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聽到這三個回答時,忽然發現這三人對社交的看法皆不同。因此,我在想,壹個人用什麽樣的看法去看待社交,就會用什麽樣的方式去社交。
? 百科上給“社交”下的定義是:“社交是指在壹定的心理活動下,幾個同學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而且,社交對於個人而言,是認識產生、深化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麽說來,社交對於個人而言,最基本的作用是讓自己見到更多世面,使得自己的人生閱歷更加豐富,進壹步促進思想上的成熟。
? 於是,基於這個條件上,人們“交朋友”的範圍就不確定了。有的人“交朋友”的範圍只有貴人,有的人“交朋友”的範圍只有俗人,有的人“交朋友”的範圍則是貴人與俗人都有。看到這裏,不必說,人們“交朋友”的範圍是怎麽樣的,那麽這個圈子帶給他的影響便是怎麽樣的。
? 中國有壹句諺語,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適用於前兩種情況,因為這類人的社交能力不強,他們只能去找那些誌同道合,脾性相似的人陪伴他們壹段時間。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適用於前兩種情況。因為這個想要進行社交的人有所追求,即他是帶著目的性進行社交的。這個人想提升自己,想去見更多更美好的東西,那他就會去跟貴人“交朋友”。相反,這個人甘於平庸,或者說他想去看看俗人的世界,他想去見見那些現實的骨感,那他就會去跟俗人“交朋友”。那麽,這兩種不同的社交,就會在壹定程度上帶來兩種不同的三觀。
? 因此,社交在壹定程度上是可以影響壹個人的三觀的。
? 同樣,這種結論亦可以用在我剛才說的第三種情況中,即這個人“交朋友”的範圍既有貴人,也有俗人,圈子甚廣。我在前文中引用百科下的定義,即“社交是指在壹定的心理活動下,幾位同學相互往來,進行精神上的交流”,這裏“精神上的交流”首先是要經過語言上的交流,也就是說,社交是壹定要有語言交流的。只有經過語言上的交流,才能促進精神上的交流。貴人跟妳講的,基本是貴人的經歷,貴人的價值觀;相反,俗人跟妳講的,基本是俗人的經歷,俗人的價值觀。因此,這些價值觀多多少少被灌輸在了妳的腦海裏。因此,那些圈子甚廣的人,他們的社會閱歷相對於其它人而言,是相當豐富的。三觀呢?那就因人而異了。
? 看到這裏,我相信有讀者就納悶了:“既然這個人的圈子甚廣,社會閱歷如此豐富,那麽這個人的三觀應該會很豐富才對。怎麽就因人而異了?”在前文,我曾經說社交在壹定程度上是可以影響壹個人的三觀的。在這裏,我需要大家抓住兩個關鍵詞,壹個是“在壹定程度上”,壹個是“影響”。“在壹定程度上”我們現在先不說,我們先說說“影響”。“影響壹個人的三觀”有分兩種情況,壹個是這個人沒有三觀,壹個是這個人原本的三觀由於受到社交環境的影響而改變。這兩種情況的發生都源於同壹個途徑,那就是灌輸。給壹個沒有三觀的人灌輸三觀,就猶如在壹個空盆子裏倒上不同顏色的液體壹樣容易,因為液體的顏色不會因倒進盆之後而改變。而給壹個有三觀的人灌輸新的三觀,就猶如在壹個裝有液體的盆子裏倒上新的且不同種液體壹般,液體的顏色會因倒進去之後而發生或大或小的改變。
? 我們可以來做個實驗:在兩個相同的盆子裏分別倒上不同種液體,壹個是自來水,壹個是墨水,然後給這兩個盆子裏都倒上除了白色和黑色以外顏色的液體,例如紅色,妳會發現裝有自來水的盆子裏出現巨大的色差變化,而裝有墨水的盆子裏則沒有出現這樣大的色差變化。然後,妳再拿壹個相同的盆子,往裏面倒上除了白色、黑色以及紅色以外顏色的液體,例如藍色,然後同樣地往裏面倒上紅色的液體,這時妳會發現那個盆子裏亦會出現色差變化,且這個色差變化比裝有自來水的盆子裏的大,比裝有墨水的盆子裏的小。
?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三種不壹樣的色差變化呢?妳會發現,白開水、藍色液體以及墨水,這三種液體的顏色深淺度不同,因此就會造成對應的三個盆子裏的色差變化不同。
? 在現實生活中,壹個學生,她在好的學校裏就讀,不化妝,不打扮,不買名牌,因為那所學校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那所學校的老師層多次做過這方面的思想教育,漸漸地,這位學生亦覺得沒有必要去做這些,她覺得,只有素顏才是最美的,人應當要儉樸。可是這位學生到了差壹點的學校就讀,她就漸漸地變得奢侈,開始化濃妝,開始精致地打扮,開始買名牌,漸漸地,她有了容貌焦慮。這是為什麽?不必說,壹定是受到了那所差壹點的學校的環境的影響,那所學校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老師也沒有加強在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學生都個個精致打扮,漸漸地,那位學生的三觀隨之而改變了。
? 那麽請讀者思考壹下,“容貌焦慮”源自於哪裏?“容貌焦慮”首先是源自於自己與他人在顏值上的比較,接著便是內心欲望的萌發,因為女孩子都有愛美的天性,而且,正是因為女孩子都有愛美的天性,於是她們都會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美貌,漸漸地,這就給其他人帶來了壹定程度上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是擔心自己會“落伍”的自卑,是擔心自己會因為“不合群”而遭到“拋棄”的自卑。於是,她的三觀就會因此而改變。
?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例中得出壹個結論:她的三觀之所以會被改變,是因為她懼怕於孤獨。而她懼怕於孤獨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內心世界不夠豐富。
? 就像我在前文中舉的往盆子裏倒入液體的例子壹樣,之所以在倒入液體後出現三種不同的色差變化,是因為那三個盆子裏本來的液體的顏色深淺度不同。顏色越淺。倒入液體後出現的色差變化越大,顏色越深,倒入液體後出現的色差變化越小。這個本來液體的顏色深淺度,可以比作壹個人內心世界的豐富程度。壹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他不會在社交中因為害怕孤獨而輕易改變自己的三觀,相反,他可能會讓自己處於壹種孤獨的環境之中,始終與他人保持壹定的距離,始終堅持自己正確的三觀。而正確的三觀,亦是在讓自己處於壹種孤獨的環境之中,對壹件事情進行理性的思考而得出的。
? 人之所以能夠在孤獨的環境中擁有正確的三觀,是因為他不會受到社交環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從而讓自己的內心得到豐富的安靜。
? 那麽,要想在孤獨的環境中擁有正確的三觀,除了要對壹件事情進行理性的思考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去多讀書。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壹本好的書,裏面往往會有寶貴的精神財富。妳汲取的越多,妳的心智就越博大,進而促進妳對壹件事情的理性思考,漸漸地,妳就不會懼怕於孤獨,反而更享受於孤獨,妳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幹凈,從而不會讓自己的內心因社交而變得渾濁。
? 伯納丁·德·聖皮埃爾曾經說過這麽壹句話:“貧乏的食物是壹種健康,貧乏的社交是壹種寧靜,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社交雖然能讓我們見見世面,開開眼界,但是,不要因為懼怕於孤獨,而輕易讓不節制的社交來汙濁我們的心靈,從而毀了我們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