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隋煬帝到底是怎樣的皇帝?到底是千古明君還是千古昏君?

隋煬帝到底是怎樣的皇帝?到底是千古明君還是千古昏君?

說到千古帝王,什麽唐宗宋祖、秦皇漢武想必都是家喻戶曉了。再就是那些奇葩皇帝,比如愛做木匠不管朝政的明熹宗朱由校、潛心研修佛學的梁武帝、在書畫方面才華橫溢﹐對國事卻漠不關心的宋徽宗等等。這些帝王要麽就是千古政績功勛赫赫,要麽就是傳奇奇葩之事路人皆知,所以我覺得都沒什麽好說的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位歷來頗有點爭議的隋煬帝—楊廣

說到隋煬帝,相信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說他是壹代千古帝王,也有人說他是好大喜功的昏君,那麽到底是昏還是明,今天我們就來透過壹些歷史事件壹窺究竟。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大體上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對於國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主政後,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壹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於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將他縊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以上是史書對隋煬帝楊廣的壹個簡單介紹,通常的正史記載對他應該是批判的較多。

但我還是壹貫的觀點,歷史總是後人根據當政者的壹些態度來寫的,每個統治階級反復篡改後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我們只能以管窺豹。有人說,隋煬帝好大喜功壹會兒征塞北、壹會兒下江南,相信是與其他帝王有對比後發現頻率要高些,後人才會這樣記錄。所以我們相信這是事實,但在皇宮裏每天享受著美味佳肴、後宮三千佳麗,還願意東征西戰的皇帝歷代有幾人?

而且有些帝王還是被迫出征,因為身逢亂世為了確保自己王朝大夏不傾,這些被動出去的皇帝不算。而這位隋煬帝各種歷史記載都表明他是自己主動出去的。皇帝出行,架勢必然要做足,這個是有點勞民傷財而且讓地方官員也十分疲憊,但我們想壹下如果不是因為心懷大誌、同時還必須精力充沛,壹般的皇帝能做到這樣多次南巡北伐嗎?大部分皇帝是做不到的,多數人都安於享樂而且身體也在宮中被掏空了,即便是後來愛下江南康熙、乾隆那也是和平時期出來遊玩壹下,順便在民間采采花而已。但隋煬帝每次出巡,要麽就是打仗攘外擴疆,要麽就是搞搞大的工程建設,這和單純出來巡遊是不同的。不過皇帝願意這麽折騰不怕累,下面的官員和百姓可就受不了了,加上思想工作沒有做到位,讓下面的人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自然很多後人在說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帶著批判的態度來說。但我們不要忘記,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這個事實,千萬不要人雲亦雲。

我們再來看看隋煬帝在世時幹過的幾件大事:遷都洛陽、修築大運河、北征塞外討伐高麗,幾乎件件都被許多後人垢為:勞民傷財、喜大好功。那麽真相呢?我個人覺得這幾件事都值得做,而且除了個別沒做好之外,其他都能利在千秋。遷都洛陽首先是從戰略安全考慮,洛陽居於中國腹地,在沒有當今這些高速交通工具和遠程武器的年代,把首都遷於進可攻退可守,有充足戰略縱深的位置很有必要。而且遷都就跟現在的造新區、新城的理念是壹樣,可以通過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的開發,撬動國民經濟增長,不得不佩服這位千年前的帝王有如此的經濟頭腦和施政勇氣。

再說大運河,在隋朝之前經歷了南北朝時期數百年的戰亂,中原人民貧窮,國家虛弱至極。隋煬帝了解這個狀況,內心肯定也十分想快速恢復國力,因此想到修築大運河,連通南北。加強了南北的文化溝通交流、商業往來、科技交流、農業交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交通的便利使得部隊調動更為便利和迅速,國家政權對於南北方的控制也就更為穩固。這個戰略考慮在當時可以說十分正確的,而且也功在千秋,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享受大運河的福祉。不過全長2700公裏的大運河,在沒有大型工程機械的隋朝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就修完了,可見當時征用的民工之巨,趕工期任務之艱!如果合理規劃工期,不要那麽急,那麽運河工程將是壹個完美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世人都稱贊長城的壯麗、金字塔的宏偉,但其實這些歷史建築下都不知道有多少屍骨堆積,我們應該公平看待這個運河工程。

再說說北征塞外三擊高句麗:隋煬帝向北到過突厥的大帳、張掖,上過4000多米的祁連山,是中國所有皇帝中去的最遠的。隋煬帝通過北巡以及瓦解突厥聯盟等措施,使得突厥壹度分崩離析,臣服於隋朝,並在青海等地設郡,真真正正的統治了這些地區。在穩定北方後,他所管轄的疆土在歷史上也是數壹數二的,為什麽還要攻打高句麗?其實在楊廣之後的李世民和李治也都這麽做了,成功收復高句麗後才奠定了大唐數百年的和平昌盛,所以這個行動本身沒有什麽問題。高句麗的危險在那時已經很明顯地顯現了出來,這個地方政權在東北統壹了很大壹部分的地區,如果他統治了整個東北地區的話,會對中原的威脅非常嚴重。所以從戰略決策上來說楊廣對高句麗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且方針後來在唐代也得到了實現。

只是三次親征高句麗的行動讓隋朝不堪重負,盡管楊廣本人是經得起失敗、意誌堅定的,但當時的國力經不起如此的消耗。所以正確的決策在執行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有時應懂得變通,不然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我們的老祖宗教導:“過剛易折,剛柔並濟方為陰陽和諧之大道”如果隋煬帝當時多學點老祖宗的智慧,做事不要太急、太剛,他做的這幾件事必能為後世所歌頌。

但自古成敗論英雄,因為壹些事沒做完美就說隋煬帝是昏君我個人還是不認同的,都是這麽大的事件論世間有幾人能做到完美?如果只看結果,後人如何知道這位君王當時是怎麽想的?或許他也想向上天再借五百年,這樣就有時間來圓滿完成這幾件功德千秋的大事了。但時間不等人,也許他知道自己的命數,所以操之過急。後人多覺得隋煬帝功過參半,但我還覺得他的功大於過,也挺為之惋惜的,或許您有不同的意見歡迎拍磚交流哦!歷史總是由後人評說,往事都已過去,引前車之鑒才是我們探索歷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