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林彪元帥穩中取勝,粟裕大將劍走偏鋒
縱觀林彪與粟裕在解放戰爭中指揮的戰役,人們不難發現,兩位“戰神”,林彪元帥主張打有把握之仗,粟裕大將敢於劍走偏鋒。林彪評價粟裕說:“(粟裕)盡打神仙仗,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比如: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余人,在江蘇中部地區同12萬國民黨軍展開激戰,連續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黃路等7次戰鬥的勝利,殲敵5萬余人。這就是我軍 歷史 上有名的蘇中“七戰七捷”。這是壹場連毛主席都感到意外的戰役,粟裕多次向中央請示打蘇北戰役,也就意味著無論成功與失敗,粟裕都要獨自承擔責任,粟裕毅然選擇了蘇北戰役,可見其軍事指揮的風格。
林彪元帥則不同,在遼沈戰役中,究竟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林彪元帥與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意見有些不同,林彪元帥主張打有把握的長春,然後攻打錦州,穩中取勝。
二、林彪與粟裕,粟裕更敢於以少打多,以弱勝強。
1947年5月,粟裕指揮孟良崮戰役,全殲敵軍“五大主力”之壹的七十四師,這是蔣公的最強的嫡系軍隊之壹,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挫敗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蔣公說沒有想到粟裕能擊敗七十四師,毛主席後與粟裕見面也感嘆真沒想到粟裕能把這場戰役打得如此出色。粟裕常常出敵不意,以少勝多。
再說說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壹個綏靖區***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傷亡13.4萬人。淮海戰役是壹個60萬對國民黨80萬以少勝多的戰役。
林彪元帥指揮的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東北野戰軍 70萬人,國民黨軍 55萬人,傷亡情況東北野戰軍 傷亡6.9萬人,國民黨軍 傷亡、被俘47萬。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臺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內戰“三大戰役”之壹,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