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於鹿科,又名大衛神父鹿,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遊獵,殘余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壹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
在中國,麋鹿又叫做四不像,被認為是壹種靈獸。最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說《封神演義》裏姜子牙的坐騎四不象。
麋鹿體 護仔
長約2米。 雄性肩高0.8~0.85米, 雌性0.7~0.75米, 初生仔12千克左右。 壹般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壹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角倒置時能夠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動物中獨壹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季脫毛後為棕黃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麋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 雌麋鹿的懷孕期比其他鹿類要長,壹般超過九個半月,而且每胎只產壹仔,尚無雙胞胎或多胞胎的記載。
麋鹿是壹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 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壹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壹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 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壹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
野生小麋鹿
麋鹿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曾經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規定的極危物種,但是隨著近年來其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加,已經退出了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紅皮書”。 麋鹿失而復得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