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學智(1913年2月2日-2006年11月20日),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國***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軍區司令、軍長、兵團副司令等職,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歷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還參與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2006年11月20日在北京病逝。
抗美援朝戰爭 是我軍戰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壹場戰爭。戰爭期間,誌願軍所需的糧彈裝備,幾乎完全靠國內供應。侵朝美軍依仗其空軍優勢,壹直把切斷誌願軍的交通運輸線作為其戰略目標。因而運輸線上反轟炸鬥爭的成敗,關系到整個戰爭的勝負。
這是壹場鬥智鬥勇的較量,最終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員弗畢特不得不承認:“ 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壹切力量,企圖阻斷***產黨的供應,然而***產黨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了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
而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簡稱誌後)的司令員洪學智,就是創造這個奇跡的人。
“只有打贏這場後方的戰爭,才能更好地保證前方戰爭的勝利”
1951年4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第壹階段後期的壹天,洪學智正在楠亭裏第二分部檢查督促物資前運工作,忽然接到了彭德懷的電話,讓他馬上回國向周恩來匯報前線後方供應的情況。洪學智心想,讓黨中央、中央軍委了解壹下前線後勤的實際情況,以便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實在太有必要。
到了北京,洪學智向周恩來詳細地匯報了誌願軍的後勤情況。
抗美援朝戰爭直接面對高度現代化的美國軍隊,出現了不同於以往革命戰爭的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在過去,我軍作戰物資的補給基本上靠從戰場上繳獲或就地從民眾中征集,正如那首歌所唱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蔣介石就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糧食被服全靠根據地的人民群眾供給,哪兒有老百姓,哪兒就有糧倉,有被服廠,有醫院。但在朝鮮戰場,情況則不同了。敵人高度機械化,行動迅速,根本不容妳建立根據地。而且,敵人所到之處,壹片焦土,在三八線附近,幾百裏的無糧區,連老百姓都沒有吃的,還要誌願軍從自帶的口糧中擠出壹部分去支援他們,哪還能“取之於民”?打了勝仗,敵人撤退時把帶不走的輜重都銷毀了,他們可不是“運輸大隊長”,人家不在乎,銷毀了還能造新的,絕不留下來。這樣,前線的供應就全靠國內運送。那時誌願軍沒有制空權,防空能力也很差。美軍卻依仗其空中優勢,對朝鮮北部的城鎮、工廠、車站、橋梁等重要目標進行毀滅性的轟炸。誌願軍後勤運輸主要依靠 汽車 ,而敵人把破壞我戰區後方交通作為重要手段,使後勤運輸陷入極度的困難之中。初入朝時,不到壹星期,就炸毀誌願軍的 汽車 180多輛;在第壹至第三次戰役中,消耗 汽車 1200余輛,平均每天30多輛。為了減少損失,只得夜間閉燈行駛,加之路況惡劣,運輸效率低,翻車事故時有發生。第四、五次戰役期間,是我誌願軍後勤最困難、最艱苦、最復雜的時期,由於交通不暢,大量物資積壓在鴨綠江沿岸,無法送上前線,糧食供應僅能滿足需求量的四分之壹;前線的將士們只能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作戰,忍饑挨餓,人員損失也相當嚴重。
聽了洪學智的匯報,周恩來十分重視,說:“外國的軍事家說,後勤是現代化戰爭的瓶頸。誌願軍後勤必須加強,中央軍委考慮,要給誌願軍後勤增派防空部隊、通信部隊。”洪學智還說:“彭總還讓我向妳匯報成立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的問題。”
周恩來很感興趣,說:“說說妳們的想法。”
洪學智闡述了建立後勤司令部的理由,進壹步闡述了現代化戰爭中後勤的作用,其觀點之精辟令人耳目壹新:
“從朝鮮戰爭中彭總和我們都逐漸認識到了現代化戰爭中後勤的作用。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後方同時進行,或交叉進行。戰場範圍廣,情況變化快,人力物力消耗大。現在歐美國家都實行大後勤戰略,五十公裏以前是前方司令部的事,五十公裏以後是後方司令部的事。戰爭不僅在前方打,而且也在後方打。現在,美國對我後方實施全面控制轟炸,就是在我們後方打的壹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規模,不僅決定了我們前方進行戰爭的規模,而且也決定了前方戰爭的成敗。我們只有打贏這場後方的戰爭,才能更好地保證我們前方戰爭的勝利。後勤要適應這壹特點,需要軍委給我們增派防空部隊、通信部隊、鐵道部隊、工兵部隊等諸多兵種聯合作戰,而且需要成立後方戰爭的領率機關——後方勤務司令部,以統壹指揮後方戰爭的諸多兵種的聯合作戰, 在戰鬥中進行保障,在保障中進行戰爭 。”
在當時的 歷史 條件下,壹個剛剛從中國國內戰爭走出來的中國軍隊的將領,能夠如此深刻地理解現代戰爭的某些特點,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5月初,誌願軍黨委在全面總結戰略反攻階段後勤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於5月3日,作出了《關於供應問題的指示》,這個文件是由洪學智負責起草的。《指示》充分肯定了後勤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戰爭是人力、物力的競賽,尤其是對於具有高度技術裝備的美軍作戰,如果沒有最低限度的物資供應,要想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必須認識到在敵人掌握了制空權,我軍車輛又不夠,而百萬大軍包括大炮、坦克、工兵等等,壹切物資都需從國內運來的情況下,後勤工作是極為困難復雜的,沒有全軍的協助,僅僅依靠後勤部門同誌的努力,要完成此種艱巨任務那是不可能的。”《指示》強調:“後勤工作是目前時期我們壹切工作中的首要環節。”《關於供應問題的指示》上報軍委後,很快獲得批準。
出任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的半年多,誌願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主要由東北軍區後勤部(簡稱東後)承擔。隨著戰爭發展,誌願軍大量部隊先後入朝,到1951年4月中旬,已達16個步兵軍***48個師,7個炮兵師,4個高炮師,4個坦克團,9個工兵團,3個鐵道兵師和兩個直屬團,再加上其他機關部隊,總兵力已達95萬人,比剛出國時增加了三倍還多。特別是由於技術兵種增加,彈藥、油料的消耗大幅度增加。顯然,這樣百萬大軍的後勤供應,再靠“東後”來代管,已力不從心。根據形勢,中央軍委很快批準“誌司”的建議,決定成立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隸屬“誌司”,並要求“誌後”司令員要由誌願軍的壹個副司令員兼任。
1951年5月14日晚,彭德懷主持召開誌願軍黨委常委會議,研究誌願軍後勤司令部的機構設置、幹部配備等問題。會議壹開始,彭德懷宣布了中央軍委的決定。洪學智壹聽就預感到八成得由他來兼任。因為從入朝時起,後勤就是由他兼管的。果然,大家力薦洪當誌後司令,彭總也十分贊同。但洪學智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兼,原因有兩個:壹是他壹直從事政治和軍事工作,駕輕就熟,而對後勤工作比較生疏;二是朝鮮戰爭的後勤工作太難搞,擔心搞不好,搞砸了。彭德懷與其他幾位領導好說歹說,洪就是不松口。
彭總見洪這麽固執,火氣也上來了,拍著桌子大聲問:“妳不幹?行啊!妳不用幹了!”洪說:“那誰幹呢?”彭總繼續吼道:“我幹!妳去指揮部隊吧!”洪學智見彭總如此說,馬上軟了,說:“老總,妳講這個話,可是將我的軍哪!”“是我將妳的軍,還是妳將我的軍,啊?!”洪學智看實在推不掉了,於是就退了壹步,說:“這個後勤司令我可以兼,但是得有個條件,允許我這個條件,就行。”
彭總見洪同意了,語氣也緩和了,問:“什麽條件呀?”洪說:“條件很簡單, 第壹個是幹不好就早點撤我的職,換比我能幹的同誌;第二個,我是個軍事幹部,願意做軍事工作,抗美援朝完了,回國以後,不要再讓我搞後勤了,還讓我搞軍事。 ”彭德懷聽了,笑著說:“我當是什麽呢,就這條件呀?行!贊成!同意妳的意見!”
5月19日,中央軍委作出《加強誌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決定》命令:著即成立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負責管理朝鮮境內之壹切後勤組織與設施(包括鐵路、軍事運輸在內);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直接受誌司首長領導;凡過去配屬誌願軍後方勤務部之各部隊(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運輸、鐵道兵各部隊、工程部隊和醫院等),其建制序列及黨、政、軍工作領導,指揮與供給關系等,今後統歸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負責;中央軍委任命洪學智兼任誌願軍後勤司令員,周純全為政治委員,張明遠為副司令員,杜者蘅為副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漆遠渥(後為李雪三)。中央軍委的《決定》,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擴大了後勤工作的職權和範圍,標誌著後勤由單壹兵種向諸軍種合成的重大轉變,是誌願軍後勤發展史上壹個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建立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誌願軍後勤工作繼承國內解放戰爭後期的經驗,由各分部按照作戰方向部署兵站對部隊實施跟進保障。最初,組建起三個隨軍過江的後勤分部,每個分部組成壹條供應線,設若幹大(兵)站,配有倉庫、 汽車 團、裝卸團、公路工程隊、擔架隊、警衛團及醫院、救護隊等。直到第三次戰役,都是由這三個分部保障前線的供給。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增加了第四分部,是由第九兵團後勤部改編的,以後隨著戰線的擴大,又增加了幾個分部。
這種後勤體制不利於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出現了互相依賴或重復供應等混亂現象。轉入陣地作戰以後,隨著部隊的陸續增加,後勤供應的任務大大加重,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彭德懷對這種狀況很著急,洪學智更是寢食不安。
采取什麽形式和方法組織供應呢?洪學智跑了壹些軍、師、團後勤機關,還跑了壹些前沿陣地,結合以往的經驗,根據新的情況,提出了壹種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方案。這種供應體制把整個戰區後方地域劃分為戰役的和戰術的兩個層次。從鴨綠江邊至壹線各軍後勤之間為戰役後方,構成誌願軍後方地域。從軍後勤至前沿陣地之間為戰術後方,構成部隊後方地域。戰役後方由誌願軍後勤根據總的作戰方針、作戰方向、部隊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條件以及後勤自身的力量,劃分供應區,開設兵站線,對部隊實施分區供應。戰術後方取消兵團後勤,以軍後勤為主體,仍按部隊軍、師、團系統實施建制供應。實踐證明,這種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適應朝鮮戰區的地理、交通條件和作戰要求,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它的優越性。洪學智向彭德懷匯報,彭認為這種改變很好。命令立即執行。
誌願軍後勤新的體制的建立和改善,標誌著我軍現代化戰爭保障體制的成熟。
“敵人有多少花招,我們就能想出多少辦法對付他們”
1951年8月,美軍制定了交通線“絞殺戰”計劃,企圖用三個月時間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系統,窒息中朝的作戰力量。18日,美國空軍開始重點轟炸鐵路橋梁。9月起,又把轟炸重點轉向朝鮮北部鐵路運輸樞紐。9月至12月,敵軍在這壹地區幾段僅73.5公裏的線路上,投擲炸彈3.8萬余枚,使該地區80%的時間不能通車。
得知這壹情況,彭德懷特意把洪學智叫來,壹見面就說:“洪大個子,敵人要把戰爭轉到後方了,這是壹場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前方是我的,後方是妳的,妳壹定要打贏它!”
洪學智深知自己身上這副擔子有多重。40年後,他回憶說:“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又碰上特大洪水,真是雪上加霜,難上加難。我是誌司領導兼誌後司令員,真是吃不下睡不著,心裏像火燒壹樣。但是越困難,越要冷靜處理。”
當時,哪裏最困難,哪裏是關鍵,洪學智就跑到哪裏,交通樞紐、渡口、敵機封鎖地帶,都常常出現他的身影;他還深入戰士幹部之中,壹起出主意、想辦法。只要有壹種新的對付敵人的辦法,他馬上會召集會議總結推廣。
由於敵人晝夜不停地轟炸,加上地勢險要,橋梁短期難以修復,誌後研究後,決定集中4個大站和1000多輛 汽車 ,采取倒運辦法。在西清川江橋頭倒運了600多車皮的物資,在東大同江橋頭倒運了1100多車皮物資,在東沸流江橋頭倒運了270車皮物資。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著名的“倒三江”。這種倒運、漕運、接運辦法是在洪水泛濫、敵機轟炸情況下創造的壹種特殊的運輸形式,它達到了路斷、橋斷而運輸不間斷的目的。
有些新修復的鐵路橋承受不了火車頭的重量,誌願軍鐵道兵就想出壹個好辦法:在橋的壹邊用火車頭把裝有物資的車皮推過江,再由等候在那邊的火車頭拉走,火車頭不上橋。這樣,壹列列滿載軍用物資的火車便可以平安通過隨時可能被壓垮的便橋,將物資運往前方。這種方法,在當時被稱為“頂牛過江”。
誌願軍鐵道兵還想出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辦法:將橋的高度降到水面以下,成為敵機看不到的“水下橋”。有的橋在通車後立即拆除重要部件,夜晚再搭上,成為晝拆夜架的活動便橋。有的在正橋遠處修造便橋和便線,即使敵機炸毀壹處,另壹處仍可以通車。
為在有限通車時間內通過更多的列車,誌願軍打破常規,采取“片面運輸”(在壹定時間內壹個或幾個區段的列車,向同壹方向運行)、“續行行車”(壹個區間內兩個以上列車,保持壹定間隔連續運行)、“合並運轉”(將兩個以上列車連續運行)等措施,從而提高了運輸效率。
在朝鮮戰場上,困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是洪學智始終堅信,只要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辦法總比困難多。
幾十年後,洪學智回憶道:要說難忘的事,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都令人難忘。就說群眾的智慧吧。敵人有多少花招,我們就能想出多少辦法對付他們。比如敵機扔炸彈,把公路炸出許多大坑。開始工兵還用土填,後來想出了辦法,找兩塊木板擔在坑上, 汽車 就開過去了,後來用壹塊板就行。我們有壹個排長,琢磨著學會了卸定時炸彈。敵人炸橋梁,我們就修水下橋,橋面在水面下,敵機發現不了。敵人夜間經常用照明彈偵察。我們發現敵機都是在照明彈發現目標後才飛過來轟炸,有個時間差,我們正好借光,利用敵人的照明彈給我們夜間行車照明,等敵機飛來時,我們的 汽車 就沖過了危險區。我們對付他們的辦法很多。
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數十萬軍民齊上陣
洪學智另壹法寶就是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
在第五次戰役後期,前方打得很緊張,急需彈藥和糧食,而交通癱瘓了,物資大部分運不到前面去。東線楊成武二十兵團糧食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
彭德懷給洪學智打來電話,說:“洪學智,我告訴妳,二十兵團要斷糧了,再困難也要保證東線部隊有五天的糧食。”
在這個最緊張的時期,洪學智壹方面集思廣益想了許多辦法:找壹些會水的人把糧食頂在頭上,運過清川江;千方百計找了些木船、橡皮艇運糧;另壹方面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打壹場人民戰爭。
由於下雨、過河,有些糧食打濕了,就組織群眾烤、炕、曬,當時,誌後用於翻曬糧食的就有30萬人次,還發動朝鮮人民群眾分戶翻曬。
那些天,洪學智每天把糧食的情況向彭德懷報告兩次,包括後方起運了多少糧食,運到沒有,送到前線部隊有多少。
經過大家壹起努力,終於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壹個困難克服了,又出現新的困難。
美軍瘋狂轟炸與洪水泛濫使朝鮮北方大部分的鐵路、公路被毀。當時,前方戰事甚緊,急需糧彈。只靠後勤工兵部隊的幾個團修被破壞的鐵路、公路,再有半年也無濟於事。洪學智找擔任第二副司令員的陳賡商量。
洪學智說:“陳司令,修路工程量太大,修得太慢了!”
陳賡問:“妳有什麽想法?”
洪學智說:“得全軍動手才行,除了壹線部隊,不管是機關也好,部隊也好,勤雜人員也好,都要上。另外,朝鮮群眾也得上,為人民軍也要補充呀,道路不通,大家都困難呀!”
陳賡聽了說:“這個辦法不錯,開會研究壹下吧。”
在誌願軍的領導會議上,洪學智談了自己的想法:“統壹布置,合理分工。每個軍、每個師、每個團明確包哪壹段,限期完成;壹個月之內無論如何也要全部通車。”
有人覺得工程量太大,不好完成。
陳賡嚴肅地說:“這同打仗壹樣,是戰鬥任務,白天幹不完晚上幹,夜以繼日,全力以赴。”
根據會議的決定,洪學智拿出壹個方案,把哪段是什麽兵團,哪段是什麽軍,哪段是朝鮮老百姓的,哪段是後勤機關的,哪段是工兵團的都分好了。
然後,洪學智與陳賡壹起向彭德懷報告。彭總看了方案很高興,說:“我正為運輸線發愁呢!這辦法好!按這個方案下命令吧!”
9月8日,在誌願軍黨委會上,彭總針對這項工作說:“這是戰鬥任務,所有部隊都要集中力量搞。要迅速恢復沖毀的公路,要普遍加寬公路,修幾條標準公路,有戰略價值。”
會後,誌願軍二線部隊11個軍、9個工兵團和誌後3個工程大隊,***數十萬人,在朝鮮人民軍和朝鮮群眾的支援下,冒著敵機的轟炸掃射,掀起了壹個規模巨大的搶修公路熱潮。由於實行了分段包幹負責的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結果,只用了25天,就把道路全部修通了。這樣,全軍後勤運輸供應就渡過了最關鍵、最危險的難關。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人民及其軍隊的配合下,戰勝了美國空軍對朝鮮北部鐵路、公路的轟炸、封鎖,保障了後勤補給,創造了驚人的奇跡,被譽為“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在這壹過程中,洪學智有著傑出的貢獻。彭德懷曾經多次說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應歸功於後勤。”他還常常說:“要授勛,第壹個勛章就要給洪大個子。”
20世紀80年代,作為壹代名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踏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對美國軍隊進行友好訪問。
洪將軍是幽默的,他獨特的談吐使美國同行感到驚異。壹次晚宴上,壹位美國將軍問:“洪將軍,妳是什麽大學畢業的?”
洪學智笑笑說:“我是妳們美國的大學畢業的。”
翻譯壹驚,直譯過去。美國軍人不解了,又問:“我們哪個軍校畢業?”
“妳們的空軍大學。”
美國軍人這才恍然大悟,大笑起來,說:“那請妳到我們這裏來辦公。”
洪學智說:“妳們還沒有給我發畢業證哪!”
……
這時誰都知道將軍說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那場戰爭。
正是那場戰爭,使洪學智將軍的軍事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成為我軍壹名刺眼的將星。
兩授上將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史 上,兩次擔任中國人民軍隊後勤部長;兩次授上將軍銜:壹次是1955年9月,授予上將銜;另壹次是恢復軍銜制之後的1988年9月,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為(包括他在內的)17名高級軍官授上將銜。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史 上僅此壹例,在國外也沒有先例。
參考文獻
1.洪學智:《抗美援朝回憶》,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樹增:《遠東朝鮮戰爭》,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3.黃則賢:《戰勝美軍“絞殺戰”》,載《軍事 歷史 》2004年第4期。
4.《抗美援朝——洪學智上將訪談錄》,見人民網,2006年11月22日。
原載《中華魂》2009年第9期
《環球視野》總第262期(2009年9月17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