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人們極為重視,清規戒律亦多。
出天行 舊時雄雞初唱,將大門打開,秉香燭、鳴鞭炮,拜天地,謂之“出天行”。現時新年鐘聲壹響,許多家戶在門首放鞭炮迎新歲。
供祭 舊時早飯後,備香燭神紙,向祖宗牌位拜年。然後出行敬菩薩。
飲食 初壹早餐吃面條、豬頭豬尾,取有頭有尾,壽長之意。
拜年 舊時初壹只向神靈和本家和輩本家人輩拜年,初二開始外出給親朋拜年,有“初壹崽,初二郎(婿)、初三初四拜地方”之說。晚上不拜年。舊時拜年對長輩要叩頭、平輩拱手或鞠躬。今壹般口頭說拜年,不打拱,不作揖。機關團體大都在春節(初壹日)舉行團拜會。
娛樂 從正月初壹開始至十五為春節娛樂期間,內容有耍獅、舞龍、演地花鼓(耍花燈)、展覽花燈等,並走家串戶投拜年帖,主家經以紅包,並放鞭炮接送。解放以後,增加了文藝會演、體育表演、電視播放等內容。
邀春飯 從初二開始至十五,設酒宴招待親戚朋友。
立春 俗稱“新春大似年”,在立春之日用紅紙書寫“迎春接福、春至福生”張貼在門額,備三牲,焚香燭、放鞭炮接春。今迎春之習猶存。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稱上元節、燈節。俗謂:“三十夜(除夕)的火,月半夜(元宵)的燈”。元宵之夜,家家屍屍燈火通明。城鎮舉先元宵燈會,龍燈、魚燈、花燈壹齊出動,熱鬧非常。元宵夜吃元宵它。用生糯米粉滾成,砂糖、芝麻為餡。
三月三 常有“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之說。城鄉都於此日挖薺菜煮雞蛋吃,俗傳吃了可以明目。
清明節 公歷4月5日前後為清明。清明節前後,人們前往親人墓地掃墓,在墳頭插紙錢壹吊,今學校師生和機關幹部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稱端節、蒲節,東北鄉稱菖節,是民間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岑川、浯口壹帶以這天為小端陽,以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但仍以小端陽為重。端午節賽龍舟、吃包子、粽子、鹽鴨蛋、雄黃酒;門首掛菖蒲、艾葉,小兒身上掛香荷包。
鄱官節 農歷六月初六日稱鄱官節。農家嘗新米,叫吃新。並用新米磨粉做成餅送人,謂之送新。近城農戶用紅紙包裹新稻穗壹把,新米少許挨店送去,以求賞錢。今吃新之俗猶存。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民間又稱鬼節。從七月初壹開始掛祖宗榜,封包錢,裝香燈。至十五日晚焚化包錢,謂之“燒包”。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民間第三大傳統節日。是日家人聚餐,夜晚全家人圍坐院中,飲酒、吃月餅,賞月。孩童們節前在院中或野外用碎瓦壘起圓形塔壹座,塔門貼對聯“年年祭寶塔,歲歲鬧中秋”,塔身裝飾松柏、紙花,晚上敲鑼打鼓鬧塔,夜深用柴草塞入塔中燒塔,燒得越紅越好,然後打塔。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此日民間多登遠眺,今定為老年節。因“九九”與“久久”諧音,寓人健康長壽之意。
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謂小孩子過年,略備菜肴小慶。該日開始打掃衛生,做年糕、炒果子、殺年豬,辦年貨,送年禮;舊習從當晚起各家各戶開始裝壯燈(鍋內點七星燈,上蓋筲箕或篩)至除夕夜,謂照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府君上天。
大年 農歷臘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為除日(晚上為除夕),俗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團年飯 多為午餐,亦有早餐、晚餐,全家人團聚會餐。其菜肴最為豐盛。吃團年飯時,如遇來客,必須挽留***同進餐,預兆來年添丁。團年飯有不可缺少之食物:如吃青菜謂之來年清吉平安;吃北瓜,寓百事稱意;吃魚,寓年年有余。
守歲 除夕壹家人圍坐在火爐旁說說笑笑,通宵不眠,謂之“守歲”。
壓歲錢 除夕大人給小孩賞錢,稱“壓歲錢”。有的地方給老人也贈“壓歲錢”。
辭年 除夕夜就近走親訪友為“辭年”,也稱“辭歲”。還有小孩們打著燈籠去“辭年”,主人賞以糖果、鞭炮、蠟燭或零錢。 迷信習俗
舊時流行“算八字”、“看相”、“占卦”、“求神抽簽”,問“前程”、“婚姻”、“壽元”、“財道”、“吉兇”等事。久旱不雨,求神降雨;疾病流行,則延僧道念經、上鎖、打醮、點太平燭、藏年命、送盤、出神、收亡魂;死了人做道場“超度亡魂”等迷信活動盛行。解放後,迷信活動壹度斂跡,近年又有把擡頭。 禁忌
解放前民間禁忌甚多:正月初壹忌說“死”、“埋”、“病”、“冒”、“背時”,不準借錢物,不準哭泣吵嘴,不討債還錢,不吃藥,不幹針錢活。正月份,親戚之間的往來,忌初五、初七、初八、十四、二十三等日。流傳有“七不去,八不歸”,“初五、十四、二十三,娘家有也莫去擔”的說法。有事外出,剛出門時,忌碰女人。借別人的藥罐用後忌送懷。借別人的坐籃、搖窩用後也忌送還,要讓別人自己來拿。孕婦不能跨牛陶、羊陶,不得在孕婦家的門檻砍什物。紅轎擡新娘必須走原路回;途中遇喪事宜避路走;途中兩位新娘相遇,要相互換禮物。紅轎擡新娘必須走原路回;途中遇喪事宜避路走;途中兩位新娘相遇,要相互換禮物。擡靈柩歸山,忌走別人的屋後經過,親人死亡在外,其遺體運回祖籍時,忌入堂屋。竈上忌烤衣服,平常忌潑油,洗衣服時忌男女衣服混洗。大年將近,忌別人借火、拿走柴火,忌說不吉之話。
解放以後,禁忌大大減少。但仍保留壹些陳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