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中的望字包含的含義:
1、詩人眼中所見:山河破粹,春天的淒涼景象。
2、詩人心中的期盼:親人團聚,國家安定。
出自:《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壹首詩。原文: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壹下子就攻下長安。
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ū)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
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這是壹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壹空,滿目淒涼。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賞析:
全詩的抒寫層次,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首聯二句,看似直陳,實則含有山河依舊而國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煙稀少的強烈暗示。
頷聯二句是古今傳唱的傷時警句。這兩句均省去壹個動詞,"花濺淚"與"鳥驚心",意當為"看花濺淚"與"聞鳥驚心"方為完整。春日花開鳥鳴,如在承平安樂之時。
是該使人愉悅的,但眼下由於國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傷感,春鳥更牽動離人之懷。這裏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胸中憂國與思家兩股感情的回蕩與交織。
"感時"承上"國破","恨別"啟下"家書",更有章法意脈上的照應貫串之妙。關於這四句的豐富內涵,《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迂叟詩話》雲:"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
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分析得頗有道理,可供參考。詩的後四句,寫春望之情,重點在遭亂思家和因傷時而焦急難耐兩點上。頸聯二句,雖重在思家,然絕不忘時事。
再次把國事與家事緊緊聯在壹起來詠嘆。"烽火"應上"國破"與"感時",傷亂憂國之心壹以貫之。"連三月",是說戰火延續,平亂無日,眼看整個春天就在憂傷中過去了。
"家書抵萬金"壹句,尤為家喻戶曉的名句,它以誇張的比譬,控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家庭離散、親人音訊隔絕的悲劇。由於準確生動地傳達出戰亂環境裏的人之常情,所以獲得千載讀者的***鳴。
末聯自我描繪發白而短的愁苦之狀,形象地突出了詩人濃重的憂患意識。老杜之所以為老杜,就在於他處於國運危急之秋而無時不表露出哲人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