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山海自有歸期風雨自有相逢意難平終將和解萬事終將如意

山海自有歸期風雨自有相逢意難平終將和解萬事終將如意

“山海自有歸期,風雨自有相逢”的意思——像石頭、水流壹樣會有時間歸於壹處成為山、海;也像風、雨壹般總會有相逢之日。形容雖然人生無常,人與人之間有諸多變化,但不必擔心,山水自有相逢,肯定能在某處又會遇到。

“意難平終將和解,萬事終將如意”的意思——心情難以平,隨著時間的過去,終究會和解,可能是自己跟自己和解,然後萬事如意。負重前行總會累,人生的路上,不僅僅是這壹件事,生老病死,事業,生活,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意外。每件外人看似故事的事,在自己這裏,就是事故。無法相處的人,還必須得天天相對,反反復復的事,必須認真得做,盡管無奈,但這就是生活。必須先生存才能生活下去。所有壓抑在心裏的東西,只有失去威力的時候,當我們足夠成熟,就啥事都不是事了。用努力的姿態,迎接新的每壹天,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分開懷抱。萬事盡頭,終將如意!

作品出處

“山海自有歸期,風雨自有相逢,意難平終將和解,萬事終將如意”出自網絡句子,改編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作《夜雨寄北》。

作品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語句註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裏泛指巴蜀壹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麽時候。

***: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同發生的。可譯為“壹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作品譯文

妳問我什麽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什麽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壹邊剪燭壹邊談心,

那時我再對妳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麽寂寞,多麽想念妳!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壹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品鑒賞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第壹句壹問壹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壹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麽愁,訴什麽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壹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壹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壹為妻問,壹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壹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壹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壹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壹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作品評價

俞陛雲在《詩境淺說》裏點評《夜雨寄北》說:“清空如話,壹氣循環,絕句中最為擅勝。詩本寄友,如聞娓娓清談,深情彌見。”

紀昀評說此詩:“作不盡語,不免有做作態,此詩含蓄不露,卻只似壹氣說完,故為高唱。”

桂馥在《劄樸》卷六裏說:“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

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裏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裏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裏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有《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