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湘桂古道的那些事!從陽龍山到熊村,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湘桂古道的那些事!從陽龍山到熊村,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有時候,我在想:人生應該怎麽過!多年以來壹直沒有結論,也就壹直:人生不止,折騰不止!誠如魯迅先生所言:如果我們不願意壹輩子碌碌無為,平平庸庸,那就趁如今我們還年輕力壯,大膽地去折騰吧!如果折騰對了,有朝壹日則可能會成功,如果我們折騰的不對,還是如今的碌碌無為,有什麽大不了的呢?我想沒啥大不了,相反的,還會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增添很多有趣的經歷,值得我們回味。無論妳是處於上學階段,或者已經步入 社會 ,都應該具備多折騰的精神和思想準備。讀書是壹種折騰,寫文章是壹種折騰,做學問是壹種折騰,工作、上班也是壹種折騰,盡職盡責是壹種折騰,追尋完美無缺也是壹種折騰,不甘人下、不滿現狀、挑戰自我是壹種折騰,發展愛好、培養興趣、珍惜所有.....都屬於折騰的範疇。每壹個能夠造就輝煌的人,都離不開折騰。若不去經歷壹些挫折、困苦,沒有壹次次的超越和沈澱,那就永遠沒有可能站在成功的制高點。

好吧,既然說到人生要折騰,那就折騰不止吧!當然我這周末還是壹如既往的跟群友們繼續折騰在徒步湘桂古道的路上,這次跟艾葉姐姐和風語大哥從潮田走到雄村(熊村),大致路線:兩河溝 鳥嶺村 陽龍山(聖天寺) 上下羅塘村 矮江村 雄村。壹路上,萬木初春,桃花繽紛,鳥語花香,風景宜人,讓人無不心曠神怡!隊友們,歡喜雀躍,當然少不了好攝!而我們經過的第壹站便是陽龍山!

陽龍山位於大圩鎮和潮田鄉之間,海拔四百多米。這裏植物茂盛,漫步其間,猶如走進森林氧吧!山中成片連綿紅楓如壹道靚麗的紅色長城橫亙於山嶺之間,與青山綠樹相印,構成壹幅幅美麗畫卷。令人稱奇的是山中竟然又近十座小廟分布山頂四周,至今仍然有香客前往上香,而山頂鏡子田(這次沒能去成!)更是常年不枯,風景絕佳!

陽龍山,亦名駁樂山、駁鹿山,乃臨桂東鄉之勝景,山腰有小寺,寺後奇石環列,絕頂有峰,危立俯視群山,合沓蒼翠。嘉慶《臨桂縣誌》記載“陽龍山,高六十丈,廣四十裏,頂有二池,舊《圖經》雲:唐玄宗以異國所貢白鹿賜僧元康騎歸此。山前有池,水色紺碧,間有蓮開五色交煥,謂之飛來蓮。”關於駁鹿山,最早見於《後漢書?郡國》“始安郡記曰縣東有駁樂山,東有遼山。”唐《元和郡縣誌》、宋《太平寰宇記》均有載。

唐代,是佛教傳入中國最輝煌的時期,桂林作為嶺南重鎮,其佛教也盛行於唐代,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在桂州城南建有善心寺(後名開元寺),並造塔供奉舍利子,名舍利塔。調露元年(679年),昭州司馬李實在桂林西山觀音峰摩崖造像,可見當時的桂林是嶺南佛教勝地之壹。據現存陽龍山遺址乾隆二十壹年《重建觀音殿碑記》、《白鹿禪師碑》所述,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已建有寺宇,與此同時,在這條古道上的海洋山另壹端(在今灌陽洞井鄉)也敕建了定林寺,兩寺東、西遙相呼應,均為桂林東部湘桂古道上的古剎,湘桂兩地香客朝拜不斷,香火十分旺盛。

雍正《廣西通誌》和現存碑記,詳細記載了白鹿禪師生平。話說唐武周時期(684—704年),臨桂東鄉張村有張氏壹族,誕下壹兒,取名元康,據傳在繈褓中已能合掌趺坐,稍長即削發至長安龍泉寺。某壹年,他回桂林省親,閑暇中登上陽龍山,極目遠眺,峰巒蒼翠,蜿蜒起伏似龍形,心甚樂之,遂自號“陽龍野人”。開元初(713年),唐明皇李隆基巡幸安國寺,詔諭天下名僧法師修撰佛經,講經論佛,唐明皇向眾僧問道:“誰能宣講解讀朕的旨意?”元康向前奏道:“臣願意。”於是,命他與師傅利涉法師***同對論,元康深解聖意,對答如流,唐明皇十分感動,當即賜他為安國寺住持。越明年,唐明皇再次巡幸安國寺,召集僧侶500余人,壹起觀賞外國貢使獻來的白鹿,白鹿走到元康面前即跪伏下來,皇上見白鹿與元康有緣,當即將白鹿賜予,自此稱為“白鹿禪師”。開元末,元康乞歸故裏,居陽龍山,大興土木,修建佛剎,名“白鹿禪寺”,後人改名“聖天寺”。(雍正《廣西通誌》臨桂縣全圖之東漓村驛嶺古道圖!)

康熙二十壹年舉人潘毓梧,臨桂東鄉潘家村人,中舉後多年不仕,常登陽龍山怡情抒懷,作《登駁鹿山》詩:

地闊天虛四顧山,無邊風景迥塵寰。

層岡屈曲雲煙裏,壹剎崔巍霄漢間。

鳥性不隨禪性寂,鐘聲常***水聲潺。

偶來攬勝恣憑眺,想見當年跨鹿還。

潘毓梧在崇尚自然和禪悟中,終於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迎來朝廷壹紙任命,出任浙江義烏知縣,遂了讀書人的心願。乾隆年間,國運昌盛,人民富足,湘桂古商道的貿易進入繁榮昌盛時期,臨桂東鄉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成為臨桂縣最富裕的鄉。鄉民尊崇耕讀傳家的儒家思想,又接受農商並舉的觀念,經濟寬裕,讀書人也日益增多,文風蔚然。其中,李氏家族更是富甲壹方,族中文、武舉人科甲聯芳,出仕者眾。曾有壹位名叫李時雨的秀才,屢試不第,天長日久便淡泊了功名,潛心向佛又樂於經商,盡心打理祖上產業,閑時常行走在鄉間,勸人向善又樂善好施,遠近聞名。時值九九重陽節,他邀請壹幫老秀才和摯友,登陽龍山,即興賦詩壹首:

九日風清爽,龍山適勝遊。

樓藏青嶂裏,樹插白雲頭。

野鳥歸筵舞,黃花解客愁。

壹灣明月上,歸韻自悠悠。

古代文人雅士,喜山樂水,放蕩不羈。正是陽龍山幽美的環境,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詩句。(嘉慶七年《臨桂縣誌》陽龍山詩句!)

在這裏還得先說說關於湘桂古道的 歷史 人文,因為廣西地處嶺南,古為百越之地,交通閉塞,秦始皇為統壹嶺南,下令“鑿渠而通糧道”,始建靈渠,溝通湘桂水系,形成湘桂間交通水路。自宋代起,尤其是是明清兩代,湘桂間民間商貿日漸昌盛,而湘桂水道年久失修,水運能力有限,維持官府漕運已屬不易,大量的商品貨物需經由陸路轉運,地方官府為此組織開辟湘桂陸路商道,有上千年 歷史 的湘桂古商道從桂林經靈川、興安、全州往湘南,商道鼎盛期達500多年,被後人譽為“南方絲綢之路”。到20世紀30年代,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相繼開通,新的交通途徑取代了千年水陸古商道,隨著歲月流逝,古道景觀漸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古道 歷史 漸漸在人們記憶中遺忘。

據記載,坐落在湘桂古道上的大墟鎮則是不可或缺的壹環,大墟古鎮和熊村也是我們此行徒步必經的主要目的地!簡單說說大墟古鎮吧,據說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福祿縣將治所設於此,可見其為通衢之地。宋代,已成墟市,名蘆田市,明設巡檢司,清設桂林府同知官署。隋唐時期,朝廷對嶺南的開發以及文化傳播日益強化,南北交流日趨頻繁,促進了 社會 發展和民族的融合。當時,由湖南進入廣西北部的古驛道分別是全州、灌陽、恭城三條主線,其中壹條主線是從湖南永明縣(今名江永縣)過龍虎關進入平樂府恭城縣,繞進灌陽崇順堡(今觀音閣鄉、洞井鄉)再穿越崎嶇險峻的海洋山,溯牛溪河、潮田河過驛嶺至大墟鎮,然後走水路、陸路皆可入省城桂林,途中經過東漓村,往來客商常在此憩息。 歷史 上,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以前,全州、灌陽均隸屬湖南永州府,東漓村至湖南界翻過海洋山即可到達,距離不過百裏。

早在唐代,來自山東青州益都的李氏、秦氏已經成為當地的大族,他們與熊、張、周、莫、廖、黃、袁等族群在湘桂古道沿線聚族而居並逐步形成村落。宋末元初,有李氏壹支,其先以經商致富,樹大分枝,由大墟溯金帶江而上至東漓,始遷祖見壹群牛在江畔悠閑自得的食草,兩岸水草豐茂,田土肥沃,交通便利,遂蔔居於此。明清時期,古商道貿易繁盛,陸續有秦、黃、張、熊、周、袁等姓氏遷入,他們或開夥鋪、酒館、雜貨店,或燒酒、磨豆腐,各自為業,逐步形成村墟,景象繁榮。

明永樂四年(1406年),內閣首輔、大學士解縉被貶任廣西布政司參議路過大墟古鎮,正值墟日,見墟市商賈輻輳,廛布星羅,人聲鼎沸,即興寫下了:

大墟江上蘆田市,

百尺深潭萬竹圍。

柳店積薪晨爨後,

僮人荷葉裹鹽歸。

壹千年,多少朝代更替;壹千年,多少故事在歲月中被人遺忘;壹千年,又有多少繁華被時間沖刷消逝。夢回千年,漓江邊上,那條幽長的古道,多少商貿在這裏集結,那道沈重的馬蹄聲似乎還在古道上回蕩。還看, 科技 的發展, 歷史 的進程,古道終究被歲月掩埋,昔日的繁華街市,也在 歷史 長河中慢慢蕭條,慢慢被遺忘。雄村(熊村),便是壹抹被歲月遺忘的繁華。

雄村隸屬於靈川大墟鎮,距離桂林市不遠,僅30多公裏。據了解,雄村始建於宋代,已有1000多年的 歷史 。它是湘桂古道路上的壹個古老的牌匾(圩市場)。這條曾經使用了600多年的商業道路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它在鐵路開通後被廢棄了,雄村還是沿襲了古老的商業之路,人氣已經下降,所以現在知道的人並不多。

雄村古鎮距離大墟鎮7.5公裏,始建於宋代,傳說是由六條龍船載著先祖遷徙到雄村來。雄村與大墟的建築風格不同,雄村建在壹個小山峁上,巷多石拱門也多,巷道都含有石級石階,拱門都建在石階上,而每道拱門上都刻有名稱。 雄村古鎮的建築布局獨具風格,街道迂回曲折,曲徑通幽。全鎮***有長短不壹的六條巷道,向四周輻射,全部用石板或鵝卵石鋪成。過去街上的居民大都住在高墻深院裏,每戶人家的大門口都建有經商的鋪面。 在雄村古鎮漫遊,可以欣賞到古樸和原汁原味的的古建築,可以驚喜地發現許多歲月的痕跡,在這裏令妳印象深刻,使妳無法忘懷。

雄村,依舊留著完整的舊時村落格局,巷多石拱門也多,巷道都含有石級石階,拱門都建在石階上,而每道拱門上都刻有名稱。這裏有完整的明清建築群,現存有湖南會館、江西會館、古戲臺、關帝廟等,此外村子的老建築上保留了許多文革標語。令人驚訝的是,有些房屋在斑駁的墻壁上有明顯的文化標語口號,如:“始終忠於毛主席”,“為人民服務”,“政治是最高的”,“不利的”特殊利益“等等,還有壹個叫做革命門的拱門,真是壹個文革博物館的味道!

漫步在古村裏,布局獨具風格的建築,迂回曲折用石板或鵝卵石鋪成的巷道,貫穿村裏的流水,這裏,有太多太多歲月的痕跡,壹個轉角,壹塊磚,壹顆石頭,都能感受到歲月的氣息,讓人無法忘懷。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閏四月二十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途經熊村,在日記裏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圩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無,亦南中所(少)見者”。簡單兩三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昔日熊村圩市上熙熙攘攘、貨進貨出的熱鬧情景。

仔細揣摩雄村沿街的建築,妳會發現,幾乎每壹戶臨街的木板窗戶下,都砌有用來擺設商品的青磚櫃臺,也就是說這裏家家戶戶都開鋪設店。主人只消撤掉窗戶上的木板,擺出商品,就可以和街上往來的過客做生意了,從這裏也可以想象雄村那時的繁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公路、鐵路, 汽車 、火車的到來,馬幫、挑夫終究只能走向 歷史 ,雄村人眼前這條古商道也無法逃離被荒棄的命運。繁華已成記憶,辛苦存在心頭。依舊守在村裏的熊村人,卻再也見不到昔日馬幫、挑夫往來如鯽,馬嘶人沸的熱鬧情景。待壹切在時光中淡下來,雄村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站在那空蕩蕩的街頭,看著兩邊那壹排排空空如也的商鋪,墻頭的雜草,破敗的窗門,無不讓人心中充滿慨嘆,倍感無奈。然而壹切都無法阻擋 歷史 的車輪,這裏繁華的消逝,必將有新的繁華在另壹處興起。或許我們只需記住,在這裏,祖輩們曾經用自己的肩膀,挑起過湘桂之間經濟交流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