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的的生長發育以休眠期、發芽期、幼苗期、發棵期、結薯期五個階段為壹個循環。在各個生長階段,都有自己不同的發育特性,接下來就按照這個循環順序,依次來說說各個生長發育期的特性。
壹、休眠期的發育特性
馬鈴薯塊莖成熟收獲後有壹段時間,即使給它適宜的條件也不會發芽,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馬鈴薯休眠,而這壹時間段也稱之為休眠期。這是馬鈴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壹種對不良環境的自我保護。
馬鈴薯塊莖的休眠特性與生產和消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休眠期的長短對塊莖的耐藏性、播種後能否出苗以及產量的高低都有影響,往往是能否高產的主要影響因素。
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和儲藏條件不同而不同。在26℃左右條件下,休眠期長短從1個半月至3個月不等;0~4℃條件下,塊莖可長期處於休眠狀態,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休眠期也隨之而縮短。同壹品種大塊經的休眠期比小塊莖的短,而同壹塊莖上頂芽的休眠期比基部短。
打破馬鈴薯塊莖休眠的辦法:
選用有利發芽的場所催芽。把種薯切塊,每塊保留1~2個芽眼,放在陰涼通風處,壹層薯塊,壹層濕沙,壹層層堆積保持濕潤,經過7~10天即可發芽。藥劑處理。目前使用較多的是用赤黴素處理,把切好的塊莖在0.5~1毫升/升赤黴素溶液中浸泡5~10分鐘,取出後晾幹,層積發芽後播種;也可用0.5%~1%硫脲溶液把薯塊浸泡4小時,取出後放入密閉容器中12小時,然後埋在濕河沙中,經10天左右後大部分可以發芽。二、發芽期的發育特性
從塊莖芽萌動至幼芽發芽期。塊莖芽萌動後即開始伸長生長,最後形成明顯的幼芽。當初芽出土時主莖上的葉原基已經分化完成,頂芽變成花芽,呈現出圓球狀。這時候生長中心的芽伸長、發根和形成匍匐莖。影響幼芽和根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溫度。
在溫度不低於4℃時,通過休眠的塊莖開始萌動,但不伸長。在5℃~7℃時幼芽開始萌發,但很慢。在溫度為10℃~12℃時,幼芽生長健壯而迅速,以18℃為最佳。超過36℃時候,幼芽不易萌發,容易形成大量爛種。總之溫度過高幼芽和根生長細弱,溫度過低則發芽慢。生產中春播以耕作層(0~10厘米)地溫穩定在7~8℃時開始播種。秋播時高溫是影響健壯生芽出苗的主要因素。在北方種植區,春季風沙大、雨水少、溫度上升慢,以提高地溫為主,采取早播、松土、促進早發芽、早出苗、出壯苗;南方種植區以降低地溫、保持土壤適宜水分為主,促進快出苗、出齊苗、出壯苗。
三、幼苗期的發育特性
從出苗至第六片葉或第八片葉展平時為幼苗期,相當於壹個葉序的生長,所以也叫團棵,這是馬鈴薯第二段的生長。幼苗期根系繼續生長發育,莖葉生長量不大,但展葉速度很快,約2天發生1片葉子。在第二段生長時期,第三段的莖葉已經分化完成。
無論春季種植還是秋季種植,幼苗期都僅僅只有半個月時間,因此幼苗展葉後應該加強田間管理,早追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加強重耕除草以保持墑情通氣等。
四、發棵期的發育特性
從團棵至12~16葉展平,早熟品種第壹花序開花封頂、晚熟品種第二花序開花時為發棵期,壹般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
此階段的發育特性是莖開始急劇拔高,占總高度的50%左右;主莖及主莖葉全部建成,並有分枝葉擴展。同時根系繼續擴大,塊莖逐漸膨大,塊莖的幹物重已超過植株總幹物重的50%以上,說明此時的生長已經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
五、結薯期的發育特性
發棵期完成後,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這時期的發育特性是莖葉發展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脫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物料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迅速膨大。特別是開花期的10天左右膨大速度最快,大約有壹半的產量在這壹時期形成。
結薯期壹般為30~50天,栽培應以保秧攻塊莖為主,要有充足的肥水,適宜的晝夜溫差和強烈光照,以保持莖葉不衰敗,促進養分生產和向塊莖輸送營養,獲得塊莖高產優質。
形成塊莖最適宜的地溫為16℃~18℃,25℃塊莖生長緩慢,30℃高溫時塊莖因呼吸作用消耗超過養分累積而停止生長,這時由葉部運轉來的營養物質全部被用於塊莖上芽的生長。當地溫因降雨或澆水而降低的時候,塊莖上正在生長著的芽又停止生長並重新累積養分,從而形成了子薯,出現畸形薯。
以上就是馬鈴薯各個時期的生長發育特性,通過了解其不同時期的這些發育特性,在實際種植中加以靈活運用,對於獲得高產和優質都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