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小學數學教案、學案、知識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學案、知識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學案、知識總結分為:教案、說課稿、知識總結、爬坡題、單元測試等。

1、教案

三測量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了解了壹些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以後學習測量長度、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學生的已有經驗比較豐富,這就為分米和千米以及噸的認識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並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認識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能進行簡單的估測和測量活動,了解了壹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這些都為進壹步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學生已有的經驗是比較豐富的了。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換算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3、使學生能估計壹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培養實踐能力。

5、通過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養成認真觀察,仔細測量的好習慣。

教學建議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兩大特點:壹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是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與厘米,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並且了解了壹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可以說,學生已有的經驗是比較豐富的了。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註意靈活選用教材提供的資源,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組織學生測量硬幣、教材的厚度,測量課桌的長、寬;利用多媒體顯示公路路標,距離是1千米的兩地,質量是1噸的物體等。

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促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

2、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和質量概念。

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和質量概念,是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讓學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1噸的質量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對於具體形象的事物認識清、感受深,而“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又比較強,因此在教學時,要註意盡量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憑借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對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噸進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確的表象。

3、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也是用“測量”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體現。所以教師要註意結合這部分內容,培養學生自覺地對常用物體進行估測的意識。

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組織學生先估測、後測量驗證的方法,使之逐步養成估測的習慣,達到提高學生估測能力的目的。

課時安排

1、毫米的認識,1課時。

2、分米的認識,1課時。

3、千米的認識,1課時。

4、米與千米的單位換算,1課時。

5、噸的認識,1課時。

6、長度、質量計量單位綜合練習,1課時。

1、毫米的認識,壹課時。

教學內容

毫米的認識。(教材第21、第2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觀察,使學生知道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在操作與交流中,使學生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並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硬幣壹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壹張(電話卡、商店積分卡或儲蓄卡),學生尺,曲別針,鉛筆盒,數學書,鉛筆或簽字筆等。

教學過程

壹、學前準備

1、復習舊知。

(1)師生壹起回憶,曾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

(2)請同學們以厘米為單位,分別測量曲別針、鉛筆的長度。

(3)集體交流:說壹說,妳是怎樣測量的。

2、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根據掌握的知識,估計壹下我們的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厘米。

提出問題:“究竟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厘米呢?誰估計的結果更接近準確數據呢?”請同學們分成小組對數學書的長、寬和厚進行實際測量。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分組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和厚。

(2)組織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

數學書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

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足整厘米,怎麽辦呢?

引出毫米: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位於厘米間的1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2、學習1厘米=10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尺子,從尺子上選定1厘米的長度,數數在1厘米的長度裏有幾個小格?(10個)每個小格的長度有什麽特點?(長度相等)

從觀察和數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長度,形成直觀印象。

(1)說壹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寬或厚約是1毫米。(硬幣、磁卡、鑰匙等)

(2)說壹說,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單位計量的。(電腦演示:①自動鉛筆、簽字筆標誌0、5mm、0、7mm等;②天氣預報,今日降雨量達到了多少毫米)

(3)說壹說,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壹猜,學生尺的厚度是幾毫米。然後同桌合作驗證猜的結果對不對。

三、總結提升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妳有什麽收獲呢?

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的收獲。

2、說課稿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壹、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3年級上冊數學第3單元的第1課時,本課內容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壹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於今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並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能力目標:通過估壹估、量壹量等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毫米、分米長度概念的建立;教學難點是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和估測。

四、教法和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

(2)巧設疑問,激發興趣: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五、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紙尺、塑料尺、壹分錢硬幣、小金箍棒等。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見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壹)情境導入,引發沖突:

課前,播放《西遊記》主題曲《猴哥》,順勢引出孫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厲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時用課件展示金箍棒逐漸變短,最後變到耳朵裏的過程,在學生回答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後,問他們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隨即老師拿出壹號金箍棒。

學生先估計,然後量出長1米,也可以說長100厘米。出示長20厘米的二號金箍棒,先估計長度,再說說測量方法。這樣設計主要有3個目的:

壹是選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整節課有壹個良好的開端;

二是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喚醒學生對米、厘米的記憶,有效復習了原有的知識。

三是這兩根金箍棒在後面學習分米時,還將用到,可謂壹材多用。

然後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發沖突,學生用紙條尺測量時發現長度不到1厘米,用精確到厘米的紙條尺不能精確測量出其長度,此時教師再鼓勵學生想辦法。

並引導他們最終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表示出來,並及時告訴學生,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數學家真的把每個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並且規定這1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引入認識1毫米的教學。

這壹環節通過動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學生的認知起點,感受到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過學生大膽的猜想和嘗試,畫出毫米以後,教師及時鼓勵,說他們可以像數學家那樣思考問題了,增強其自信心,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自主探究,認識新知

首先認識毫米,先讓學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臺選幾名學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學生明白1厘米之間的每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然後通過用手勢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體、畫幾毫米等形式加深對毫米的認識和感知。

在教學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時,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畫壹條10毫米的線段,壹邊畫壹邊想,妳有什麽發現,學生很自然、很輕松的得出結論:10毫米就是1厘米。學生在自己畫線段時發現了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非常有成就感。

最後明確毫米的用途,別看1毫米特別短,用處可不小,在生活中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精確的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都要用到毫米。我們現在能不能準確測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長度呢?通過測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確了測量的方法。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在紙條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師再出示壹根1分米長的小金箍棒,和學生10厘米長的紙條比壹比,結果長度相等。

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學直觀引入,簡單有效。接著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紙條或直尺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找壹找身邊長度大約為1分米的物體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關系時,先讓學生說說2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幾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壹比,也可根據分米和厘米的關系想壹想。

學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後讓學生思考:1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幾分米,此處難度較大,學生發言完畢後,及時鼓勵,並用課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總結長度單位

教師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壹樣,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叫做長度單位。然後讓學生把這4個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學生回答時,讓其他同學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再請學生思考,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

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通過這壹環節,對已學過的長度單位進行了梳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能力。

在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選擇有了明確認識後,告訴他們:生活中,人們就是這樣來運用長度單位的,然後出示幾則信息: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約8844米。

中學生課桌高度應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應為4分米左右。

新加坡竹節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細長的身體達27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國的壹種蜂鳥,其體長大約為5厘米。

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間能確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及散熱功能。

由此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在習題的設計上,不僅註重了知識的綜合性、生活性、還註重了趣味性。我設計了兩個題型:

壹是單位換算,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每個題目都讓學生說說自己換算的想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記”,這是對長度單位的又壹次梳理,練習時,學生能通過用手勢描述、在腦海中想象等形式來表述物體的長度,在感受用錯單位造成笑話的同時,深刻體會到數學的親切和合理選擇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再通過“妳想對八戒說些什麽”這壹問題,使學生明白對待學習要謹慎、認真。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先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麽收獲,然後教師總結,並告訴學生:金箍棒還能變得更長,也能變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課件)。

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單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在今後的學習中會逐步學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查找資料提前進行壹些了解。這不僅對整節課進行了回顧,而且自然引出了下節課和以後將要學習的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開闊學生思維的作用。

總之,整節課我始終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素材,通過觀察、估測、實測、思考等豐富的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其學習熱情,讓他們不僅學有所獲,而且學得輕松、快樂!

七、板書設計:

毫米、分米的認識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註重新課的引入,註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節《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壹困難的有效途徑。

根據上述內容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壹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壹、以壹次旅遊出發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妳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裏,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壹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壹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裏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裏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並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裏”。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壹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壹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壹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結合跑道,同學們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

觀看動態視頻,感受1千米的產生。

第二幅情景圖就是壹項實踐活動,我把這項活動安排在了課前。在我校操場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遊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百米跑道走壹走,並記錄所用的時間、步數。

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如果沿著百米跑道,走壹個來回是多遠?怎麽走能走出壹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約要走200步,大約用了2分鐘,1千米呢?

通過推算1千米要用的時間和步數,理解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事實上,我校操場上的跑道,壹圈是300米,利用圓形跑道,怎樣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設計意圖:這壹環節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場跑道示意圖,說明1千米有多長;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時間,是對“1千米”的感知,從而加深了對“千米”的理解。

三、從校外旅遊出發體會千米

有兩名同學想去校外尋找“1千米”的路程,他們來了壹次校外旅遊。

他們從海港壹小出發,都到過哪些地方呢?這就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下來的數據: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請同學們將各數按壹定順序排序,然後將這些數據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是在考查學生對長度的理解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路線圖,請同學們說壹說圖上哪兩個地方的距離是1千米?我們發現從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千米,通過計算還能得知從信達到醫院的距離也是1千米。

這張路線圖中還藏著許多數學信息,小組內互相交流並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的意圖是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距離,這比壹圈壹圈的跑道更加直觀,更加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加深對“1千米”的理解。

四、學以致用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課件出示。

這些都以答題卡的形式發給大家,完成這些練習之後教師進行訂正。我認為壹節數學課必須留給孩子安靜的時間,讓知識靜靜地融化、靜靜地沈澱。

最後,我給孩子們布置壹道實踐題:和爸爸媽媽來壹次小小的旅遊,尋找“1千米”的路程。

五、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千米(km)公裏。

1000米=1千米。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噸的認識》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噸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這幾個方面來談壹談。

壹、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義務教育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節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克、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學習質量單位噸,通過學習對質量單位會有壹個比較完整的認識,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通過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明確1噸=1000千克,能進行噸與千克間的換算。

二、學情分析

通過課前調查了解到,20%的學生對於噸的概念比較模糊,不知道噸是質量單位,有65%的同學聽說過噸這個單位,但並不知道壹噸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學知道噸是壹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在貨車的車門上、電梯上看到過噸這個單位。

三、教學目標

基於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壹噸的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為,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

五、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質量單位噸,通過讓學生搬壹搬,抱壹抱,算壹算,跳壹跳等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六、教學流程

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充分挖掘、利用學生及周圍環境中豐富的課程資源,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有用的、有趣的,數學學習是日常生活的壹部分。本環節就充分利用這壹理念,完成對噸的發現學習。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壹)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首先猜老師的體重,復習質量單位千克,然後提問,妳們知道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是什麽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

(二)親身體驗,探究新知。

1噸到底有多重,為了幫學生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

1、搬壹搬,直觀感受1噸大米的重量。

我首先拿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學生介紹。然後,每組發給1袋10千克的大米,每人搬壹次,並說說感受。有的學生說輕,有的說重,讓學生選出壹名"大力士"來搬大米。

學生站在前面,教師壹袋壹袋的遞加,直到搬不動。要求其他學生喊"加油",並認真觀察"大力士"的表現。搬後請"大力士"說說感受。再讓學生想象推算。學生想象如搬2袋、3袋……壹直更多感覺如何?引導推算100袋***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2、抱壹抱。直觀感受學生體重,加深對1噸的印象。

同桌互相抱壹抱,抱後相互交流各自的體重和感受。想象:如壹起抱2個人、3個人有什麽感覺?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計算,小組4個人***重多少千克?"這時,有同學可能會提出,那我們全班同學加在壹起有沒有1噸重啊?這時我抓住時機,先引導推算出40位同學約1噸重,再請全班同學起立(全班只36人),還請壹位英語老師加上我自己(***約1噸)。壹起"跳壹跳",讓學生感受壹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3、聯系生活,強化對噸的認識。

組織學生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約1噸呢?

壹頭牛重500千克,兩頭重1000千克,就是1噸豬壹頭100千克,10頭1噸。壹袋水泥50千克,20袋1噸。

4、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匯報時學生可能會說出。

(1)很多物體重量的總和;(如100袋大米;40個同學等)。

(2)很重的物體的重量;(如大象的體重,鯨的體重等)。

(3)交通工具的載重量;猜壹猜,什麽叫載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3、爬坡題

第三單元測量

例11千米和1千克比較()。

1千米大B.同樣大C.無法比較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千米和千克是兩種不同的單位。解答時先明確:它們壹個是長度單位,壹個是質量單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之間不具可比性,所以它們無法比較,選擇答案為C。

解答:C。

4、單元測試卷

第三單元測試卷(壹)

壹、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1、壹只螞蟻身長約5()。

2、壹根黃瓜長約2()。

3、壹輛貨車的載質量是5()。

4、地球繞太陽每秒運行30()。

5、小學生壹步長約4()。

二、在○裏填上“>”“<”或“=”。

5噸○5200千克60千米○9千米。

3200分米○2300米2300克○3千克。

60毫米○6厘米5分米○5米。

三、辨壹辨。(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壹根跳繩長5分米。()。

2、3噸石頭比3噸棉花重。()。

3、4噸比4100千克少100千克。()。

4、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長2313米。()。

5、量比較短的物體或者要求結果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四、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

2分米=()厘米1米=()分米。

2厘米=()毫米6000米=()千米。

3千米=()米80毫米=()厘米。

五、解決問題。

1、壹輛農用三輪車的載質量是3噸,要壹次運走1100千克的蘋果和2000千克的梨,在不超載的情況下,可以嗎?

2、把下圖中兩地相距1千米的路線畫出來。

3、張奶奶編中國結,每個中國結需要4分米彩繩。

(1)張奶奶有32分米的彩繩,能編幾個中國結?

(2)小麗要編6個中國結,需要多少分米彩繩?

4、昆侖超市要進貨,用載質量是2噸的卡車運送。如果派兩輛這樣的車,怎樣裝才能壹次運完,而且不超載?

5、壹根4米長的木頭,現在要把它鋸成5分米的木樁,可以鋸成多少段?需要鋸幾次?

參考答案。

壹、1、毫米2、分米3、噸4、千米5、分米。

二、<><<=<。

三、1、?2、?3、√4、?5、√。

四、201020630008。

五、1、1100+2000=3100(千克)3噸=3000千克3100千克>3000千克不可以。

2、小明家→少年宮→體育館。

3、(1)32÷4=8(個)。

(2)4×6=24(分米)。

4、壹輛車裝1000千克的大米和900千克的油,另壹輛車裝400千克的水果、800千克的蔬菜和700千克的飲料;也可以壹輛車裝1000千克的大米和800千克的蔬菜,另壹輛車裝400千克的水果、900千克的油和700千克的飲料。

5、4米=40分米40÷5=8(段)8-1=7(次)可以鋸成8段,需要鋸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