為了強調、突出等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
古文倒裝句分四類,
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①、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壹般都前置做狀語。
古漢語就不舉例子了,倒裝句,現代漢語也用。譬如:
上哪兒找啊,妳?(疑問句)
放心吧,爸爸媽媽!(祈使句) 這是第壹類;
頭上插著許多鮮花,橫七豎八的。(定語後置,“的”字短語) 這是第三類
他走上了領獎臺,慢慢地,羞怯地。(狀語後置,形容詞)這是第四類
第二類屬於古文倒裝特殊句式,現代漢語沒有。
2.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有幾種類型比較復雜啦~ 文言文句式分為:①壹般句式(包括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疑問句) ②特殊句式(也就是所說的倒裝了,主要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置、狀語後置四種,當然還有壹些固定句式了,這是高中要求的內容) 下面我們來說說怎麽分析: (以下內容來自遼寧高考語文網,在此推薦該網站,很不錯的) 首頁: .cn/ 壹下內容連接: .cn/wyyd008 壹般句式 壹、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壹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有標誌 (1)用“為”或“為。
所。
..”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
(《資治通鑒》)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
於。”
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於” 或“受。
於。
”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2>無標誌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
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註意: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壹方,“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後面要舉例詳細講。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
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壹壹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四、疑問句 文言疑問句,壹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
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這裏不舉例子講解。 特殊句式 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壹、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譯文:“妳太不聰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裏呢?” 二、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時的人並不贊許他(這麽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我不欺騙妳,妳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壹,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
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
3. 文言文倒裝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
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壹)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
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
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壹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壹般會前置。
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壹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麽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壹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壹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壹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
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壹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
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
“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
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
“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4.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式有哪些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壹、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譯文:“妳太不聰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裏呢?”二、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時的人並不贊許他(這麽看)”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我不欺騙妳,妳不欺騙我”)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壹,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
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1)賓語在動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麽?’”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 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麽?”③王見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裏?’”④何傷乎?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妨礙什麽呢(有什麽妨礙呢)?”⑤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幹什麽的?’”⑥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裏?”(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麽到這個地步呢?”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譯文:“(妳們在)替誰哀哭呢?”③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蟹龍說趙太後》)譯文:“長安君憑什麽在趙國站住腳呢?”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麽來救濟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壹起呢?”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麽臉面回漢朝去呢?”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格式:賓十介十動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②余是以記之 (《遊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③壹言以蔽之 譯文:用壹句話來概括它④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勾踐滅吳》) 譯文:楚國的戰士沒有誰不用壹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的。
⑤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4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①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麽罪過呢?”②唯弈秋之為聽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下同)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⑥唯馬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壹方”時,可譯為“我,妳,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已經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妳”②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現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妳相信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壹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 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誌》) 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這種情況在現代漢語裏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妳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麽指教我的);讓妳見笑了(讓妳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妳原諒我)。
7。
5. 文言文的幾種句式詳解,尤其是倒裝句的幾種形式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壹、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壹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壹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壹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裏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誌,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裏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
6. 文言文中倒裝句有分哪幾種,怎麽區別它們其實在中學階段主要學習三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和狀語後置。
主謂倒裝比較簡單,就不多說,賓語前置例如:何陋之有?翻譯過來就是:有何陋?即 有什麽簡陋的呢?“何陋”本來是賓語,“有”是謂語,應該是主謂賓才對,但是文言文中卻說是賓謂了,也就是賓語前置了。關於狀語後置的問題,要先明確什麽是狀語。
古文言文裏,方向詞壹般都表示狀語。但是狀語後置指的是處於補語的成分。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不過還有壹個是定語後置,這個妳可以參考英語裏面的定語來理解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