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長沒時間陪孩子還是家長不知如何陪?
有人說:壹個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是壹個缺席的爸爸+壹個極度焦慮的媽媽+壹個失控的孩子。爸爸平時總說為了養家糊口沒時間陪孩子。在疫情在家的日子裏,父母全天候的在家,這時有大把的時間,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量如何呢?家長陪娃寫作業情緒失控的視頻在各群中頻頻爆出。
有這樣壹個故事:兒子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拿著-道數學題來問爸爸。
“爸爸,這道題我不會,告訴我好嗎?”
“好啊!”
孩子問的這道題確實有點兒難,看完題目後,就講給孩子聽,讓孩
子試著做出來。
可是,孩子還是做錯了。
“沒關系,爸爸再給妳講- -遍!”
兒子又算了- -遍,但還是沒有做出來。
“不要緊,咱們再來!”
……爸爸,還是錯……妳都跟我講了兩遍了,我怎麽還不會呢?”,孩子快哭了。
“唉呀,這壹類問題的數學題目確實很難啊,妳看又是甲車追乙車,
又是乙車與丙車相遇,這種題,我上五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講了八遍我才弄明白啊!"
“原來這題目真的是難啊? !
“對啊,不過考試的時候,這些比較難的題目,容易拉開大家之間的
距離啊!來咱們再來-次!"
講到第四遍,孩子終於算對了!
“兒子,妳好厲害啊,爸爸當時讓老師講了八遍,妳只用四遍就會
了!妳的理解能力比爸爸快了壹倍啊!”
兒子沒吭聲,但神色很開心,努力學習到深夜。
從這故事看出了父親的智慧。我們經常說高質量的陪伴,關鍵是否用心。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給到孩子需要的。爸爸十幾分鐘的耐心細致地引導,其效果遠遠超過壹兩個小時的不耐煩的監督,也超過邊看手機邊陪娃的貌合神離。有時候,我們要想壹想:家長的壹言壹行,是為孩子身心健康有利?還是為自己壹時痛快?陪伴時間長短不是問題,陪伴時家長的態度和心情才是關鍵。
孩子的學習除了學校的文化課還有其他內容嗎?生活處處皆學問。
疫情期間,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被耽誤了,很是焦慮和不滿。疫情是給我們生活的帶來不便和沖擊,接受現實的生活,生活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宅家的日子過得有意義、有意思才是重要的!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生活發生了什麽,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怎麽防治,它對生命有什麽影響,為什麽宅在家裏就是在抗疫,就是為國家做貢獻?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中間有的人,也有幸以壹個心理誌願者的身份參與社區的線上活動。有隔離人群中,大家也感受到基層社區工作者的辛苦和不易!小到丟垃圾,買菜,取快遞,測體溫,大到上級的指示,隔離人員的情緒安撫,可以說事無巨細。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疫情中的所作所為,所感所思與孩子分享。
比如: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這些讓我們敬重的人,他們有著怎樣的情懷和願望,他們為什麽會如此受人信賴和敬重?鐘南山的父親給了他的成長帶來什麽樣影響,都是可以和孩子探討的內容。鐘南山四十多歲了,才開始學英語,國際連線談及疫情,毫無障礙。同時,從國外疫情形勢上看到了軍事,科技的較量。這對孩子格局,眼界的拓展是課本裏學不到的。孩子開始慢慢知道: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再偉大的夢想也是壹步壹步實現的,從手頭的每壹個小事做起:聽課,作業,整理書桌、房間,運動……有了現實的體驗和了解,孩子就會在未來日子裏,對學習的意義有壹個新的更高的認知!
神獸宅家的日子,其實沒那麽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