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歲。70歲稱為從心也稱為古稀之年。
關於年齡的稱謂,最常見的要數這五個: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這五個稱謂分別指代30歲、40歲、50歲、60歲和70歲。具體出處是《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除了這五個之外,還有壹個“誌學之年”,指的是15歲。
其它年齡的稱謂
1、赤子、繈褓,都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另外,有個成語叫“牙牙學語”,這裏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開始學說話時候發出的聲音,後來就用“牙牙”表示壹歲左右的孩子。
2、人們經常會說“孩提時代”壹詞,那麽“孩提”具體指幾歲呢?“孩提”壹詞出自《孟子》,有時也寫作“提孩”, 韓愈有詩曰“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指2至3歲的孩子。
3、《禮記?曲禮上》中說:“人生十年曰幼學。”因此十歲的孩子就被稱為“幼學”。
4、唐代詩人杜牧有詩雲:“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其中“豆蔻”壹詞本意是壹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還未成年。該詞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們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歲的年齡稱為 “豆蔻年華”。
5、除了上文提到的“誌學之年”外,“束發”也是指15歲,不過該詞只能用在男子身上。因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歲就要把原先的頭發解散,紮成壹束。
6、加冠指男子20歲。西漢劉向在《說苑?修文》裏說:“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又說:“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古代男子以20歲作為成年人的標誌。到了這個年紀,男子都要舉行加冠禮。加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給男青年加冠。對於壹個男人來說,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但是古人認為此時男青年體猶未壯,故20歲也稱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麽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女子到了15歲就要“束發而笄”。笄是古代的壹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歲,已經成年了。
7、在生活中經常會聽人說到“半老徐娘”。什麽年齡的女子才能稱為“半老徐娘”呢?關於這個稱呼,有個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南史?後妃傳》,說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年輕時非常漂亮,美艷動人。但“時間是把殺豬刀”,歲月催人老,妙齡壹過,姿色大不如前,但濃妝艷抹的她,仍舊風韻猶存。 原文說“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因此就有了“半老徐娘”這壹說法。
古代人平均壽命不像現在這樣長,壹般女子過了30歲就有可能被稱為“半老徐娘”。但按照現在的實際情況,過40歲或者45歲方才可能被說成是“半老徐娘”。這個詞帶有壹定的貶義,只有背著當事人大家才會這樣說。
8、對於老年人年齡的稱呼,人們最熟悉的大約要數“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來說說“花甲”。我國古代用幹支來紀年。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天幹的第壹個是甲,地支的第壹個是子。合在壹起便是“甲子”。六十年才會重復壹次,壹個甲子就是60年。也稱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花甲就指60歲。
9、“古稀”壹詞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人們常把70歲稱為古稀之年。古人的平均壽命沒有今天那麽長,今天人們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有種說法是,盛唐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是50歲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
但70歲在那時候絕對是高齡了,故稱為“古稀”。除此之外,70歲還有壹種較為少見的稱呼:“懸車之年”,該詞出自《晉書》,原意是到了70歲就可以辭官回家了。
10、“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歲的老人;“期頤之年”泛指百歲老人。此外,77歲稱喜壽。80歲稱傘壽,88歲稱米壽,99歲稱白壽,108歲稱茶壽,140歲稱雙稀或者雙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