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頤和園、長城導遊詞{用小學生語言}300字

頤和園、長城導遊詞{用小學生語言}300字

頤和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們好,我是妳們的導遊——××導遊,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頤和園的風景名勝。

請大家隨著我走。現在,我手指的這個是著名的長廊。這個長廊可不壹般。它全長700多米,分成273間。大家可以看到,每間的橫檻上都有許多五彩圖畫,畫得各式各樣,有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難怪被稱為“世界第壹廊”。

大家往前看,這就是碧波蕩漾的昆明湖。這片湖靜得像壹面鏡子。遊船經常從這裏經過,大家可以聽到船上遊人們的歡歌笑語。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聞名遐邇的萬壽山。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頤和園的全部風景。站在這裏看,整個頤和園真可謂是無比壯觀。郁郁蔥蔥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壹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閣。

大家快隨我看看這美麗的石橋吧!這座石橋有17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姿態不壹的活靈活現的小獅子。

這座在歷史上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參觀熱點之壹,每年接待遊客數百萬人。1986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也心動了吧!那就親自到頤和園看看吧!

長城: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60公裏處,東經116°65’,北緯40°25’,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中的壹個山口。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八達嶺這名,最早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裏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壹條40裏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裏長城的著名關口“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溝”。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裏,兩峰夾峙,壹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壹向駐以重兵把守。八達嶺成為軍事戰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據《史記》記載和近年來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壹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墻、墩臺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壹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註》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居庸”之名從何而來?是秦始皇築長城,從南遷徙壹批貧苦農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水經註》所記載的關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境相同。

壹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壹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壹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築。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墻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後,即“高築墻”,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築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余勢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朱棣決心統壹中國,先後五次禦駕親征,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最遠到達現在蘇聯境內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後),才開始進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築長城工程。經過270年的漫長歲月,先後***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壹道高墻,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現在還能看到的萬裏長城。明長城全長14600多華裏,經過我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在此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萬裏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連結於秦始皇時期,完善於明王朝。

明代萬裏長城,再不是單壹的壹道高墻,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墻、關隘。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復線,山西設置的長城復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墻,如雁門關的十裏山谷,有28道石墻,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壹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鹹陽,而肖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到於歷代皇親貴族、文人墨客吟誦八達嶺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最早留下詩章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他詩中寫到“絕坡水連下,群山雲***高”。至於在那些民族紛爭、金戈鐵馬的歲月,八達嶺上更是上演過壹幕幕恢宏的史劇。而今,舊中國的苦難,兩千年的歷史諸侯爭霸,朝代更叠的往事,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十萬裏,文化五十年,時代賦予了八達嶺長城以新的使命。它像壹座寶貴的歷史豐碑,矗立在萬山之巔,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精神。它成為聯系我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友誼紐帶。它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同誌提議修復八達嶺長城,接待國內外遊人。

清代以來,八達嶺長城已日漸荒廢。關城西邊“北門鎖鑰”的城臺,殘毀過半;東邊“居庸外鎮”城墩搖搖欲墜;長城城墻的墻身、宇墻、垛口、墻臺、敵樓等已是斷壁殘垣。國務院作出修復的決定後,有關部門立即行動,爾後又曾進行多次修繕。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誌“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墻全長3741米,使遊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壹。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裏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裏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它是萬裏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長城非好漢”。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壹億三千萬,先後有尼克松、裏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光名勝景點中,實屬罕見。八達嶺長城給來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窮的回味。

八達嶺長城,作為萬裏長城的精華,正以古老而年輕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紛至沓來的天下遊人。登過長城的人,莫不嘆為觀止。

八達嶺長城,全長壹萬二千多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偉大建築之壹。歷史久遠,公認為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觀”之壹。是從月球上唯壹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壹座建築物。

長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那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體現了我們祖先的創造精神。

八達嶺是萬裏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居庸關與山海關、嘉峪關,同是長城全線的重要城墻關隘,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北京去遊長城,人們最喜愛到八達嶺。目前可乘旅遊列車或汽車前往,向西北行約70公裏,就可到達居庸關。關城屹立在南口北面,兩旁高山夾著壹條長達15公裏的溪谷,名叫關溝。在重疊的山崗上,樹木蔥郁,花草競秀,恰似碧波翠浪,景色優美。早在八百多年前,這裏已被稱作“居庸疊翠”,列為燕京八景之壹了。

到了居庸關,妳會被壹座奇特的建築物所吸引,那就是“雲臺”。這座全部用白色石頭修建而成的建築物,據說從前在這上面是壹座精致的寺廟,“雲臺”是這座寺廟的底座。如今寺廟已經只剩下幾個柱礎了。“雲臺”下面是壹個可以通行車馬的大圈門,與壹般門洞不同的是洞壁上刻得有四大天王和其他上千的栩栩如生的佛像,圈門上刻有各式各樣的動物和花草。據考古學家說,象這樣完整和精致的元代石雕還是少見的。而更為少見的是圈洞內壁上刻有多種文字的陀羅尼經咒頌文。因此,這壹座“雲臺”無論在建築、雕刻藝術史上或者在語言文字的研究上,都有它重要的價值。

說到這兒,該說說登上八達嶺的長城高處的風景了,這時妳極目遠望,山巒起伏,所謂雄沈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也恰象壹條遊龍,什麽地方險峻,它就往什麽地方爬行。千百年來,壹任風吹雨打,屹立在冰天雪地之中,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堅韌性格的化身。

在長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長城的結構。它總是外側高險,有的地方下臨絕壁,在當時的軍事條件下,要想循著險峻的山勢攀登到城下,再無依無傍地進行仰攻而想破城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城的內側有石梯門洞,上下十分方便,城墻上外有城垛,內有宇墻。同時,在壹定的距離處,或者是在險要的地方,設有“墻臺”和“敵樓”。“墻臺”是防守士兵休息的地方,“敵樓”可以了望和射擊,也可以施放狼煙或烽火以報警,這些,現在還都有遺跡可尋

萬裏蜿蜒於中華大地的長城,以其無比宏偉的雄姿久聞於世。今天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下,許多地方已修繕壹新,更加氣勢磅礴,成為我國名勝之首。它吸引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人,以壹覽長城為平生快事。凡到過長城的人,莫不嘆為觀止。

像巨龍般騰越在崇山峻嶺、沙漠戈壁的長城,是由城關、城墻、敵臺、烽火臺等構成的,是我國古代各地和各民族統治集團間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它是兩三千年來,由各族人民反復多次修築而成的,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和堅強意誌,成為我國古代文明中的壹項光輝燦爛的瑰寶。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在無數次鬥爭和長期交往中,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為它們賦詩作畫,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增添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篇章與畫卷。

遠在公元前十壹世紀,我國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記載。公元前七到三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吞並,形成群雄並立不斷混戰的局面,他們在自己的邊境,先後築起長城以自衛。如楚率先在南陽地區築方城數百裏;齊則在山東從平陰到東海邊瑯琊臺築長城,又沿黃河故道築堤為城;中山、魏、韓、燕、趙、秦等國,各修築長城數百裏至數千裏。當時長城總長已上萬裏,不過是分散各自獨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壹方面拆毀諸國間的長城,另壹方面為防北邊匈奴,又調動軍民上百萬人,命大將蒙恬督築長城,西起洮河沿黃河向東,再按原秦、趙、燕長城走向壹直到遼東,綿亙萬余裏,成為我國最早的萬裏長城。

西漢時,北部的匈奴族更強盛,屢向南犯,漢朝除采取通好、和親及出擊等手段外,並著手大規模興築長城以固邊陲。除修繕秦長城外,西面更增築河西、玉門關、居延澤等長城。北出雁門,五原陰山,東循燕秦長城,從遼東到最西的玉門關,長達兩萬余裏。並列亭西至樓蘭,北至臚朐(烏蘭巴托東北地區),規模遠逾秦代。東漢初北防鮮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漢長城以內,大興障塞堠塢,總長也達萬裏以上。兩漢時期壹北壹南所築長城,是歷代規模最大的。

此後,北方各族逐漸進入華北、關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權,形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先後在黃河套以北東至遼西地區,修築了多重的長城,縱橫交錯,總長也上萬裏。隋統壹全國後,在黃河中上遊由雲中經五原、榆林、寧夏至隴西,築長城四五千裏,與北朝在東部的長城正好構成又壹體系。

唐代國勢強盛,長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歸附通好,因此未築長城,僅在陰山內建“受降城”三座,東西互距四百裏,並連以城障;在甘肅西部復築瓜州故城。這時,東部的高麗為了防唐,在我國東北由扶余、開原、新賓至朝鮮大同江口築長城二千余裏。

朱、遼、金時期,華北的燕雲十六州盡歸契丹、河西已屬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門險阻。以後遼金相繼強盛,深入淮漢、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無力去修築長城。北方遼金政權卻因與蒙古和其他各族間的鬥爭與矛盾,在今東北內蒙等地興築濠塹長城,總長也上萬裏,稱明昌長城,俗稱成吉思汗邊墻。

明朝建立後,為防範元朝復辟及達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騷擾,在北方不斷修築長城,並且為抗擊外國入侵,在東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築了壹些長城。明長城之多,是歷代之最。主要長城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到甘肅的嘉峪關,全長壹萬五千余裏。在北京和山西偏關間,分成南北兩道長城。在許多地段上長城除主城墻大邊外,還有二邊、三邊、外邊、內邊、護邊等多道的城墻,如雁門關外有大石墻三道、小石墻二十三道。其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間的壹萬二千七百裏的主長城保存較完善,特別是山海關到北京周圍,經戚繼光重新督築過的長城最為壯觀。

清朝初,在遼寧、吉林間築了有名的盛京邊墻,新舊邊墻總長2600余裏。對古長城也局部修繕了山海、居庸、雁門、嘉峪等關隘和長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後就未再修繕了。

經歷了長久的歲月和人為的破壞之後,許多古長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就是明長城也遭到許多損毀。但是,總長十幾萬裏的中華巨龍,仍然是人類古代最巨大壯觀的工程。並且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因險制塞、呈現著千姿百態、無壹類同的奇麗景觀,體現了建築上的藝術才思。長城內外我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交往,終於突破人為的分割阻礙,已凝結成統壹團結和睦友愛的中華民族大家庭。長城作為我們中華偉大文明古國的象征,既是我們民族感到自豪、也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將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