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俗稱齊魯大地,簡稱為啥是“魯”而不是“齊”
山東省歷史悠久,因為轄區內曾經有齊國和魯國,所以很多人稱這裏是齊魯大地。但是,奇怪的是,山東的簡稱是“魯”而不是“齊”,這是為什麽呢?
(先秦時期地圖)
我們先說說山東為啥被稱為齊魯大地。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
魯居泰山之陽,也就是泰山南方,齊居泰山之陰,也就是泰山北邊 。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裏,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並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系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
所以,山東的區域就稱為齊魯大地。
(山東地形圖)
山東作為壹個區域的名稱要比齊魯大地晚。
春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時晉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晉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但是,那時候的“山東”不是特指今日的山東。
秦統壹六國後,山東地區被置為郡縣,如齊郡、瑯邪、東海、東郡、薛郡等都在山東範圍。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漢武帝時削弱封國諸侯王勢力,初置十三郡州,山東置青、兗、徐三州,下置郡、國、縣。之後,數朝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基本變化不大。
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山東地區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為路,全國分為二十四路,山東分屬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治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統轄山東地區。至此,“山東”壹名始正式成為壹個行政區之名稱。
元代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直隸中書省,稱為“腹裏”。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後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將山東政區正式定名為山東省,此後沿用不變。
(孔子)
山東省和齊魯大地,實際上是指壹塊區域,如今也是如此,變化不大。新中國成立後,各省都要壹個簡稱,那麽山東為啥用了“魯”,而沒有用“齊”呢?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孔子文化的影響
應該說,齊國屬於戰國七雄之壹,國力強大,地位非常重要,且還曾出現過春秋五霸。魯國雖然不強,但是文化軟實力強大,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誕生於魯國,如今還影響著很多人。
2、魯國的正統地位
從遠近親疏來看,魯國是周王的弟弟的封國,齊國最早是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所以魯國更親近壹些。後來,齊國已經變成田齊了,對於周朝來說就更疏遠了。
3、擔心讀音相近
民國時期,在電報架設上,各省都需要上報自己的簡稱。當時的河北地區屬於直隸省,地位較高,率先報了“冀”的簡稱。至於山東省,因為“齊”的讀音和“冀”相近,為了防止混淆,所以山東采用了“魯”的簡稱。新中國成立後,也延用了這種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