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雖是秦朝時人,但此人名秦漢時期的典籍中沒有出現過。據後人考證:此故事是由《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及漢?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傳》中杞梁之妻的故事演變而來的。杞梁之妻具體叫什麽名字?二書中均未言及,杞梁之妻最後變成孟姜女的故事,而杞梁之妻的名字又具體地變成了“孟姜女”,這都是在唐丶五代時期形成的。而此名最初見唐人的《敦煌曲子詞》及宋人替《孟子》作註的註語中。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卷三《擣練子·孟姜女四首》辭:“孟姜女,壹去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紛。囓酒只為隔飯病,願身強健早還歸。孟姜女,秦芑梁,聲聲懊惱小秦王。……長城下,哭聲哀,感得長城壹垛摧,裹畔髑髏千萬個,十萬骸骨不教回。……兩拳拳,十個指頭血沾根。” ?
芑梁,即杞梁。
這個“姜”字,原本作“姜”,“姜”乃任氏所改。
《孟子·〈告子〉下》:“華周、 芑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宋·孫奭疏:“或雲:“齊莊公襲莒,逐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為之崩。”
《敦煌曲子》稱“孟姜”,孫奭稱“孟姜”,實同壹人之名之不同寫法而已。“姜”與“姜”同音。
明·詹詹外史《情史·孟姜》:“秦孟姜,富人女也,贅範杞梁。三日,夫赴長城之役,久而不歸,為制寒衣送之,至長城,聞知夫已故,乃號頓足,哭聲震地。城崩,尋夫骸骨,多難認,嚙指血滴之,入骨不可拭者,知其為夫骨,負之而歸。至潼關,筋骨已竭,知不能還家,乃置骸巖下,坐於旁而死。潼關人重其節義,立像祀之。”
《情史》是將前人所傳再作壹次整理完善地記了下來,進壹步繼承了並肯定了“孟姜女”之說。
因此,自古以來認為孟姜女故事中的孟姜女其人,姓孟丶名字叫姜,故人們以“孟姜女”稱之。雖然此名在唐人的《同賢記》中有不同,有語雲:“杞良,秦始皇時北築長城,避難逃走,因入孟超後園樹上。超女仲姿浴於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同賢記》中稱之為“孟仲姿”,這名雖早見於唐人,但這個名字並不為後人所接受,後來的人都認同“孟姜女”這個名字,最終普遍地形成了***識,成了通用的定義。
不過,“孟姜女”丶“孟仲姿”名字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孟”這壹姓氏仍然保持著沒有改變,因而她姓“孟”似乎成了鐵的事實。其實不然,她並不姓孟,而之所以稱之為“孟姜”,其淵源還是在於“齊杞梁妻”之說。齊,即春秋時的齊國,杞梁是齊國大將,而齊國又是周朝初時周武王封賞給姜子牙的,其子孫世襲至春秋丶戰國,姜姓不僅是當時齊國王族的姓,而當時齊國人亦多以姜為姓。既然孟姜女故事來源於齊杞梁妻之事,那麽稱之為“孟姜”便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1986年第4期《農民文摘》:“人們壹般認為,孟姜女就姓孟。其實孟姜女並非姓孟。……我國古代的姓名與現在不同,春秋戰國時,女子不但稱姓,而且在姓前冠加以‘孟’‘仲’‘叔’‘季’以表示排行。孟,表示在子女中排行居長。當女子出嫁後,還要在姓上冠以出生的國名。因姜姓建立齊國,所以齊國人的長女又泛稱‘孟姜’。孟姜女的丈夫是齊國人,按照習慣,孟姜女是長女的意思。那麽孟姜女到底姓什麽呢?據明代蔣壹葵的《長安客話》記載:‘孟姜女本姓許,陜西同安人’。這壹記載是否可靠,還有待進壹步考證。不過孟姜女不姓孟,是可肯定的。”
從以上這段文字可知:杞梁之妻,是齊國壹個良家女子嫁過來的,由於這個女子在家中排行老大,嫁來時又冠以齊國的公眾姓“姜”,故籠統地稱之為“孟姜女”,致其具體姓氏丶名字俱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