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曹操屠城是真的麽?殺了多少平民?曹操國力強大和屠城奪財有關麽?只說三國誌!

曹操屠城是真的麽?殺了多少平民?曹操國力強大和屠城奪財有關麽?只說三國誌!

關於曹操“屠城” 首先我們看歷史上著名的徐州屠城(其實主要因為三國演義的宣傳效果)的前因後果:

徐州有個人渣叫陶謙,他當徐州牧時可謂是親小人(曹宏等,讒慝 小人也,謙親任之。)疏忠臣。(: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當時大量的流民因為戰亂而流落徐州(是時,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可是陶謙十分無恥明明徐州城十分富裕卻不收留他們(而謙背道任情)。在陶謙的“英明”治理下,徐州“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不 久之後闕宣在下邳舉起反旗自稱天子,按理來說身為徐州牧的陶謙應該去平定,可是無恥的陶謙竟然跟著反賊闕宣壹起搶掠百姓、攻略城池(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後來曹操來討伐他們兩個反賊,陶謙開始不把曹操放在眼裏與曹操打了壹場,結果“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至此陶謙慌忙將闕宣與其他賊眾全部 殺死(後遂殺宣,並其眾。齋),其實我奇怪妳陶謙不也跟他們壹樣嗎?為什麽不殺妳自己?估計陶謙殺了他們,1是為了封口(傳出去就完了……畢竟徐州牧跟著 反賊壹起合作,太丟臉……)2是曹操攻打的太猛,自己就只好守城,這樣也給曹操壹個交待。隨後曹操糧盡撤軍(太祖以糧少引軍還。)曹操走後,這個陶謙很可能是不服氣,畢竟被曹操打得那麽慘,所以陶謙很想出這口惡氣,可是妳打又打不過曹操,玩陰的妳陶謙更是差十萬八千裏,就這樣無恥的陶謙做出了壹個無恥的事,那便是將曹請使用文明用語父親曹嵩全家全部殺了!隨後陶謙完全不考慮後果,故意派人將曹嵩全家全部殺盡!(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為陶謙所害,)(除了正史三國誌的記載外還有世語曰: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韋)因此陶謙捅了壹個天大的婁子……

曹操復仇心切,正史記載曹操是春天引軍剛回去(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然後曹操得知父親被害的消息,便壹直想著復仇!東伐!(故太祖誌在復讎東 伐。)而疲累的曹軍(註:第壹次征伐徐州打了三四個月左右)還沒有休整,可是曹操壹心復仇,便在同年夏天出兵復仇(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 隨後便發生了徐州屠城,曹操以陶謙屬部的血來祭亡父(我發現曹操屠殺的地方,就是曹嵩死的地方以及裏的近的城池),而那個無恥的始作俑者陶謙竟然準備拋棄百姓逃跑!(謙恐,欲走歸丹楊。)。

或許妳已經發現壹個問題,我是說曹操以陶謙屬部的血來祭亡父,而不是說用徐州百姓祭亡父,這是為什麽呢?我查閱壹些史料,可以證明曹操在徐州之戰沒有屠殺百姓。首先我們從常識來考慮,屠殺百姓這是有百害而無壹利,百姓是經濟的基礎,經濟是戰爭的源泉,這種膚淺的道理,連我這個學生都懂,更何況是壹代豪傑曹操,所以按照常識曹操應該不會幹這種蠢事。我們再來看史料,據三國誌曹操傳記載“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從最後的“所過多所殘戮。”可以斷定曹操壹定殺 人了,可是曹操殺的是什麽人?據裴松之註解中有記載“孫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主”這裏就說明了曹操殺的是什麽人了, 曹操殺的是“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翻譯過來就是“這罪是陶謙幹得,而曹操殺害陶謙的屬部,這就過分了。”而屬部也就是官屬、部隊,或者是屬於陶 謙的部隊,反正跟百姓無關,也就是說曹操壹路殺過了就是殺陶謙的士兵、俘虜、官員,並沒有殺百姓。而三國誌還有壹處可以證明這點,據三國誌劉備傳記載: “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這個彼州就是指徐州,請看徐州有多少戶口“戶口百萬”按照壹戶有五人計算,那徐州就有男女口500萬,這是曹操打完徐州後的徐州人口,如果曹操真的屠殺了百姓,那徐州怎麽可能還有如此多的百姓?而王夫之說的:“凡殺男 女數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這句話相當有問題,據三國誌記載:“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這 兩句話都有“泗水為之不流”而王夫之說用幾十萬人才能將泗水堵住,陳壽說是壹萬余人就把泗水堵住了,這就很矛盾,那他們誰說的對呢?這裏我要說明下所謂徐州屠城,不是說屠徐州,正史也就記載曹操攻下瑯邪、東海諸縣。沒說攻下徐州,王夫之也沒說曹操打到那,就敢信口開河。還有徐州就是彭城、郯,大家不要以為徐州與彭城、郯是三座城,它們三個只不過名字不壹樣,是同壹座城。好了,我們用歷史學來證明,那三國誌是正史,王夫之說的肯定不是正史,那麽三國誌的可信度較高,不過為了使大家信服,我決定用另壹種方法證明——地理學。首先三國誌上說曹操第壹次征陶謙時在徐州與陶謙幹了壹仗,壹萬人陶謙軍的死屍便將泗水堵住。這個的符合現實,我看了下三國時期的地圖:

/7LsWdDW5_xN3otqbppnN2DJv/zhidao/pic/item/8b82b901a13dd438738da58d.jpg

徐州離泗水很近,所以三國誌上寫的符合現實,是真的。而第二次征伐,曹操先打下來的是瑯邪,瑯邪離泗水很遠要走上壹段距離,而王夫之說的是坑殺,也就是說曹操攻破了瑯邪後再帶著無數百姓大老遠來到泗水(並且妳還要管飯,因為寫的是坑殺,不是餓死),再讓他們投江,看來曹操真是個神經病。好了,玩笑到此為止,所以王夫之說的並不符合現實,而且我還可以告訴妳幾十萬人泗水根本容不下,因為幾十萬人都可以將長江堵住了(詳情請看淝水之戰),顯然王夫之說的不符合實際,根本就是胡說。所以曹操所謂的徐州大屠城,是殺陶謙部隊、官員,與百姓無關。不過這也算不上仁義之舉。

那麽在說說曹操屠柳城,對了,我要說壹下上面是我原創,這個屠柳城是轉帖的,作者是燕京曉林,特在此著名。

古漢語裏“屠城”是表示什麽意思呢?在近現代人的觀念中,屠、屠城代表的含義是非常清晰的,看起來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些可笑!不過,且慢笑我,等看了下面的史料以及論證,再來得出答案吧。

《辭源》對於屠城壹詞解釋為:攻破城市,殺盡城中百姓。

很多人對於“屠城”壹詞的含義,大體都脫離不開這樣的理解。

因為,古漢語的詞義,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有時候是有很大變化的。如果我們不能明了這種詞義的古今變化,就會導致用後世的詞義,去解釋、理解古代的史書記載,而這樣的理解,很可能就完全偏離了史書中古文的本意。

壹、“屠城”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意思演變

據東漢《說文解字》:“屠,刳也。從屍者聲。”《廣韻》則載明:“屠,殺也裂也”,意指殺戮,是剖殺動物的手段。因此屠字的本意就是“剖開”。

古漢語“屠”字最早的含義就是指剖殺動物,而“屠夫”則是專指剖殺動物的人。我們要註意,殺動物並不是屠夫的最終目的,屠夫殺動物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動物解剖,分解為不同的部分以便給有不同需要的人。獵人其實也殺動物,但是從沒有人把獵人稱為屠夫,為什麽呢?因為獵人通常雖然殺死動物,但是不進行解剖,只有偶然殺到大型動物時才會分解動物(甚至此時獵人還會請屠夫來對動物進行分解)。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在古漢語中,“屠”是對剖開某個物體的描述。

因此,如果是說屠人或動物,則自然是指把人或動物“剖開”,那也就是殺人或殺動物了。但是,如果是說“屠城”,其本意就是把城剖開,實際上就是“破城”之意,打破、攻占、攻破、占領城都可以用“屠城”來表達。

問題出現了,攻破城是否就代表壹定要屠殺、大規模的屠殺、甚至是殺盡城裏的百姓呢?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的解釋,應當是這樣的。而實際上,屠城壹詞的含義,古代和近代是不同的,這期間有壹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二、在唐朝以前的古漢語裏,“屠城”並不代表屠殺百姓。

個人以為,在漢代、三國時期,屠城並不是壹個貶義詞,而是壹個褒義詞,它經常出現在歌頌某人的詞句裏就是可靠地證明。下面我們通過史料中的幾個例子來說明:

舉例壹。《後漢書耿弇傳》在總結耿弇壹生的戰功時記載說:“(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

在任何朝代,大規模的屠殺都是遭到譴責和唾棄的暴行,應當在個人傳記裏極力隱晦,可是為何在劉秀的著名大將耿弇的個人傳記裏,“屠城三百”的舉動卻不僅不加隱晦,反而是大力歌頌的浩浩戰功呢?難道不值得人們深思嗎?有人辯解說,這是劉秀的部分士兵偶然為之的屠殺行為,這也不能解釋的通:屠城三百如果是屠殺百姓,就絕對不是偶然為之的行為了,劉秀大將曾經在攻克成都後大規模燒殺搶掠,劉備立即加以了譴責、批評,而對於耿弇的“屠城三百”,我們反到是沒有聽到劉秀有任何譴責的聲音。這只能表明,屠城不是指屠殺,而只是攻占城池。

舉例二。《後漢書臧宮傳》則記載:“軍至平陽鄉,蜀將王元舉眾降。進拔綿竹,破涪城,斬公孫述弟恢,復攻拔繁、郫。前後收得節五,印綬千八百。是時,大司馬吳漢亦乘勝進營逼成都。宮連屠大城,兵馬旌旗甚盛”。

這裏對於臧宮連續攻占平陽、綿竹、涪城、繁、郫等蜀地大城的行為,記載為“連屠大城”,而臧宮並沒有屠殺百姓的記載,這也表明“屠城”是攻破城池的意思。

舉例三。《三國誌賈詡傳》裴註《九州春秋》記載:中平元年,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閻忠時罷信都令,說嵩曰:“……今將軍授鉞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易於折枯,摧敵甚於湯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黃巾之師,除邪害之患,或封戶刻石,南向以報德,威震本朝,風馳海外。”

顯然,這裏閻忠是在贊揚皇甫嵩平定黃巾的功績,而贊揚語中也出現了“屠三十六方”的詞句,這顯然不是在說皇甫嵩屠殺了三十六個地方的百姓,而是說皇甫嵩攻破了黃巾軍的三十六個根據地。《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十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證明黃巾軍確實是按照地域不同分立了三十六個根據地。

舉例四。《三國誌陳泰傳》也記載:初,泰聞經見圍,以州軍將士素皆壹心,加得保城,非維所能卒傾。表上進軍晨夜速到還。眾議以經奔北,城不足自固,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誌,卒亦不能。”

這裏,眾人認為“王經已經大敗,城池已不能守住,姜維如果切斷涼州的道路,兼並四郡的漢夷百姓,據守關隴的險要,就可能消滅王經的部隊而奪取整個隴右。”請註意,個人以為這裏的“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的意思,並不是《二十四史全譯》中所翻譯的“就可能消滅王經的部隊屠殺隴右的百姓”。 顯然,這些翻譯者沒有註意到魏國的所謂隴右,只有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和廣魏郡四郡,既然前面已經被姜維兼並了四郡的百姓,那後面卻要說姜維還要屠殺隴 右的人民,顯然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四郡百姓已然被姜維兼並,那就是姜維的百姓了,姜維難道還要屠殺自己的百姓不成?因此,此段話的翻譯,應結合前後句的內 容進行:姜維在西面切斷了通涼州的道路,東面又占據了關(山)隴(山)的險要,又兼並了隴右四郡的百姓,顯然,整個隴右就等於被姜維全部奪取了。故這裏的“屠隴右”就是奪取隴右、攻占隴右的意思,而不可能是屠殺百姓之意。同時司馬文王還說道諸葛亮此前也有“屠隴右”這樣的企圖,顯然諸葛亮確實有平取隴右的計劃,但是絕沒有屠殺隴右百姓的企圖。

舉例五。《資治通鑒卷壹壹六》記載:諸將以水北城地險兵多,欲先攻其南城。齡石曰:“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盡銳以拔北城,則南城不麾自散矣。”秋,七月,齡石帥諸軍急攻北城,克之,斬侯暉、譙詵;引兵回趣南城,南城自潰。

顯然,這是朱齡石與諸將在討論先攻南城還是北城的問題,所以,“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就是說,現在即使攻破了南城,也不足以趁勢攻破北城,而顯然不能是先屠殺南城的百姓之意。

舉例六。《三國誌黃蓋傳》記載:“孫堅舉義兵,蓋從之。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拜蓋別部司馬。堅薨,蓋隨策及權,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顯然,傳中歌頌的忠心耿耿的黃蓋,不可能是要冒死跟隨孫策和孫權進行屠殺百姓的工作吧?這裏很清楚,是指黃蓋冒死跟隨孫策、孫權攻城略地,而不是屠殺百姓。

舉例七。《三國誌費詩傳》記載:後群臣議欲推漢中王稱尊號,詩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萬裏,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65308;巴老萄簦?褡佑ぃ?袒懲迫茫?黿竦釹攣闖雒磐ィ?閿?粵⑿埃 ?nbsp;

根據《漢書高帝紀》記載:“(高帝)遂西入鹹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十壹月,召諸縣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顯然,劉邦並沒有屠殺鹹陽的百姓,而是與鹹陽百姓約法三章,吏民皆按堵如故。但是劉備的屬下卻說劉邦“屠鹹陽”,顯然費詩不能當面汙蔑劉備的先祖,這表明“屠鹹陽”代表攻占鹹陽而不是屠殺鹹陽百姓。

舉例八。《三國會要》記載有歌頌戰功的鼓吹曲:伐烏林曲(吳韋昭作)。

曲中寫到:

曹操北伐,拔柳城,

乘勝席卷,遂南征。

劉氏不睦,八郡震驚。

眾既降,操屠荊。

舟車十萬,揚風聲,

議者狐疑,慮無成;

賴我大皇,發聖明,

虎臣熊烈,周與程,

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請註意鼓吹曲中的“眾既降,操屠荊”。我們都清楚,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束手投降,雙方並未發生交戰,曹操也沒有屠殺荊州百姓,即使如當陽打敗劉備,其十萬家屬也是俘獲沒有殺害。因此,這個鼓吹曲中的“操屠荊”,其實就是表示曹操占領了荊州。

估計有人會以為,這是敵方吳國寫的鼓吹曲,自然是汙蔑曹操屠殺荊州,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也可以去看壹下同時期曹魏方面的鼓吹曲:其第七曲的曲名即為“屠柳城”(見《三國會要》),內容寫道:

屠柳城,功誠難,

越度隴塞,路漫漫。……

這可是曹魏方面自己歌頌自己的鼓吹曲,“屠柳城”照樣寫在其中,由此可證,當時所謂“屠某城”,就是攻克某城的意思,是可以當做功績來歌頌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在敵人的鼓吹曲中,是寫為“拔柳城”,而自己的鼓吹曲,卻寫為“屠柳城”。很清楚,“屠”就是“拔”的意思,甚至屠更含有歌頌的意思在內。

舉例九。《北史柳彧傳》記載: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賞宜明,酬勛報勞,務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聖規,斬將搴旗,必由神略。若負戈擐甲,征扞劬勞。至於鎮撫國家,宿衛為重。俱稟成算,非專己能,留從事同,功勞須等。”

請註意,這裏把“屠城破邑”歸功於“聖規”,如果屠城是大規模屠殺,有這樣歌頌聖上的嗎?

另外城、邑兩詞古時多通用,“屠城、破邑”兩詞大體表示了相同的意思,也就是攻破城邑之意。

舉例十。《晉書慕容德載記》寫道:於是德中書侍郎韓範上疏曰:“如使後機失會,豪桀復起,梟除桓玄,布惟新之化,遐邇既寧,物無異望,非但建鄴難屠,江北亦不可冀。機過患生,憂必至矣。天與不取,悔將及焉。惟陛下覽之。”

參照上疏的上下文,這裏的“建鄴難屠”,顯然是指難以攻取建鄴,意思是:難以攻取東晉,連江北的地盤也沒有希望得到。

由此上述史料證據表明,至少在南北朝以前的漢代、三國時期,古漢語中的屠某城或屠某地,壹般是表示攻破、攻占某城或某地,而不是屠殺某城(某地)的大批百姓,而且屠城並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詞。

三、從記載屠城後剩余大批人口,證明古漢語屠城不為大規模屠殺。

1、關於曹操屠柳城問題。

《三國誌公孫康傳》:“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袁尚等奔遼東,康斬送尚首。”

《三國誌武帝紀》:“未 至二百裏,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 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於速仆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 尚、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

《後漢書烏桓列傳》:“及 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余戶(口),尚欲憑其兵力,復圖中國。會曹操平河北,閻柔率鮮卑、烏桓歸附,操即以柔為校尉。建安十二年, 曹操自征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余萬人。袁尚與樓班、烏延等皆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並斬送之。其余眾萬余落,悉徙居中國雲。”

《三國誌烏桓列傳》:“太 祖自征蹋頓於柳城,潛軍詭道,未至百餘裏,虜乃覺。尚與蹋頓將眾逆戰於凡城,兵馬甚盛。太祖登高望虜陳,(柳)軍未進,觀其小動,乃擊破其眾,臨陳斬蹋頓 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樓班、烏延等走遼東,遼東悉斬,傳送其首。其餘遺迸皆降。及幽州、並州柔所統烏丸萬餘落,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征 伐。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從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發現,這次作戰,蹋頓等人是率數萬騎兵從柳城迎擊曹操到白狼,並遭到慘敗,隨後曹軍乘勝進擊奪取了柳城。因此,所謂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應大多數是在奪取柳城時獲得的,顯然蹋頓帶數萬騎兵匆忙迎擊曹操時,不大可能還帶著二十萬百姓。

從《後漢書烏桓列傳》記載:“靈帝初,烏桓大人上谷有難樓者,眾九千余落,遼西有丘力居者,眾五千余落,皆自稱王;又遼東蘇仆延,眾千余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眾人百余落,自稱汗魯王;並勇健而多計策。”我們可知,烏桓部落當時基本分布在上谷、遼西、遼東屬國和右北平郡,總數約16000落,而此四郡(屬國)原先的人口(漢人)大約48000戶,顯然不大可能保證突然從幽州和冀州奔來十余萬戶,因此《後漢書烏桓列傳》當是把內地奔來的漢人單位寫錯,把十余萬口寫錯為十余萬戶。

因此,這個地區的烏桓人約有16000落,近十萬人(按每落6人左右計算),而漢人有十余萬,加在壹起合計有二十余萬。這正好與“首虜二十余萬人”相吻合。也就是說,曹請使用文明用語柳城戰役,把烏桓部落以及那裏的漢人基本上壹網打盡。《武帝紀》:“烏丸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塞北,束馬縣車,壹征而滅,此又君之功也。”《田疇傳》:“王旅出塞,塗由山中九百余裏,疇帥兵五百,啟導山谷,遂滅烏丸,蕩平塞表。”這裏的滅烏桓就是此意思的表述。當然,並不是完全滅,其實還有少量烏桓人跟隨袁尚逃奔了遼東,但是人數很少。

那麽,曹操對於俘獲的烏桓人和漢人是否給屠殺了呢?根據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有壹 萬落的烏桓人投降後被遷移到了中國內地生活,顯然這些人沒有被屠殺是確定的。那麽大致還有約六千落,大致三萬六千人,並沒有被遷移,因此分析認為應當是在 白狼會戰和柳城戰鬥中被殺的人數以及逃奔遼東的那批人馬(數千騎)。白狼會戰已知烏桓參戰的兵力為騎兵數萬,由於遭到慘敗(主將多人均戰死),可知這支部 隊死傷慘重,基本全軍覆沒,因此在柳城被殺的烏桓人大致只有幾千人,而且多數應是在攻城交戰時的傷亡。《北堂書鈔》引《零陵先賢傳》:“曹操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周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也。”《樂府鼓吹曲,屠柳城》:“屠柳城,功誠難,度越隴塞路漫漫。”證明曹軍確實進行過柳城攻城作戰,並且艱難地攻占了柳城。

由此可知,認為曹操屠殺了柳城很多百姓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曹操如果連大部分烏桓人都沒有殺,將其遷移到內地生活,則更不會殺掉十余萬的漢人百姓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那麽,如果曹操奪取柳城時屠殺了大部分百姓,則不可能最後還有十余萬漢族百姓和六萬(萬余落)烏桓百姓投降。如果曹操沒有屠殺百姓,則表明所謂“屠柳城”的意思不是屠殺柳城百姓,而是攻占柳城

看道上面的轉帖,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屠”不壹定翻譯過來就是屠殺,然後我再說說百分之百不是翻譯為“屠殺”的鄴城屠城

首先就是屠鄴城,我們可以從後來曹操與鄴城百姓的表現來判斷到底翻譯為什麽。首先是曹操得到鄴城後,最先幹得是“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我想曹操忙著幹這事,為了表示誠意,應該不會屠城。而且最重要的是鄴城百姓的反應,攻下鄴城後,(在鄴城)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並之法,百姓喜悅。看見沒有“百姓喜悅”,而且這個百姓還是鄴城百姓,因為當時河北的許多地方還是屬於二袁的,而曹操剛攻下鄴城,妳說曹操如果他屠城將鄴城百姓全殺了,鄴城百姓怎麽會喜悅?所以說這裏將“屠”翻譯為占據,就能很好翻譯通了。

還有壹個在歷史上的疑問,官渡之戰到底曹操坑沒坑殺袁軍八萬降兵。

這個其實在歷史上是有疑問,比如裴松之就說:“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國誌記載當時曹操就壹萬人,壹萬人擒住八萬人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裴松之提出疑問。總之這個問題,目前還無法肯定。

屠雍丘、屠彭城

這兩個可以兩種解釋好像都能翻譯的通,要說是“屠殺”動機也是有的,張邈小人背叛曹操。打彭城時曹請使用文明用語死黨夏侯惇失去壹只眼睛,不過按照常識曹操應該不會屠城。但是我無法確定到底翻譯為那個好。

以上便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