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在古文裏壹般用作名詞。
譯為:用赤碣色泥漿塗抹的醒目靶心。 黃者中也。
——《禮記 ? 郊特牲》 譯文:黃色是中間的顏色。 黃中之色也。
——《左傳 ? 昭公十二年》 譯文:中間的顏色,即為黃色。 黃為土色,位在中央。
——《論衡 ? 騐符》 譯文:黃色是土的顏色,位於中央。 字源解說 “寅”、“黃”在甲骨文中同源,後分化。
黃,甲骨文是指事字,在“矢”的字形(箭竿)上加壹圈指事符號,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來練習射箭的箭靶的靶心。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漿,在箭靶上塗抹出壹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於瞄準。
有的甲骨文在表示靶心的圓圈指事符號內加壹橫,寫成“日”,強調其為射箭者的準心所指。有的甲骨文為了與“寅”字相區別再加“口”(靶圈)。
造字本義:名詞,古代箭靶上用赤碣色泥漿塗抹的醒目靶心。 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誤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口”(靶圈)寫成不知所雲的“廿”,使字形復雜化。有的金文則誤將表示箭只的“矢”形寫成“火”形,導致“矢”形消失。
篆文承續金文字形。 “黃”是古代箭靶的靶心,“廣”(廣)是古代射箭場。
古人常以部落或聯盟首領的特長、或開創性的文明功績來敬稱他們的首領——最早推廣射箭習武的首領為“黃帝”。 百度百科——黃。
2. 黃在古文裏怎麽說黃 huáng
〈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蟲形。當是“蝗”的本字。本義:蝗蟲)
(2) 黃色 [yellow;sallow]
黃,地之色也。——《說文》
黃為土色,位在中央。——《論衡·騐符》
黃中之色也。——《左傳·昭公十二年》
黃者中也。——《禮記·郊特牲》
天玄而地黃,解得黃矢。——《易·坤》
綠衣黃裏。——《詩·邶風·綠衣》
綠衣黃裳。
千裏黃雲白日曛。——唐· 高適《別董大》
地履其黃。——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得張黃蓋。——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又如:黃烘烘(形容金黃色);黃幹幹(形容很黃);黃騮(黃紅色的駿馬);黃蓋(帝王車上所用的黃色車蓋)
(4) 枯黃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黃落(指草木的枯黃雕零);枯黃(雕零的草木);黃蘆(枯草的蘆葦);黃蕪(枯草);黃落(草木枯萎雕零);黃萎(枯黃衰萎);黃桑(葉子發黃的桑樹)
(5) 美好 [fine]。如:黃黃(形容美好);黃茂(豐美的谷物)
詞性變化
◎ 黃 huáng
〈動〉
(1) 垮掉,壞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聽了這話,又怕鬧黃了 寶蟾之事,忙又趕來罵 秋菱。——《紅樓夢》
(2) 成熟 [ripen]。如:黃隴(莊稼成熟後的田壟);黃稼(成熟的稻麥)
◎ 黃 huáng
〈名〉
(1) 黃赤色的馬 [yellow horse]
有驕有皇,有驪有黃。——《詩·魯頌·駉》
路車乘黃。——《詩·秦風·渭陽》
(2) 金印 [golden seal]
懷銀黃,垂三組。——《漢書·酷吏傳·楊仆》
佩紫懷黃。——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3) 黃顏色的染料或顏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黃;堿性黃;直接黃
(4) 黃河的簡稱 [Yellow River]。如: 治黃;黃泛區
(5) 黃帝的略稱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黃老(“黃帝”與“老子”的合稱);黃炎(“黃帝”與“炎帝”的合稱);黃唐(指“黃帝”和“唐堯”);黃神(指“黃帝”)
(6) 指色情的書刊、電影、錄像等 [ *** ; *** ography]。如:掃黃
(7) 古國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
(8) 指酒 [wine]。如:黃公(賣酒之家);黃流(指美酒);黃封(泛指美酒);黃湯(酒的別名);黃嬌(酒的代稱)
(9) 指幼兒 [infant]。如:黃口孺子(年幼無知的孩子);黃口(指幼兒);黃吻(同黃口);黃頷(即黃口。指幼兒)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黃者(指老人);黃耄(指老人);黃發(指老人);黃眉(黃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糞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靈樞經》
(12) 牛黃 [bezoar]
牛有黃在膽。——宋· 蘇軾《格物粗談》
(13) 黃犬 [yellow hound]
左牽黃,右擎蒼。——宋·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14) 熱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熱黃。——唐· 李肇《唐國史補》
(15) 煙葉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黃互市,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3. 百家姓裏說黃怎麽說是草頭黃立早不為“章”草頭亦難“黃”
偶爾聽到壹年級的小朋友在讀背這樣的話:“什麽張?弓長張。什麽章,立早章……”把眼壹瞧,是蘇教版壹年級上冊課本練習5中的“學用字詞句”:別人問妳姓什麽,有時可以這樣回答。下面***有八句,分別是:
什麽張?弓長張。什麽章,立早章。
什麽王?三橫王。什麽黃?草頭黃。
什麽吳?口天吳。什麽胡?古月胡。
什麽李?木子李。什麽呂?雙口呂。
看完之後,頓時來了挖墻腳的興致。
先說“章”。其實,我原來也說“立早章”。大概是1996年,我去無錫參加壹個書法培訓學習,當時教文字學的教授非常嚴肅地給我們糾正了壹些漢字中常識性的錯誤,其中就有“章”字。他告訴我們,嚴格地講,只能說“音十章”。《說文解字》裏對“章”的解釋是:會意。“章”字本就是由“音”“十”二字組合而來。“音”是音樂的意思,“十”是個位數終了的字,也表示多的意思。因此,“音十”表示音樂完畢了或者多篇音樂合在壹起就是壹章。“章”的本義也就是壹曲音樂的意思。我們現在所說的“樂章”、“篇章”也是用其本義。
教授知道我們這些學員當中有不少是教師,便對我們說:“回去教學生查字典時,千萬要教學生查‘音’字部,而不是‘立’字部。”(以前字典裏通過“音”部和“立”部都可以查到“章”字。)
其實,在最近公布的《漢字部首表》上,通過“立”字部已經查不到“章”字了。發布這個規範化的部首表時,國家語委的專家舉的就是“立早章”這個錯誤拆字的例子。看來“立早章”這個以訛傳訛的胡拆法應該壽終正寢了。
再來說說“黃”字。教材中說“草頭黃”似也不妥。我看到的第壹個感覺是,這個字竟是查“草”字頭嗎?趕緊壹查字典,否也,只可以查“八”字底。我又細細地查了字典,發現“黃”這個字與“草”其實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黃”其實是個象形字,在金文裏像蝗蟲的樣子,所以它的本義是“蝗蟲”的意思。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黃”的——地之色也。從田從口,口亦聲。口,古文光。凡黃之屬皆從黃。古文黃。乎光切。
看來,黃是地之色,非草之色也。這個字的結構也是“口”中間加個“田”,草頭何來?
記得當時那個教授說過壹句話,大體意思是別人可以說“立早章”,但我們無論是搞書法的還是當老師的卻只能說“音十章”,而且只要壹聽到別人這樣說,要不厭其煩地幫著糾正過來。要知道,壹年級的小學生學了這樣的說法是壹輩子也糾正不過來的。
4. “到”在古文裏怎麽說1、及
例句: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翻譯:農夫告訴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將要到西邊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論語》:“譬如平地,雖覆壹簣,進,吾往也。”
翻譯: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壹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到那裏去幹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趙威後問齊使》:“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譯: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到您這兒來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 《為學》:“吾欲之南海。”
翻譯:我想要到南海去。
5、達
例句:清·蒲松齡《促織》:“自昏達曙,目不交睫。”
翻譯:從黃昏到黎明,完全沒有閉眼睡覺。
5. 文言文翻譯 黃徵君論作詩4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麽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42.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裏主祭。
’這樣的意思,怎麽能用在妳三家的廟堂裏呢?” 4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壹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麽能實行禮呢?壹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麽能運用樂呢?”4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譯文 林放問什麽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妳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壹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4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4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對冉有說:“妳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4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麽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
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
這就是君子之爭。” 4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
子夏又問:“那麽,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妳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妳討論《詩經》了。” 4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
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5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 孔子說:“對於行禘禮的儀式,從第壹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5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
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裏壹樣(容易)吧!”(壹面說壹面)指著他的手掌。
5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評析 孔子並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這壹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壹樣,並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
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5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竈神。
這話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5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於夏、商二代,是多麽豐富多彩啊。
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55.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裏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
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壹段說明孔子並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
5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於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5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壹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
孔子說:“賜,妳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5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評析 孔子壹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諂媚。
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系已經遭到破壞,已經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5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
6. 文言文書黃笙畫雀的翻譯譯文:
黃筌壹次畫了壹只飛鳥,脖子和腳都是伸展開的。有人對他說:“飛鳥縮起脖子才能把腳張開,把腳縮起來才能把脖子伸出來,沒有像這樣兩者都張開的。”黃筌就去驗證了壹下,發現果然是這樣。由這件事我們知道,如果不能仔細的觀察事物,就算只是個畫師,也無法做好本職工作,更何況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應該認真的學習並且善於提問才是。
原文:
黃筌畫飛鳥,頸足皆展。或曰:“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驗之信然。乃知觀物不審者,雖畫師且不能,況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
擴展資料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
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7. 文言文“黃粱壹夢”的翻譯翻譯:唐朝時期,壹個書生姓盧,字萃之,別人稱之為盧生。
壹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裏投宿,遇到了壹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後,從衣囊中取出壹瓷枕給盧生,說:“妳晚上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保妳做夢稱心如意。”
這時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壹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壹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壹場夢。
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
經過這次黃粱壹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