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壹響下壹句是全劇終。嗩吶是中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壹帶傳入中國。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妳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什麽真***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壹。
當嗩吶用在民間的喪禮上,就意味著有人去世了,代表曲終人散的意思。所以嗩吶壹響的下壹句是“全劇終”。
相關嗩吶順口溜
百般樂器,嗩吶為百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萬年箏,壹把二胡拉壹生。嗩吶壹響全劇終,曲壹響,布壹蓋,全村度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擡的擡,後面跟著壹片白。
棺壹擡,土壹埋,親朋好友哭起來,鞭炮響,嗩吶吹,前面擡,後面追,初聞不知嗩吶意,再聞已是棺中人。知兩耳不聞棺外事,壹心只蹦黃泉迪,壹路嗨到閻王殿,從此人間不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