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嘉老師的《心理學基礎30講》裏面的壹個例子。如果妳猜這位尼赫魯教授更可能是壹位印度文學教授,那就犯了壹個我們都容易犯的錯誤,叫做:忽略基礎概率。
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就必須結合考慮兩種概率:對個案證據作出正確或錯誤診斷的概率和過去經驗所提供的先驗概率,也叫基礎概率。
在上面的例子中,尼赫魯的行為和印度文學教授的特征匹配度為90%,和細胞生物學家的特征匹配度為5%(根據個案證據所得出的概率)。但是在美國,只有100個印度文學教授,但卻有50000個細胞生物學家(基礎概率)。結合起來考慮,尼赫魯是細胞生物學家的概率是他是印度文學教授的概率的27倍多。
(50000*5%)/(100*90%) = 27.7777
《這才是心理學》壹書裏也給出了壹個例子:如果在每1000人中有1人攜帶艾滋病病毒(HIV),再假設有壹種檢查可以百分百地診斷出真正攜帶該病毒的人;最後,假設這個檢查有5%的陽性誤診率。也就是說,這項檢查在沒有攜帶HIV的人中,也會錯誤的檢測出5%的人是病毒攜帶者。假如我們隨便找壹個人來進行這項檢查,結果呈陽性反應,表明此人為HIV攜帶者。假定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的患病史,那麽他真的是HIV攜帶者的概率是多少呢?
如果不考慮基礎概率,答案應該是95%。
考慮基礎概率呢,1000個人中只有1個攜帶HIV,其余999個不攜帶,在這999個人中有50個人(999*5%約等於50)會被誤診為HIV陽性。也就是說1000個人中會有51個人呈陽性反應,而這其中只有壹個是真正的攜帶者。所以這個人是真的HIV攜帶者的可能性為1/51,還不到2%。從95%到2%,是不是差距很大?
以前我身體有點不舒服,很喜歡去百度上搜索癥狀,結果被結果嚇得半死,看著看著覺得壹半身子已經入土了。可去醫院壹檢查,基本都沒啥大毛病,1、2分鐘就被醫生打發出來了,感覺都對不起我交的掛號費。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即使我們的癥狀和某壹種“不治之癥”很接近,但“不治之癥”也不是那麽容易得的(基礎概率很低),因此總的概率其實很低。明白了這壹點,忽然感覺自己健康了很多。
想壹想,妳的生活中有什麽因為忽略基礎概率而帶來的錯誤認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