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詩句(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下壹句是什麽) 1.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下壹句是什麽
下壹句是: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出處:出自《孟子告子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 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 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白話譯文:
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擴展資料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解釋:
人活壹輩子,除了物質需求之外,美其名曰的生理需求,物質追求,人的社會安全感與名譽的追求等等,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其實只追求壹個字,那就是愛。
壹個八十歲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倍感精神,壹個少年兒童穿上新衣服覺得很自豪,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愛美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隨著社會化、生活化、群體化,每壹個人具備了基本的審美功能。
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人們的審美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有***同視角和個性視角,對美產生壹定程度上的***鳴,於是,形成了對事物 、文化,對藝術、對書畫作品有相對壹致的評判標準,它反映了人們普遍對美的追求。
出處《孟子·告子》:
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壹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全篇***20章。
註:今人常習慣性地將性善與性惡相對,事實上,持性惡論的是荀子,年代晚於孟子,本篇是孟子與告子的爭論,不涉及荀子的性惡說。
應當指出,當時的人多用比喻論證,其某些論述按照現代的邏輯標準看並不嚴格。
參考資料:
2."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尚美之道,千古之風"出自哪裏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出自《孟子告子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但是後面壹句“尚美之道,千古之風"未見出處,應該是人們自己根據前面壹句話的感悟和延伸。意思是:愛美的心,人人都有;愛美的習宮是從古到今的風氣。
擴展資料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彜也,故好是懿德。
’”譯文: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無所謂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說:‘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當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朝,老百姓就橫暴。’也有人說:‘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
所以雖然有堯這樣善良的人做天子卻有象這樣不善良的臣民;雖然有瞽瞍這樣不善良的父親卻有舜這樣善良的兒子;雖然有殷紂王這樣不善良的侄兒,並且做了天子,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善良的長輩和賢臣。’如今老師說‘人性本善’,那麽他們都說錯了嗎?”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
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
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
’人與人之間有相差壹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故。《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
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壹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
參考資料:
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出處
並沒有出處!
但有以下典故!
佛理典故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過,究竟什麽叫美?評價美的標準又是什麽?對此卻各有看法,因人而異。100個人的眼中,不是可以看出100種美來嗎?
從前,古印度拘留國有個叫摩訶密的大財主。盡管富可敵國,卻依舊貪得無厭,唯利是圖。他有七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美艷無比。摩訶密視如掌上明珠,不惜用金銀瓔珞,奇珍異寶遍身裝飾她們。因此,看上去更加光彩照人,燦若仙女。大凡來了賓客,摩訶密總要把濃妝艷抹的女兒們壹個個叫出來,展示壹番,聽著客人們的嘖嘖贊嘆,摩訶密心花怒放。不料有壹天,某來客同摩訶密打了這樣壹個賭:“妳將女兒披上盛裝,去各地街上行走。假如大家都說美麗,我就給妳500兩黃金;假如有人批評說不美,妳就輸給我500兩黃金,怎麽樣?”500兩黃金?這可是壹筆大數目啊!摩訶密心壹動。再說,自己女兒的美貌是大家公認的,打這樣的賭,十拿九穩贏定了。於是欣然同意:“行,壹言為定。”
摩訶密專門請了人打扮女兒,然後讓她們在仆人的引導下,上街“遊行”,招遙過市。90天中,巡遊了全國各地,吸引了無數男女,果然人人誇獎摩訶密的女兒美貌絕倫,舉世無雙。眼看500兩黃金就要到手了,摩訶密非常高興。但他還不滿足,又帶了七個女兒來到相鄰的舍衛國,拜見釋迦牟尼佛祖。他心裏盤算:如果能得到佛祖的壹句好話,不就可以擡高身價,更加光彩了嗎?摩訶密叫七個珠光寶氣,搔首弄姿的女兒,壹字兒排列在佛祖面前,然後得意洋洋地對佛祖說:“佛陀,您遊化各國,可曾見過這樣美麗的女郎嗎?”
摩訶密以為佛祖壹定會仔細地觀賞,驚奇地贊嘆,哪知佛祖竟露出不屑的神情,呵斥道:“這七個女人,沒有壹點可以說得上是美的。”摩訶密頓時收斂起笑容,愀然不樂地問:“我們拘留國中的人,上至國王,下至平民,個個都說我女兒美如天仙,可是到了舍衛國來,為什麽妳倒說我女兒醜陋呢?”
佛祖回答說:“世間的人,都是以面容作為評美的標準的,而我認為,身能不貪錢財,口能不說惡言,意能不起邪念,這樣才是美!”佛祖論“美”的壹番話,說得摩訶密啞口無言,他只得別過身,領著女兒們灰溜溜地離開舍衛國。
漂亮的外貌,令人賞心悅目,無可否認也是壹種討人喜歡的美。但是,人的美,與風景美、建築美、工藝美、動物美等又有所不同,它比後者具有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
“物”的美,來源於妳視覺的直接觀照,而人的美,除了眼睛看到的外表美以外,還在彼此的交往中感受到其內在的品行美,人格美,靈魂美。外表美能令妳心醉壹時,而靈魂美卻能令妳感動壹世。萊蒙托夫的名著《當代英雄》中說:“有些人的外表乍壹看並不使人感到愉快,但等妳的眼睛從他們不端正的五官上窺見壹顆飽經滄桑的崇高心靈時,妳就會喜歡他們了。”反之,妳壹旦發覺美人兒的言論舉止,俗不可耐,甚至其花容月貌下竟包藏著壹副蛇蠍心腸時,妳還會覺得她們可愛動人嗎?
佛教禪宗的了不起,就在於它不以外貌的美醜、地位的高低、錢財的多寡來衡量與評判壹個人。它主張以善為美。即使外貌醜如《巴黎聖母院》中的撞鐘人加西莫多,也不必自卑自賤。只要妳具有“善心善行”,照樣可以升入天堂。單憑這壹點,就令無數信男信女拜倒在“佛菩薩”的泥塑木雕下了。妳也許去過羅漢堂吧?那500尊姿態各異的羅漢中,慈眉善目者固然很多,面容古怪,甚至猙獰可怖者卻也不少。然而他們同樣個個修成了“正果”,倘若以某些現代人的眼光來重塑羅漢的話,恐怕不是奶油小生,便是時裝模特兒了。
總之,天生麗質是幸運的,但這種幸運畢竟只會降臨到無法預料的少數人身上,因而人們能夠做到的,便是全力以赴地塑造自己的內在美,人格美,它同樣會使妳光彩奪目。讓我們記住文豪契訶夫的名言吧:
“美不應當只美在天然上,還應該美在靈魂上。”
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希望看後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