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對於網絡的使用其實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方面都是需要依靠網絡來進行的,現如今5g也活躍於各大平臺當中,以下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1

 要說這個5G,就先得了解壹下什麽是電磁波。

  電磁波

 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原子電子以外,剩下的幾乎都是電磁波;紅外線、紫外線、可見光、手機信號、這個輻射那個輻射的,等等。只要跟波有關的,就會有是三個參數:波速、波長、振幅;電磁波的速度是恒定的,也就是常說的光速。那就只有兩個變值:波長跟振幅了;在振幅不考慮方向的情況下受影響的就剩下波長了,也就是常說的頻率,這個頻率對波長來說太重要了。

 頻率越高,波長就越短,能量也就越高,如微波爐;衰減速度快,穿透性差,散射少,對人體傷害大。這是電磁波的基本規則。我們先記到小本本上。

  電磁波的分類

 壹個長的電磁波波長有上億米的,頻率3HZ,也就是1秒鐘3個波,用在通訊上的話,講壹句話估計要壹年之久。

 壹艘潛艇在海底通行,它用什麽頻率來通訊呢?這個電磁波的波長得在幾萬米,用這通訊才能保證穩定性,能穿過山河,還能穿透幾十米深的海水(海水導電,是電磁波的克星)。不過頻率呢實在是低,攜帶的信息含量有限。發個稱呼都要半個小時。

 收音機、廣播、電報呢這些通訊的波長還要短些,大概幾十米長的樣子,頻率壹般在百萬赫茲級別MHZ,距離也能跑個幾百公裏遠,這個就比潛艇的強多了,說話利索了,信息的含量還是不錯的。

 嗯,告訴妳個求生的辦法,如果妳被丟到壹個荒島上,如果妳剛好有臺胡救機,民用的緊急呼叫頻率是121.5MHZ;還有壹個軍用的是243MHZ,這個是不加密的公***頻率。周邊幾百公裏範圍內都可以收到的。之前彎彎跟兔子的軍機在海峽相遇,就是用的這個頻率對話,結果被無線電的愛好者錄了下來放到網上,成了網民近距離接觸戰鬥壹線的壹個樂趣。

 這個波長再短壹點,就1cm—1M的範疇了,這個範圍就特別的好玩了。第壹個就是這個衰減還不是特別的弱,電磁波也還能跑個百十公裏來著;第二個就是這個頻率到了GHZ的範圍了,信息的含量是成倍數的增加啊,不但說話利索了,還能進行加密啥的。所以這個波段是通訊的關鍵,像1G2G3G4G、衛星通信、雷達通信都聚在這兒。全稱:微波通信。

 在往下就是毫米波了,這個電磁波衰減的厲害,雖然不是很發散,但是很容易被周圍的物質反射或者是吸收,沒什麽穿透性,用來通訊實在是很爛,可架不住信息含量大啊,頻率都超過了30GHZ了,別說用來通話了,妳就是用來多點實時視頻通訊都沒問題啊。於是,5G來了。

 再往下就是微米了,這個信息含量增加是沒毛病的,但是波長到0.7微米就屬於可見光了。可見光用在通訊上難度就太大了,想搞7G8G就不行了,這個套路走不下去了,沒辦法,穿透性不行。於是就有了激光通信,嗯,發射點跟接收點必須瞄準,中間還不能有阻礙,這個就是光纖了。

  電磁波的頻率

 波長在往下走,到0.3微米也就是300納米了,到了這個境地,就是屬於紫外線了;這個終於到了對人體有害的地步。太陽光裏的紫外線占比達到了4%左右,如果下次還有人跟妳說通信信號對人體有害的話,妳就讓他不要曬太陽算了,通信信號的輻射對比電磁波輻射幾乎可以無視了(電磁***振除外,那個壹般人也接觸不到)。

 波長在200納米的紫外線,這個在太陽光中幾乎沒有。在太陽大的時候就可以做激光通信的補充了,隱蔽性不是壹般的強,而且傳遞性不錯,用做軍事用途是杠杠的啊。

 再往下波長到納米級別了,這個在生活常見的就是醫院的X光了,這東西穿透性超強,當然了,用在通信上是不可能的了。

 再往下的話就是0.01納米了,這個就不敢惹了,伽馬射線,來自於核輻射,宇宙已知的最強能量形式之壹!如果說要毀滅壹個星球,伽馬射線是不錯的選擇。實際上,現在的科學家壹直在懷疑,超新星在爆炸的時候產生的伽馬射線毀滅的了大量的宇宙文明,而地球只是因為在角落裏,所以逃過壹劫。

 這個波長我們都了解完了,下面我們回到微波通信。

 為什麽頻率越高,攜帶的信息就越多呢?我們知道信息的傳輸方式就是用壹串的1和0來表示的,所以電磁波也不例外。

 第壹種方式就是“調幅”,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調整電磁波的振幅,振幅大的表示1,振幅小的表示0;應用較多的就是收音機上面的AM調幅,就是這個辦法,缺點不是壹般的多。

 第二種方案屬於“調頻”,方法就是調整頻率,比如用密集的頻率來表示1,用松散的頻率來表示0;收音機裏的FM調頻就是這個方案,優點比AM多多了。

 顯然,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波越多,能表示的1和0就越多,或者說,頻率越高,攜帶的信息就越多。

 理論上這樣算的話,頻率在800MHZ的頻率上每秒產生的800W個波都來表示1和0的話,1秒鐘就可以傳輸100M的數據呀,這速度這麽給力,為啥我們沒用到呢?

 這個就不得不提損耗了,通信是需要跨越千山萬水的,中途丟失壹些1和0不是很正常的事嘛,而我們的科學家為了防止信息失真,所以就讓這群1和0抱團了。比如用1千連續的1表示1,這樣哪怕路上丟了壹半咱還是能認出來不是。這種辦法壹般用在民用通信上,因為特征很明顯好認。很容易被破解。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說民用的北鬥衛星信號被破解了,這個也就見怪不怪了。

 民用的信號畢竟是大眾普遍用的,只要能和其他的信號區別開來就行了,不會弄得特別復雜,不然的話傳輸的效率太低了。像2G技術那樣,用的是800MHZ的頻率,每秒傳輸個幾十K。

 如果是軍用的話就得另說了,這個為了防止被破解,用了壹堆超級復雜的組合來表示1和0,中間還夾帶著壹堆無用的信息,各種跳頻擴頻技術,還要變換各種組合,反正就是壹堆亂整,看誰能先繞暈誰。所以就造成壹種現象,同樣是壹句問好,軍用的通信用掉的1和0比民用的多N個倍數級,而為了保證傳輸的效率,軍用的頻率比民用的高N個級別。

 就目前來說,頂級的破解技術是幹不掉頂級的加密技術的,更別說現在逐漸成熟的量子通信技術了。

 這個軍事對抗既然幹不過那咋辦呢?認慫是不可能認慫的,怎麽辦?既然幹不過那就索性給妳加點料,再送妳壹堆的1和0,把妳的原有組合搞亂,讓自己人都壹臉懵逼,這個就是軍事上常說的電子對坑了。

 額,咱們是不是跑題了啊,言歸正轉,繼續說5G。

 前面提的,都是通信的基本原理,下面在說說壹些關鍵的技術。5G的關鍵技術是有壹堆說法的,咱們先來個簡單的歸類。

  三大關鍵技術

 震蕩的'電路中咱們插個天線就可以產生電磁波,用特定的方式改變電磁波的頻率或者是振幅,組成各種復雜的組合,這個過程就叫做調制。相應的,豎個天線咱們就能接收到空中的電磁波,按照特定的方法就可以變回相應的1和0,這個過程叫做解調。

 把電磁破發射到空中,或者把空中的電磁波收到,都是需要天線的,我們的手機也是壹樣要用到天線。手機與手機之間是無法直接進行通信的,而是通過周圍的基站與別的手機進行聯系的,而問題是現在的5G通信使用的是毫米波,在空氣中衰減的比較嚴重,但是呢,畢竟是民用的,不能無限制的提高發射的功率,咋辦?就只能在天線上想辦法了。

 5G的第壹個關鍵技術來了,大規模天線矩陣陣列。

 簡單點說就是增加天線的數量,壹個兩個不行,咱就壹次性來個幾百個天線。這個思路好理解,不過也有壹個麻煩,就是同時用這麽多天線發射壹個信號,壹個不留神就是亂成壹團亂麻。

 多天線加毫米波,對比原來的少天線加厘米波,這個無線電傳輸的物理特征就不壹樣了,的重新建立壹個新的信道模型。這個模型怎麽建立呢?額,字幅有限,還是交給各路大神把,這裏就不細表了。

 天線多了,不但毫米波的衰減問題解決了,傳輸的效率、抗幹擾的性能也是杠杠的,這個屬於5G的必修課了。

 想當年在下間接供職的大唐電信在2015年發布的256大規模天線,可是在全球通信行業甩下壹顆核彈啊,壹時間風光無限好!可惜後來沒跟上節湊,淪落到靠賣科研大樓求生。

 現在基站的天線是搞定了,該動手解決終端的天線問題了,這個就得靠壹個全新的技術:全雙工技術。

 壹般的手機通信天線只有壹根,收發信息是交替著來的,等於就是壹個人既要收信息也要發信息,效率有點低。全雙工技術,就是把發信息的天線跟收信息的天線分開來,收信息跟發信息同時進行,這優點就不說了,不過實現起來就不是壹般的難了。

 想象壹下,把發信息的話筒跟收信息的音響挨在壹起,還讓他兩正常的工作,妳說難不難?解決的方案大體上分為兩個,第壹個就是物理解決,在兩根天線之間加壹堵墻,將兩個隔離開來,主要用的是屏蔽材料;第二個就是技術方案了,對信號進行處理,比如無源模擬對消等方法。

 這兩個5G關鍵技術華為在2016年就完成了,2016年華為官網宣布在外場完成5G第壹階段關鍵技術驗證,其中兩個重點測試的就是大規模天線技術和全雙工技術。

 現在天線搞定了,下面就該是“新多址接入技術”了,這名字壹看就暈暈乎乎的,別急,等慢慢道來。

 假設基站將100HZ用來表示1,用105HZ來表示0。這個時候,又來了壹個電話,那這個新的電話的1就得用110HZ來表示,0用115HZ來表示了;以此往下推。這個就是1G網絡的概念。簡稱FDMA

 這個缺點是很明顯的,兩個電話就占了100-115HZ的頻段,這個占用的頻段就叫帶寬。就是個外行的也看的出來啊,這東西太占帶寬了。好在那個時候的帶寬就是打個電話,如果要發個信息啥的得要老命了,慢慢的大家都看到好處,用的人多起來了 ,這個就很快不夠用了。咋辦?升級唄。

 換個方式,咱用100HZ表示1,用105HZ表示0,但是這個第壹秒咱給A客戶用,第二秒給B客戶用,第三秒給C客戶用,這樣輪換這來,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就5HZ就夠三個人用的了,只是有點延遲而已。這個就是2G的概念了,簡稱TDMA。

 在到後來,用的人是越來越多,2G網絡也滿足不了需求。市場告訴我們,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生產力;繼續玩套路,在每個客戶的信號前面加個序列碼來表示客戶的信息,在將系列碼跟客戶的信息壹起發出,這樣接收方就只需要接收對應自己的序列碼信息就可以。這個就像以前送信的大爺送信壹樣,手裏拿著壹摞的信封,叫到誰的名字誰上前拿就是了。從此以後,每個手機都有各自相對應的序列碼了,這個就叫3G網絡,簡稱CDMA。

 再發展下去就是正交頻多址技術,把兩個互不幹擾的正交信號揉成壹團發出。這個正交信號,和量子力學的疊加態有點類似。把信號進行疊加然後壹起發出,這個就是4G的思路,簡稱OFDMA。

 每個終端在網絡上都有壹個唯壹的地址,所以這種讓很多的手機壹起打電話的技術,可以從1G用到4G,統稱為多址接入技術。5G當然得玩點不壹樣的不是,咱們叫給叫“新多址接入技術”,這家夥新在哪裏呢?

 非正交多址接入、圖分多址接入、多用戶***享接入、、、嗯,壹大堆的信息,還好現在不在電信行業了,不然非得暈乎不可。總體的思路就是疊加更多的信號或者把前面的技術混在壹起,這個技術的含量就有點高了,各位不在電信行業的就看個熱鬧就行了。

 這個5G網絡要實現10Gb/秒的峰值速率、1百萬的鏈接數密度、1毫秒的延時,就必須解決這三個關鍵技術,才能在江湖上行走。

 2016年,華為在進行第壹階段的測試中驗證了“關鍵技術”,這個關鍵技術也主要是驗證三大技術。新多址接入采用的是濾波正交頻分復用、稀疏碼多址接入、極化碼。結合了大規模的天線,吞吐率在4G的基礎上增加10倍以上,在100MHZ的頻率下,平均吞吐量達到了3.6GB/秒;全雙工采用的是無源模擬對消、有源模擬對消和數字對消三種框架,實現了110DB的自幹擾消除能力,獲得了90%以上的吞吐率增益。

 2017年華為在第二階段的“多種關鍵技術融合測試及單基站性能測試”中,在200MHZ的帶寬下,實現了單用戶下行速率超6GB/秒,峰值更是達到了18GB/秒,配上小區內安裝的首個小型化5G測試終端,單個5G基站可以同時支撐上百路的超高清4K視頻。

 2018年,華為完成第三階段“基於獨立組網的5G核心網關鍵技術與業務流程測試”。

 這三個測試,華為為5G測試驗證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除了這個三大關鍵技術以外,我們的手機想組成網絡,還有很多事需要做。比如傳輸資源的分派,這個可比馬路上紅綠燈難多了,只要壹個紅綠燈沒搞好,那對不起,這個城市就幾乎陷入癱瘓了。所以,華為又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跟運營商進化獨立組網測試。還有現在個別地區發生的能耗與效益不對稱的問題,能耗太高,大量的資源遭到浪費,只能將基站關閉或是休眠。等等壹些基本的要求。

  芯片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5G要處理的數據跟4G相比是成幾何數增長,現在凡是數據,就是0和1的事,但凡是用到0和1的事,基本用的也都是芯片。控制電磁波發射的要用到射頻芯片,編碼、解碼就得用到基帶芯片,諸如此類的芯片;這些也是5G的關鍵技術。

 我國在這領域裏的玩家嘛,嗯,又是華為;華為在2019年發布了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還有全球首款單芯片多模5G基帶芯片:巴龍5000。作為中國第壹玩家,就免不了拿下世界N個全球第壹了。

 做這個調制解調芯片的玩家比較多;但是5G的主流頻率是28GHZ,有能力處理這個頻段的芯片的玩家就只有4個了。

 高通是最早開始研究的玩家;三星是做的最遠的,做到了39GHZ;華為是工藝最先進的玩家;英特爾是哪裏都有它的身影;臺灣的聯發科據說也在搞,不知做到哪壹步了。

 我國的華為在2018年發布的巴龍5G01芯片因為太大了,不能裝到手機上。所以在2019年就又推出了手機用的巴龍5000,同時還發布了手機處理器麒麟芯片和服務器芯片鯤鵬,這技術也是杠杠的。

 關於通信的技術是實在太多太復雜了,得立壹個相關的標準出來,大家夥壹起在壹個圈子裏玩,下面我們就開始講5G標準。

 5G標準第壹階段是在2018年完成並在6月份發布的,標誌著第壹個真正完整意義的國際5G標準出爐,剩余的部分是在2019年後再進行完善。

 這次的標準大會壹***有50家公司參與,中國玩家有16個,包括大唐電信、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聯想、中興等;美國8家,歐洲8家,日本13家,韓國5家。

 從數量上看,是以中國玩家為最多;從質量上來看,中國也是前列。

 在信道上,歐萌的洛基亞編碼壹直用的是turbo碼,美國玩家高通壹直用的是LDPC碼,華為擅長的是polar碼。所以,第壹回合直接將歐萌的turbo技術淘汰了,歐萌的玩家還得重新開始學習LDPC跟polar;

  下面就是高通跟華為兩大高手的較量了;

 信道編碼分“控制信道編碼”跟“數據信道編碼”,高通想的是兩個都使用他家的LDPC技術;華為的方案是控制信道用polar碼,數據信道用LDPC碼。

 重頭戲來了,聯想對華為的方案投了反對票、、、

 當然了,在當時聯想的投票對結果毫無影響。因為分歧實在是太大,當天只是確認了數據信道使用LDPC碼,至於控制信道容後再議。

 等到第二次投票的時候,高通、英特爾等找了31家公司組成LDPC陣營,要求使用LDPC技術。而華為則組織了包括聯想在內的55家公司組成polar陣營,要求使用polar技術。可想而知,華為完勝,polar碼成為控制信道編碼,而LDPC則稱為數據信道編碼。

 在後來,這件事被網友們翻了出來,聯想也引起了眾怒,而華為也很細心的幫著解圍。

 嗯,再順便說壹句,5G的行業標準還沒有全部出來,5G離全面成熟應用還有壹段路要走。

  應用場景

 因為5G的應用太多了,所以國際電信聯盟後來又召開了壹次ITU-RWP5D第22次會議,確定了5G的應用場景。

 總結起來就三句話:5G網速快、信號廣、延遲低;但5G實在是太先進了,技術帶來的改變超出了想象力,5G是全信息化的基石,完全可以實現物聯網吹得牛:萬物互聯。

 就像當年的1G跟現在的4G的區別,當年的大哥大跟現在的手機完全不是壹個層面的對手嘛。現在的妳是不是很期待呢?快來加入華為的研發大軍吧、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2

  5G關註的是什麽?

 5G到底是什麽?從字面意義上來看,人們不難理解其為4G之後的下壹代技術。但5G技術究竟有哪些能夠定義自己的特征呢?回答這壹問題,目前來看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兒,因為業界對此並未完全達成***識。

 透過歐盟最早啟動的5G研究項目——METIS(構建2020年信息社會的無線移動通信領域關鍵技術),我們也許能夠對5G有壹個相對清晰的認識。這壹項目由29個成員組成,其中包括了法國電信、西班牙電信、NTT DoCoMo等全球主流電信運營商,以及愛立信、華為、阿爾卡特朗訊等主流電信設備商,甚至包括了來自非電信行業的寶馬集團等。

 針對全球數據流量到2022年時將比2010年增長1000倍,歐盟METIS項目對5G技術設定了明確目標:在容量上,5G技術將比4G實現單位面積移動數據流量增長1000倍;在傳輸速率上,典型用戶數據速率提升10倍到100倍,峰值傳輸速率可達10Gbps……

 5G最突出的亮點,“在於其容量將是4G的1000倍”,速率並不是5G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從3G開啟的移動寬帶之旅開始,移動數據傳輸速率就在不斷提升;今天已經實現的高達1Gbps的速率,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移動數據業務和應用的需求。

 “值得註意的是,提高速率對終端的復雜性要求就會非常高”,特別強調了這壹挑戰。速率大幅提升之後,終端就會很難設計,同時功耗問題也會再度挑戰終端制造業。正因為如此,我認為:“速率提升不壹定是必須的,而是壹種可能性。”

 關註更多速率以外的東西,這也是歐盟METIS項目組所持的心態。該項目總體負責人Afif Osseiran博士表示,5G要解決的問題將不僅僅是傳輸速率,而是要應對來自於聯網設備的大規模增長以及不同應用場景對網絡需求的不同挑戰。事實上,業界已經普遍認為,單純的提速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用戶對於速率的需求並不會無限制地增長,或者說已不是第壹需求。

  千倍容量從哪兒來?

 應對數字洪水的沖擊,這是5G的核心訴求,也是5G要實現千倍於4G容量的根本動力。那麽,千倍容量究竟從哪裏來?

 要實現千倍容量,就需要創新的理念。我認為,首先可以從管理的角度入手,尋找到更多的頻譜資源,例如重復利用已有的頻譜資源。頻譜資源越豐富,容量提升就會越容易壹些。對此,李建東給出了壹個再形象不過的比喻:“如果在已有的高速公路旁邊再增加壹條新的高速公路,就必然能夠讓更多的車輛通行。”

 減少每壹個小區的面積,縮小小區半徑,提高網絡密度至10倍乃至20倍,這是另外壹個重要方向。

 值得註意的是,小基站有望在5G時代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最重要的角色。我指出,5G時代壹個重要的創新理念,就是未來覆蓋範圍很廣的宏基站,例如當前2G網絡現有的宏基站主要用作管理,真正的通信傳輸由小基站來完成,從而實現通信傳輸與網絡管理的分離,既提高效率,又節省能量。網絡的融合,技術的融合,將是5G時代的主旋律。5G將改變以往以技術為中心的模式,而是以體驗為中心,通過多種無線技術和網絡的融合,來滿足數據流量爆炸式增長的需求。

 我描述了這樣壹幅5G時代的應用場景:盡管蜂窩網會持續服務於手機,但當手機處於WLAN的覆蓋範圍時,蜂窩網就聯合WLAN為手機提供“加強版”的數據服務;無論四核還是八核,壹部手機的處理能力終歸是有限的,但位於同壹地點的多部手機,就可以***享處理能力,並將處理好之後的數字內容近距離傳輸給需要使用的手機。

 我認為,最理想的應用場景是,終端周圍的所有網絡、處理資源都可以按照需求“順手拈來”,即資源與終端是全新的動態綁定,資源會“跟著終端走”。

 要實現這壹理想應用場景,構建自組織網絡則是重要方向,而這正是當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重點。自組織網絡解決了人工配置頻率和資源帶來的難,“只要解決了電源問題,剩下的都由網絡自動完成”。例如,某個特定地點的數據業務流量突然增多,那麽網絡就會自動調配資源前往支援。

 5G,是壹個全新的舞臺,而中國有可能在這壹舞臺上贏得更多的喝彩。我認為,壹方面,中國用戶對於5G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國用戶使用數據業務的習慣已經養成,中國用戶對於數字生活的渴望比國外用戶更加強烈;另壹方面,當前的許多華為科學家都是世界壹流的科學家,信息也實現了充分***享,中國創造的願望更加強烈,中國創造的實力也在不斷提升,中國在5G舞臺上的表現壹定會比4G時代更好!

未來的5g時代是什麽樣的3

  現在用5g有必要嗎

 5G的發展似乎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快,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支持5G網絡的手機,並且很多地區的運營商也開通了體驗,目前5G網絡並沒有正式商用,消費者也剛好卡在這個4G向5G網絡升級的節點,很多想要在今年換手機的人都犯了困難,就目前而言,或者接下來的壹年中,普通消費者到底有必要買5G的手機嗎,接下來逐壹分析。

 目前的5G手機選擇性非常少,現在妳能買到的也就華為Mate 20X 5G版(12個月前就已經發布的Mate 20X,今年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單純加了5G網絡的支持)、接下來即將發布的Mate 30(搶購現貨估計年底了)、iQOO Pro 5G、三星 Note 10 5G等等,就這麽五六款,並且關註度比較高的iPhone新款是不支持5G的,如果讓妳花錢去買這其中的任何壹款,不壹定都是妳心儀的, 所以還不如就手頭的先用著。

 目前的5G網絡,實際上對於日常的使用提升是不明顯的,我們大眾消費者所認識的5G,支持速度上的提升而已,每次談到5G,都是在聊它的速度有多麽多麽快,因為目前5G沒有普及,相對應的應用場景還沒出來,所以妳買回來就只是單純的速度提升而已,新鮮感就那麽壹兩天就沒了。回想壹下4G出來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嗎,4G普及之後才出現了短視頻、直播這些匹配的應用,所以大家才會感覺確實是有提升。

 5G目前的信號覆蓋非常稀疏,就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國內就只有11個城市才有可能體驗到5G網絡,名單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杭州、蘇州、武漢、鄭州、沈陽,僅有11個,還有很多排名靠前,比較有名的省會城市都是還沒有提出建設計劃的,如果妳不生活在上述的11個城市,那麽5G手機買回來對妳來說毫無用處。據時間表來看,基本都是2020年-2021年才只實現最基本的覆蓋。

 5G手機目前的價格不便宜,華為的要6000多,三星的要7999,連最便宜的iQOO都要3798,消費起來就比較奢侈了,而且安卓機跌價厲害,用了半年之後基本上就不怎麽之值錢了。那麽縱觀目前4G手機的市場,價格就要親民很多了,根本就不會因為網絡支持的問題,而去區分售價,不管是千元以下檔次的入門機,還是1000-2000的千元機,還有價格更高的旗艦機,他們的網絡都是全網通,基本沒有區別。

 最主要的壹點,目前的5G的NSA組網,很多人也都了解過了,這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5G,現階段NSA比SA組網速度要更快,能讓消費者盡快體驗5G的下載速度,而SA的標準目前是還沒有制定完成的,三星在Note10的發布會上也透露了,SA的組網標準要等到2020年中才能制定好,到時候標準確定之後,目前已經出的所謂支持SA的手機,都是不能在新的標準下使用的,物理層是有本質區別的,即使現在圖新鮮買了,到時候還是得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