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的。
敏惠恭和元妃(1609年-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生於萬歷三十七年,為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亦孝端文皇後之侄女。天聰八年(1634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清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後)就已嫁給了皇太極。海蘭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前夫何人,無考。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喜愛。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周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年三十三。謚號“敏惠恭和元妃”。
人物介紹
歸嫁
宸妃海蘭珠,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漢譯海蘭珠,生於約萬歷37年(1609年),她是孝莊的親姐姐,比孝莊大4歲。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26歲,比孝莊晚嫁皇太極9年。歷史記載中,宸妃海蘭珠可謂寵冠後宮,但是所有史料均無記載此人26歲之前的任何資料。生於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比莊妃大4歲。
《清入關前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天聰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科爾沁部烏克善洪臺吉率諸臣送妹至。汗偕諸福晉迎至,設大宴納之為福晉。” 這就是海蘭珠最早出現的相關記錄了,民國時期修撰的《清史稿》裏也有提到。 天聰八年(1634年),其兄吳克善親送海蘭珠到盛京,與皇太極成婚。當時海蘭珠已26歲,雖然已過妙齡,然而更加豐滿成熟,嬌艷動人,因而倍受皇太極的寵愛,以賢淑文靜著稱。
封妃
崇德元年,皇太極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號,封海蘭珠為“宸妃”。以《詩經》中像征愛情的詩句:“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將宸妃居住的寢宮命名為“關睢宮”。宸妃的地位在五宮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其姑母孝端皇後。
“關雎”是《詩經.周南》中詩篇名,是《詩經》第壹卷之目。表面看來“關雎”壹詩是描寫的是男女愛情,“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宮之主,乃太宗宸妃、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海蘭珠。海蘭珠自歸嫁皇太極,深受太宗眷愛,可稱的是“君子好逑(逑:配偶)”,因此用“關雎”比喻他們的愛情,是非常貼切的。然其意也不僅於此,《詩序》說“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據孔順達《正義》曰:“後妃性行和諧,貞專化下,寤寐求賢,供奉職事,是後妃之德。”“後妃之德能如是,然後風化(風者,教也)天下,使夫婦有別,夫婦有別則則性淳子孝,故能父子親也,孝子為臣必忠,故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既敬,則朝廷自然嚴正,朝廷嚴正則天下無犯非禮,故王化得成也。”所以《詩序》說“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又說“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由於“關雎”可以正夫婦,教化天下,所以可以用來引導、教化人民,用來治理國家。《詩序》又雲”詩者誌之所之也,風在心為誌,發言為詩。”太宗以“關雎”命其東宮之名,其誌正在”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用之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也就是說要用儒家學說思想觀念,來引導,教化滿州社會,像先王那樣“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治理即將建立的新王朝。“關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之句,鄭箋句“琴瑟在堂,鐘鼓在庭”,語出於《尚書.臯陶謨》"琴瑟”、“鐘鼓”都屬於禮。所以《詩論》說“《關雎》以色喻禮”以男女愛情稱為“色”,而實際上要體現“禮”,而且說“反內(人,納)於禮”,其思益(大)矣”。孔子《論語 為政》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朱熹註曰:“禮謂制度品節也”。禮亦即封建等級制度。所以皇太極以“關雎”命其東宮之名,正表現出他對愛情的追求、新的教化觀念的宣示
生子
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極欣喜若狂,很快就決定立這個嬰兒為皇位繼承人,大宴群臣,還頒發了大清朝第壹道大赦令。大赦令中規定,除犯上、焚毀宗廟、陵寢、宮殿,叛逃殺人,毒藥,巫蠱,偷盜祭天及禦用器物,毆祖父母、父母,賣兄弟、妻誣告夫、內亂、糾黨白晝劫人等十罪不赦外,壹切監禁之人全部免罪。(此道頒發令如下記載。八天後他在盛京皇宮舉行重大慶典的大政殿,為皇八子的誕生頒發了有清以來的第壹道大赦令。詔令中寫道:“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詔大赦於國中,此古帝王之隆規。今蒙天眷,關雎宮宸妃誕育皇嗣,朕稽典禮,欲使遐邇內外政教所及之地,鹹被恩澤……”。詔令中規定了除十惡之罪不赦外,其余等罪,“鹹赦除之”。)皇太極還封宸妃的母親為和碩賢妃,賞賜儀仗。誰知天公不作美,這個孩子出生才半年,還沒有來得及命名就夭折了。皇太極為之傷心不已。宸妃本人當然更傷痛,但,皇太極對她的鐘愛並未因此而稍減,前7個皇子誕生時,並未舉行什麽大型慶典活動,也未大赦。之後,莊妃生第9子,麟處宮貴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辦理。由此可見,皇太極是將宸妃生的皇八子作為“儲君”來對待的。因寵愛宸妃而寵皇八子,也算是“愛屋及烏”吧。
皇八子誕生之慶典,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均來供奉大量賀禮,壹時間,盛京(今沈陽)城內熱鬧無比。此時的皇太極,開疆拓土,稱雄於東北,加之嬌妻產子,諸事順遂,可謂得意之極。可是真應了“好景不長”這句俗語,倍受嬌寵的皇八子只活了兩歲,尚未來得及命名就夭亡了。
薨逝
清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率領八旗勁旅和漠南蒙古科爾沁等部鐵騎,與明朝軍隊洪承疇部進行松山錦州決戰。正當雙方數十萬大軍刀光劍影生死搏殺如火如荼之際,十二日盛京使節惶惶來報“關雎宮宸妃有疾”。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的皇太極,聞知海蘭珠生病,立即召集諸將令他們留下固守,自己於次日淩晨即啟駕返還盛京。壹路行色匆匆,至十七日夜駐蹕舊邊,剛過壹更時,盛京使節又報“宸妃病篤”。得知海蘭珠病勢沈重,皇太極連夜拔營,催動戰馬,恨不得插上雙翼飛回自己的愛妃身邊。十八日淩晨,告之海蘭珠已氣絕身亡的第三次奏報“宸妃已薨”,對於途中的皇太極真如五雷轟頂,他飛馬入盛京,沖進大清門,直撲關雎宮,但的確是晚了壹步,關雎宮裏香消玉隕,時年三十三歲的海蘭珠,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這裏,只剩下皇太極撫屍哀痛的身影和悲悼慟涕的哭聲。
美人氣已絕,英雄心欲碎。皇太極怎麽也難以接受海蘭珠病逝這個殘酷的現實。他曾幾次因悲痛過度而昏迷過去,這令皇後宮妃和諸王大臣惶惶不安,紛紛勸告他“自保聖躬,勿為情牽,珍重自愛”。皇太極也自責說:“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天之生朕,豈為壹婦人哉”。但海蘭珠的音容笑貌仍令他時時難以忘懷。紅顏知己永別而去,皇太極即使貴為天子,也別無他法,所能做的,只有寄托哀思。他為自己的愛妃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頻繁地舉行各種祭奠。九月廿九初祭之日,他親率文武百官及其夫人們前往。奠酒行禮後,宣讀的祭文飽含深情,“皇帝諭:
“皇帝致祭於關雎宮宸妃。爾生於乙酉年。享壽三十有三。薨於辛巳年九月十八日。朕自遇爾。厚加眷愛。正欲同享富貴。不意天奪之速。中道仳離。朕念生前眷愛。雖沒不忘。追思感嘆。是以備陳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諷誦經文,願爾早生福地。”最後,皇太極在海蘭珠的墓前親自奠酒三爵,諸王大臣和外藩屬國使節祭奠禮。
在此後的歲月裏,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次次儀典隆重肅穆的祭禮,都飽含著無限的悲思;篇篇文詞典雅莊重的祭文,都表達著無盡的哀意。甚至在當年歲暮大祭列祖列宗之時,皇太極也與皇後率百官及其夫人們前去祭奠海蘭珠,讓愛妃去世後還盡享哀榮;當次年正月元旦大賀之際,他竟傳諭“以敏惠恭和元妃喪,免朝賀,停止筵宴樂舞”,因愛妃之逝而停辦了朝中重大典禮。群臣們見皇帝平日在宮中時常睹物思人,每當想起海蘭珠即傷心落淚,就多次陪他出京射獵消遣。但海蘭珠就安葬在盛京地載門外五裏之處,皇太極幾乎每次射獵時,都要有意無意地經過她的墓地。眼見心中的愛妃已撒手人寰、屍埋墳冢、不能復生,皇太極每次都要悲痛欲絕、淚如雨下地哭祭壹番。
清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松山錦州大戰告捷,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明朝率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被俘後降清。當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皇宮的大政殿為此二人賜宴慶賀,但在這盛宴之上卻沒有他這位東道主的身影。對洪、祖二人的解釋是“朕今日未服視朝衣冠,又不躬親賜宴,非有所慢於爾等也。蓋因關雎宮敏惠恭和元妃之喪未過期,故爾”。原來,他為了表示對海蘭珠忠貞不渝的愛情和無限的哀悼,沒有參加這歡慶的喜宴。皇帝都停止了宴樂,但卻還有不識相的王公貴族不遵制默哀,硬往槍口上撞。據史料記載,在海蘭珠的喪期內有不從禁令私自作樂的,後經查出,遭受處罰者達數十人之多。其中郡王阿達禮和輔國公紮哈納的王公桂冠都險些因此而被削掉;其余人均遭到沒收家產、罰銀、鞭笞、貫耳鼻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