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與荷西的結合,成就了壹段童話般的愛情,雖然結局並不如童話般完美。可他們的愛情故事,卻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愛情傳奇。她是編劇,是作家,是旅行家;她是三毛,是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
陳天慈用《我的姑姑三毛》這本書,用親人的視角,通過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帶領我們了解了壹個更平凡而真實的三毛。
提起三毛,妳最先想到的是什麽?是她的作品?是她的愛情故事?抑或是她壹生極致的精彩?無論從哪種角度看,三毛都有著獨壹無二的魅力,這個旅居西方的亞裔女子,跨越國際和文化,影響了很多人。
當妳被現實生活折磨得遍體鱗傷,想讓自己心靈放空的時候,不妨來聽聽三毛的故事,跟隨著她的足跡,感受她的自由灑脫,重拾遠行的夢想。
壹、我的小姑
網上流行壹句話:家風是留給孩子的最好家產。在《我的姑姑三毛》這本書中,三毛之所以能夠成為三毛,除了本身就天賦異稟,還跟她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
1.我們的家
三毛曾在文章中驕傲地寫到:“說起來我們陳家,因為得自先祖父陳公宗緒的庇佑,世世代代書香門第,忠厚傳家。家產不多,家教可是富可敵國。”
陳家的祖籍在浙江舟山定海。三毛的爺爺叫陳宗緒,小名小番薯。小番薯是壹個非常努力上進且富有冒險精神的孩子。11歲便輟學跟隨堂兄來到上海打工,由於年紀太小,就只能幹壹些維持生存的零活。17歲的時候遇到了壹個英國人,英國人看他很努力,身體也不錯,就帶他跑船,從此以後便開始了漂泊的生活。他去過地中海、紅海、印度洋附近的很多國家。他從英國人那裏也學會了經商之道,慢慢得白手起家,成為了江南有名的水泥商。大概是隔輩親的緣故,三毛就遺傳了這種冒險精神。
常常有人問陳天慈,到底什麽樣的父母,能夠培養出姑姑這樣獨特的孩子?
陳天慈小時候住在爺爺奶奶家,她從爺爺奶奶隔代的養育方式中,體會到壹點:爺爺奶奶在“養”孩子方面,除了照顧好吃穿,身教大於言傳,卻很少對孩子要求什麽。
三毛的母親謬進蘭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丈夫和孩子就是自己人生的壹切成就,她自己從來都不重要。三毛的母親也曾經接受過教育,但是為了愛放棄了自己曾經的夢想,遊走在廚房和家之間,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在生活上吃穿衣方面,她給予三毛的是無微不至的關懷。
三毛的父親陳嗣慶是壹名律師,酷愛運動。他敏感脆弱、具有良好的語言和思想組織能力。這些品格都遺傳給了二女兒三毛。父親從來沒有責罵或者打過她,但時常因為三毛的與眾不同而感到無能為力,她們兩人都是不善言辭的人,三毛渴望著父親的肯定,父親期望著女兒安安穩穩。父親對女兒的愛含蓄而沈默。
陳聖,三毛的弟弟,也是本書作者的父親。和三毛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他是三毛眼中的世俗之人,愛美食,愛美女,愛金錢。最大的興趣就是多賺錢,多買房子。就是這樣壹個俗人,在身上沒有太多錢的時候,三毛的愛人荷西出事的時候給姐姐送上壹份大禮——白色小轎車,表示自己最大的關懷,希望姐姐能盡快走出傷痛。
2.她和我們不壹樣
相比較奶奶的默默守候,爺爺的愛更多的是含蓄和驕傲。在炎熱的夏天,哪怕常常坐在三毛演講場外的臺階上,他心裏也是樂呵呵的。她是幸運的,她有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在《我的姑姑三毛》中,三毛的父親說,這孩子就是不壹樣。她不屬於我們,她有她自己的路。
三毛從小就不走尋常路。三歲時,她學寫字,原名叫陳懋(mào)平,可是這個“懋”字太難寫,就直接把它去掉了,給自己叫陳平。父親多次糾正無果,最後拗不過她,也就隨了她的願,“那妳就叫陳平好了。”
七八歲時,父母帶她去照相館照相時。她如同電影裏的小醜,擺出怪異的表情——兩只腳向外撇成八字,雙肩夾得緊緊,臉上沒有壹絲笑容,露出詭異的神情,沒有壹絲笑容。父親看到後這奇怪的照片想撕掉,可是三毛卻說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小學時,老師布置了作業,題目是我的理想,她寫的是自己長大了要做壹個拾荒者。在老師的暴怒下才改成了我的理想是醫生,可是內心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初中時,三毛數學偏科嚴重,老師誤會她作弊,在眼睛上畫了兩個黑圈,並取笑她拿了鴨蛋。因為這件事,三毛得了自閉癥,離開了學校。機緣巧合下,她跟著畫家顧福生學畫畫,她在畫畫方面的天賦不高,但是顧福生於她而言,卻是那個打開她寫作之路的恩師,她曾寫到“擦亮了我的眼睛,打開了我的道路”。因為他,三毛走出了自閉,還意外發現了自己的寫作才華。
三毛的性情自小就與眾不同。她經常在墳地看書,如饑似渴,有時候壹呆就是壹整天。她曾給賈平凹的書信中稱自己是將壹生的時光用來閱讀的人。
之所以成為傳奇,是因為她的文字,也因為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這位奇女子,用她獨特的方式,給成天慈姐妹兩個童年記憶裏增加了很多燦爛的色彩,帶領陳天慈姐妹兩個人成長。
二、童年的玩伴
如果說父母給了三毛最大的溫暖和包容,那三毛的兩個侄女就是她生命中的天使,雖然不能治愈她內心的傷痛,最平凡的陪伴給她內心的傷痛帶去了慰藉。
1.生命中的天使
由於從小和兩個雙胞胎侄女接觸比較少,甚至都有點生疏,倆侄女初見三毛時她們怯懦地躲在奶奶身後,這讓三毛感到很傷心。後來彼此熟絡了之後,“三個小孩”從生疏,到熟悉,再到最後的親昵。三毛也很寵愛這兩個小天使。
三毛會給她們姐妹兩個講故事,講到被催促睡覺時,她會帶著她們轉移陣地,姐妹兩個會躺好等著姑姑給她們繼續。三毛常常帶著她們兩個去書店,壹直呆壹下午。她會給兩個侄女買兒童創作書,也就是裏面全是白紙的“天書”,可以畫,可以寫,可以剪貼,可以撕毀,只有壹條規定——如果畫錯,不能擦除,只能增添,給她們的童年塗抹色彩。
三毛姑姑經常開車帶我們到處走。她開車不快,車技不好,有壹次參加了學生的鋼琴發表會返回途中,不小心把車開到池塘裏,她第壹時間擔心的是怕雙胞胎姐妹受到驚嚇,害怕她們明白了旦夕禍福的悲哀,害怕給她們的童年添加了灰暗的色彩。
三毛喜歡晚上寫作,經常熬夜,兩個小孩子就每天接近中午的時候叫醒這個起床的大孩子。每晚壹句“小姑,我們等妳回來”給三毛孤單的靈魂壹句安慰,讓失去伴侶的痛能夠減輕壹點。
對三毛而言,這兩個孩子是她的天使,可是對她們來說,又何嘗不是呢?三毛的支持和鼓勵,使得她們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也不會孤單,讓她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燦爛的色彩。
2.寓教於樂
三毛幫助姐妹兩個排練節目,為她們請家教老師,鍛煉孩子體能,設置“學渣獎”,鼓勵孩子考最後壹名,她很少說教,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陳天慈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要辦壹個同樂會,老師讓她做編劇策劃表演,因為老師和同學都知道她家裏有壹個“幕後高手”,能夠提供有意思的點子。她回家後告訴了小姑,小姑就開始幫他們出謀劃策,從劇本選擇,角色分析、服裝設計,還為她們設計對白,她都很認真地對待。她也從來不會去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總是鼓勵她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三毛會有意識地培養侄女的自由意識。出去吃飯會讓孩子自己點餐,出去旅行會讓她們選擇目的地。她從不會以大人的身份自作主張,要求孩子們這個東西不能吃,那個地方不能去。她是為了讓孩子們懂得,自由就是選擇,有多少自由,就有多少選擇的可能。
三毛的爸爸是壹個運動愛好者,壹直希望兒女中有壹個是運動健將,事與願違,後來只能寄托希望在孫女身上,結果雙胞胎姐妹偏偏也不愛運動,姑姑就立馬為她們兩個請了家教老師——體育老師!
在成天慈的童年時代,小姑說過壹句驚世駭俗的話,妳們誰考最後壹名,就給誰獎品。這個不走尋常路的三毛姑姑,確實和別人家要求拿第壹名的家長不壹樣。為了拿到三毛準備的獎品,小孩子認真地盤算著,擬定了“不讀書計劃”,朝著最後壹名努力地倒退。長大後才明白姑姑只是讓她們享受學習的快樂,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3.會花錢的女人
三毛覺得自己是壹個很會花錢的人,壹百塊臺幣可以花出很多種類。她的這種金錢觀,不僅體現在她的生活方式中,還表現在她對侄女的教育和關懷之中。
在陳天慈童年時代“羊毛出在羊身上,豬買單”的遊戲中,兩姐妹在奶奶家玩起擺地攤的遊戲。她把壹些不玩的玩具、零食、故事書、文具通通出清存貨。為了做得有模有樣,還張貼了自己手繪的海報。家裏也就小姑這個大孩子才會和她們壹起玩鬧,呵護她們的童真。
小姑很配合她倆,在孩子的眼裏,這個大孩子仿佛比她們還要入戲。她們模仿買家和賣家,壹問壹答,討價還價進行買賣。小姑總是能寓教於樂,在玩耍中學習,給了她們陪伴,更是她們童年最溫暖的時候。
對於小孩子無聊的遊戲,三毛總是能做到耐心的陪伴,真誠的關懷。對於親人,在金錢上她總是慷慨大方,盡力地呵護著這份天真,甚至願意為了她們付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三、跟著小姑去流浪
壹切冥冥之中早已經註定,《三毛流浪記》早已經在三毛的心裏埋下了流浪的種子。
1.浙江回鄉之行
俗話說“故土難離”。人可以尋求自由,但在中國人心中,家是不可代替的存在,人不能壹直在外面漂著,漂累了,總有那麽壹個地方,給身體歇息也給心裏慰藉,這個地方在中國人心中就是家,尋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今人尋求寧靜,放空心靈的壹個狀態。
三毛在歌詞裏寫道:“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麽流浪,流浪遠方……”這是她自己的心聲,她壹直思索自己從哪裏來這個哲學問題。
三毛出生在重慶,從小隨父母多地輾轉,後來才移居到臺灣。成年後,她又漂洋過海,去過很多國家,包括西班牙、撒哈拉、加納利群島等。數十年壹直都在流浪著,追尋她的詩與遠方。心靈上的故鄉,也許在壹個不曾去過的角落。1989年4月,46歲的三毛第壹次回到大陸的家鄉——浙江舟山定海。對那塊埋藏陳家根脈的地方,三毛想傾訴的經歷太多。她去祠堂祭祖時,在祖父墳頭痛哭。
除此之外,她還專程拜訪了《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老先生。兩人雖素未謀面,但因為作品相遇,相擁而泣。於三毛而言,這就是她小時候流浪夢想開啟的地方。三毛很小就喜歡讀《三毛流浪記》,也非常喜歡裏面三毛的形象,就給自己起了三毛這個筆名。
三毛惦念故鄉,故鄉也紀念三毛。近幾年來,三毛散文獎在浙江定海舉辦,既是對三毛這位文學才女的紀念,也是對創作才能的延續和鼓勵。
2.馬德裏尋親
如果說浙江定海是三毛的第壹故鄉,那馬德裏就算她的第二故鄉,因為那是她與她的愛人荷西相遇、相知、相愛的地方。
三毛和荷西的相遇是對緣分最好的解釋:
那天,三毛受壹位華人朋友邀請去家裏參加宴會,在那裏她遇到了自己的愛人荷西。平常三毛是不太擅長應付這種場面,她也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的。也不知道是命運的安排,還是緣分的牽引。這壹次她竟然沒有拒絕邀請。而這個朋友正好就是住在荷西樓上的鄰居。就這樣命運讓三毛的愛情萌芽了。
年輕時,三毛曾告訴荷西,自己準備去撒哈拉沙漠。荷西就改變了自己的航海計劃,提前去沙漠,在那裏等待他心愛的女人。他寫信告訴三毛,要和她結婚,這樣就可以把她留在自己身邊。三毛卻像剛認字的孩子壹樣,壹遍壹遍地讀,然後出門散步壹晚上,回來就決定嫁給荷西。
她在文章裏寫道:“我先生荷西和我結婚的事件,雖然沒有羅曼蒂克到私奔的地步,我們的婚禮是兩個人走路去法院登記了壹下,就算大功告成,雙方家長都沒有出席。”
三毛這位奇女子,連婚禮都是那麽的驚世駭俗,與眾不同。她從來不會被世俗牽絆,只要有愛就夠了。六年後,荷西出事先走了,後來,三毛也走了,只留下讓人羨慕的愛情故事。
侄女陳天慈追隨著小姑的足跡,踏上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在那裏尋找姑姑曾經留下的回憶。就像歌詞裏唱的那樣,我來到妳的城市,走過妳來時的路。這應該算是對她最用心的懷念吧。
陳天慈發現,這裏小鎮的街道旁種的都是橄欖樹,就是三毛歌詞裏的橄欖樹。在荷西和三毛的公寓裏,客廳櫃子上,立著荷西童年時期的照片。裏面有壹張黑白照片,他滿臉洋溢著可愛的笑容,身著白色水手服,像是告訴大家,自己深愛大海,也深愛遊泳。
在荷西親人陪同下,陳天慈來到馬約爾廣場,追尋小姑和姑丈的足跡。馬德裏隨處可見的古老建築,成就了這座城市的人文藝術氣息。街道上種滿莓樹,春意盎然。
以前,姑姑和姑丈也經常來這裏逛街、吃午餐,大多時候他們都是漫無目的地走著、聊著,生活簡單而從容。路邊百年書店是三毛最喜歡停留的地方,她喜歡看書,想把所有的書都帶回家。荷西在德國呆過,三毛也會用德語和他交流,她很有語言天賦,這是眾人對三毛的評價。
她們還告訴陳天慈,三毛對人很感興趣。不論什麽時候,她都很樂意聽大家給她講她們或者其他朋友的故事。有時候,她們也會聊男孩子,三毛就在壹旁出主意。
追憶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堆積起來就能感受到三毛在西班牙歲月的輪廓。陳天慈想象小姑當年是多麽努力地適應和融入這裏的生活,接受這裏的陽光和激情。
3.加納利群島之行
加那利群島位於非洲西北海域的島嶼群,中國人知曉這個美麗的島嶼大概都是因為三毛的緣故。這裏有三毛和荷西的故事,那段美麗的愛情故事讓這座島嶼蒙上了愛情的色彩。三毛在這裏創造了她夢想中的世界。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詩與遠方。
因為戰亂,三毛和荷西搬離撒哈拉沙漠,考慮宜居之城時,被與撒哈拉沙漠隔海相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的加納利島所吸引,於是決定來此定居。
平時荷西外出工作,三毛就在家看書、寫作,午後去海邊散步,獨自閑逛,去菜場買菜,順便帶壹束鮮花回家。三毛每天做飯等荷西下班,壹起吃飯,好不愜意的生活。陽光、海灘、美食、美景,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詩與遠方。
2018年,在西班牙友人的促成下,三毛生活過的大加那利和帕爾馬這兩個島嶼開發出壹個旅遊項目“三毛之路”,以此紀念對中西文化作出貢獻的三毛。
人生無常,物是人非,如今“三毛故居”,這個面朝大海的房屋也早已換了主人,室內的家具陳設也被改動,三毛和荷西在這裏留下的氣息,也已經所剩無幾。我們只能從她本人的作品,相關的照片記錄、親友的回憶中找尋到關於她的痕跡。
這本《我的姑姑三毛》,以三毛侄女的角度去解讀、去呈現壹個平凡而真實的三毛,讓我們真切地感受親情愛情友情的偉大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同時,它也給我們壹個審視自己的過程——遵從內心,做真實的自己,活成獨壹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