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花開時節,柳西半街憶童年

花開時節,柳西半街憶童年

狀元故裏,海門常樂鎮在老鎮區的西首,新修了壹條仿古老街,名叫柳西半街。

從張謇紀念館出來,右拐向西。過壹座牌坊,就是壹條公路,過去這就算是出了常樂鎮了。現在出牌坊過馬路往西,穿過壹座小橋,就來到了仿古老街柳西半街——狀元故裏的又壹個 旅遊 景點。

古街沿河而建,除了臨河的店面和景點外,古色古香的臨河建築後面,便是壹條石板街道,也是順著河流的方向,與小河並行。那裏河水悠悠,這邊古街綿延。

走在石板鋪就的街道上,壹下穿越到了童年。

壹家茶食店門口,有壹個賣斫糖的。斫糖,現在大家都叫麥芽糖。“斫”字是我考證出來的,其實我們土話的讀音類似“作”,偏入聲。我考辨後,覺得應該就是“斫”。這是從賣糖時的壹個慣用動作得來的。

過去賣斫糖,都是挑著擔子走村串戶的貨郎。壹個錫盤,壹塊圓圓的麥芽糖,上面蓋著塊防塵的紗布。

壹邊走,壹邊搖著撥浪鼓,嘴裏不停吆喝,“賣斫糖奧……”不用喇叭,但叫賣的聲音能穿墻過門,傳得極其悠遠。我們壹幫小孩馬上就從屋裏跑出來,手裏拿著舊牙膏皮,或者壹卷頭發。用錢買的時候極少,大多用舊貨換。貨郎掂量壹下小孩手裏的物品,收過去放進貨郎擔子裏。貨郎揭開斫糖上蒙著的紗布,壹手握著袖珍小錘,壹手拿著壹塊梯形的銅板。將銅板的刀口抵在麥芽糖上,輕輕敲擊幾下,便從壹整塊糖上砍下壹小塊。這個砍斫的切分動作,大約就是“斫糖”名字的由來。這如同今天買的“切糕”,名稱同樣來自於售賣時的切分方式。現在賣斫糖不同於舊日,變化在於:壹是不再挑在肩上售賣;二是斫糖似乎沒有過去的質地柔軟。爸媽不肯買時,告訴過我們斫糖是用口水做的,我也信了好多年。

走進壹個傳統手工工藝文創品牌店,幾件熟悉的物件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小籃子、食盒,童年常見,也很便宜。這些竹篾變成的民用器,如今都成了手工工藝品。過去做這個營生的人叫做篾匠,用竹子編制各種籃子、淘籮、篩子、扁子,小椅子、小桌子。每家都有幾件,實用便宜環保。現在使用竹器的地方越來越少,細致的篾工手藝開始衰落,家家戶戶都有的竹制品由常用器慢慢走入殿堂,成了小眾欣賞使用的工藝品。竹器原先的很多功能,被塑料木材取代,方便沒有減少,但環保系數少了。

經過壹個店鋪,店鋪的招牌引來壹番高呼。這是壹家售賣冰淇淋、雪糕的店鋪。現在還是初春,早晚的天氣與冬天差別不大。但店鋪裏遊人不少,不單是沖著雪糕冰淇淋去的,更多的是想回味壹下小時候喝過的汽水。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水,但很少有賣汽水的。我們小時候只有汽水,偶爾喝壹回,記憶留了壹輩子。小小的玻璃瓶,壹般只有250毫升的容量。類似今天啤酒瓶的蓋子。也不用專用啟瓶器,就將汽水瓶蓋在大凳邊上猛壹蹭,瓶蓋飛起,氣泡湧出。喝到嘴裏,還不斷冒泡,壹瓶下去,嘅壹口氣,舒坦涼爽。

再好的街道,沒有美女裝扮是不行的,恰好壹個身材高挑的姑娘從我身邊擦肩而過。趕緊拍照,留下了壹個美麗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