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從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到易中天的品三國,到這兩年火熱的卑鄙的聖人,曹操壹點點從過去的奸人轉化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終稱帝代漢完成曹魏霸業的曹子桓卻顯然沒有這麽走運。

如果他的後代再稍微給力壹點,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孫們稍微長命壹點,形勢也許大不相同,他也許會成為開國明君,退壹步講至少不會承受如此多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不容假設,這大概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永遠遺憾的壹點吧。

我似乎從沒回答過如何評價某某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但是放過這樣壹個安利的機會實在可惜,初答送給子桓。

理了理思路還是決定從三方面來簡單講講~1、性格

(1)少年公子哥兒

早年的子桓給我的感覺就是壹個肥馬輕裘的公子哥兒,有《善哉行》中兩句“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另有《與吳質書》中壹段“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

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遊後園。

”可證。

(2)大魏真文青

但顯然後面世子之爭愈演愈烈之後,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嚴厲的父親,被遠調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無壹不是子桓心中憂思的源頭。

然而子桓又是壹個憂愁來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知之。

),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說他沒心沒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說他率性豁達又好像總也不對味。

從子桓的《與王朗書》裏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壹棺之土。

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典論·終制》裏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我們發覺子桓考慮的是人之生死,國之興亡,帶著某種人力無可抗拒的無奈,卻又充滿深深的自省,這像是壹個國君說出來的話嗎?不像,放到現代,倒是有點像個文藝青年,所以總是開玩笑地稱呼子桓為大魏文青。

這樣的子桓,這樣莫名的憂傷,這樣獨特的思考,讓人無法不對這樣壹個人感興趣,進而為之動容,對子桓的認識,從他的文字開始,由此壹發不可收拾。

(3)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的快樂時光與後來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總是獨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變成了壹個愛憎分明的人。

對於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摯的情感。

首先逃不開的總是要說說子桓和子文子建的關系,這壹點在別的問題裏間或說過壹些(參考如果曹沖當了魏主,三國歷史會有何變化?) 其實單從子桓沒有對子建下殺手以及最後的“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子桓了,畢竟他做的已經比大多數君王要好了。

還有題主提到的七步詩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偽作,見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至於曹彰之死陰謀論毒棗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譜小說集《世說新語》,諸位無視之就好。

他對於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體現,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親與諸弟皆從寫下的《感離賦》,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最愛“嗟我白發,生壹何早。

長吟永嘆,懷我聖考。

”幾句,對於時間逝去的無奈,對於父親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托於寥寥數語間,余味無窮。

另外說兩件子桓與家人之事作為這壹部分的補充。

曹公聽聞丁儀的才名,雖未得見,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給他,子桓聽聞卻說:“女人比較註重外表,丁儀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會高興的,不如把她嫁給夏侯惇的兒子。

”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聯姻的準備(隔壁東吳家的孫小妹笑而不語),而子桓卻能站在妹妹(?還是姐姐不確定)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實屬難得。

當然丁儀因為這件事恨上了子桓,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子建的懷抱這是後話。

另外壹件是關於曹公的另壹個兒子曹幹,壹名良。

母親陳氏生下他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五歲的時候曹公也病重就對子桓說:“這孩子三歲失去了母親,五歲怕是要失去父親了,之後就交給妳撫養了。

”子桓就壹直自己親自養著他,比對其他弟弟都好。

曹幹年紀比較小分不清楚,總是叫子桓“阿翁”(父親),子桓總是糾正道:“我是妳哥哥~”每次他叫錯,子桓總是要感慨壹番,至於哭泣。

子桓的眼淚讓人唏噓,也許是想起了疏離的父親,亦或是早逝的兄長,也可能是那個遠在彼方的同母弟弟,會因為壹句“阿翁”哭泣的子桓無疑是壹個性情中人。

關於家人說的有些多,朋友就簡單說說了,他給吳質寫的幾封信都是魏晉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語言流暢,情真意切,值得壹讀。

另外還有壹個子桓吊唁王粲時學驢叫的故事,不過出自《世說新語·傷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細說了。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子桓是壹個愛憎分明的人,有愛自然就有恨,誰壹生之中沒做過幾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過如此。

殺甄姬、罪曹洪、諷於禁這些子桓的黑點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個人覺得曹洪這件事的真偽值得懷疑,因為從頭到尾想想這件事妳會發覺明顯得不合邏輯,我傾向於認為曹洪的確因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絕對不可能是錢財這種膚淺的理由,身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對,子桓,怎麽會缺錢花?缺錢不問爹娘要,問叔叔要?雖然子桓有時候有點二(後面詳說),但也不至於這麽二吧!還有於禁這個事情也不能單純怪子桓,之前我有就這件事提問過,比較贊同吳易大神的觀點,子桓的處理不能簡單得以小心眼來評價,因為於禁當時既不能用,也不能殺,仔細體會壹下,就會發覺其實子桓的處理十分巧妙。

另外還有鮑勛忠言逆耳被子桓壹怒哢嚓,戴陵被降罪等事件,讓人感覺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這邊還是要為子桓辯解壹下。

子桓並不是壹個不聽勸的人,但是妳要註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真心為他好,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說的話,子桓還是會聽的。

例如壹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勸諫阿丕燒了弓箭,扔掉騎服壹段(文帝紀裏可以看出子桓對狩獵那是絕對情有獨鐘的,可憐的戴陵就因為勸諫這個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聽話照做了,完全沒有半點熊孩子的模樣!還有辛毗不同意子桓遷民到洛陽的做法,堅決反對,壹再勸諫,子桓很生氣地表示不想與他談論此事,辛毗不依不饒抓著子桓的衣服,差點把子桓扒了(此處為答主腦補),子桓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這壹段真的很有畫面感有木有!?),最後還是部分聽從了辛毗的意見。

而辛毗也勸過子桓少打獵,子桓此後就真的很少打獵了。

從這邊可以看出子桓並不是剛愎自用,壹意孤行,什麽忠言也聽不進去的昏君啊~說到辛毗順便插另壹件事,當子桓被立為太子後,非常高興地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了壹句:“辛先生妳知道嗎?我好高興!”結果又被後人批說是得意忘形。

唯壹壹次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辛家姑娘憲英那裏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狀,當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畢竟不是聖人,將心比心壹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壹件事開心壹下,感慨兩句,又有何罪?(4)二逼青年

這壹段比較少,但特別逗。

說是魏晉時流行熏香,最有名的當然是名滿天下的令君那個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這麽壹出,不過比較囧。

《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

這……同樣是熏香,怎麽放到不同人身上結果如此不同,默→_→另壹件事是黃初六年打孫權的時候,“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我已經無力吐槽了。

另外就是文帝紀最後那段《典論·自敘》裏子桓被令君誇了壹句後,興致勃勃地自誇自己的騎射本領的那壹段實在是太可愛了~還有令君的傾城壹笑(我去,話題偏了→_→),別說阿丕,連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還有用甘蔗和鄧展比武以及在詔書裏宣傳他此生摯愛——葡萄,這些奇葩的事情不壹壹詳說了。

2、個人能力

(1)文

要工科女來做這樣的評價,實在為難我了,好在有先生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這邊貼壹篇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私以為講解得那是極好的,這邊結合葉嘉瑩先生的講錄和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兩句。

子桓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最早的文學與理論批評著作《典論·論文》,在這裏要順便提壹句,子桓是鄴下文人實際上的領袖,通稱“白雪公子與七個小文人”(口胡);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壹部類書《皇覽》。

撇開曹公不說,子桓和子建的作品歷來總是被人拿來比較,我個人倒是更加同意劉勰的“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之說,但是王夫之所謂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別”又似乎是過了。

讀兩人的詩文,風格體裁不盡相同,二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很難作出客觀的比較,若是喜歡玲瓏詞筆型自然是愛子建,若是喜歡直抒胸臆型自然是愛子桓。

我個人是覺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絕對強悍,但總有為文字而創作之感,不像子桓是為情感而創作,所以王夫之覺得子建的詩是可以學的,而子桓的詩是學不來,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2)武偷個懶直接貼《典論·自敘》裏的原文吧,太累了→_→亂世中的可憐小孩啊,幾歲就開始學騎射了!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

以時之多故,每征,余常從。

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

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

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

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裏,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另外還有給令君炫耀的這段: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

”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

”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

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

”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

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跟鄧展用甘蔗打架的這段: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

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

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展意不平,求更為之。

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

展言原復壹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

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原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

”壹坐盡歡。

考慮到是子桓自己寫的,自誇的部分打個折應該也不會太差到哪裏去,反正也用不著他親自沖到前線殺敵,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擔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了。

(3)戰

老實說子桓實戰履歷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諷壹戰贏得漂亮,為父親解決了後顧之憂。

然後就是三次不辭辛苦,親征孫權,說明他並不是壹個守成之君,還是有開拓進取之心的。

第壹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征兵分三路各有斬獲,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結冰那次。

總的來講打仗不夠漂亮,甚至可以說有點渣吧,跟孫權有的壹拼。

但是順道壹提,據《舊唐書·經藉誌》所載,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書已散佚,無法更多的了解其軍事思想與謀略。

補充閱讀:曹丕三路伐吳(4)政老實說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部分啦,吳易大神分析了壹部分,我從另壹個角度講講,那就是看他上臺後發布的壹系列詔令。

例如禁止拜謁老子廟,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後裔孔羨為“宗聖侯”,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復以前的制度規模。

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

還有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

設置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

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後奏事,太後家族不得當輔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壹代沒有發生因宦官、女主幹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壹個可行的明鑒。

在用人問題上,繼續推行曹操不拘壹格,唯才是舉的大政方針,使兩漢的差距制度得以維持,特別強調不要在年齡和資歷上限制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發展,並以呂尚和周超的太子晉作為例子。

雖然後來接受陳群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培養新的士族,單核吸金以後的“九品中正制”嚴格士族與庶族的門閥制度還是不能壹概而論的。

參考:魏文帝集全譯.pdf_免費高速下載3、評價

挑幾條比較有內容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誌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誌,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比起某些樣板式的明君,子桓無疑是壹個更有血有肉的人,會得意,會失落,會開心,會傷心,那個種著甘蔗思考著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