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釘餡餅 清真教羊肉餡餅的壹種,個兒比餡餅略小,可是比餡餅厚,四周也全得烙。烙得了,鼓鼓的像城門上的釘子,所以叫門釘餡餅。
■褡褳火燒 有葷素兩樣兒。外邊有賣的,也有在家裏自己做著吃的。這種長方形的火燒互相粘連在壹起,就像舊時裝錢物的“布褡褳”,故名褡褳火燒。其味道與餡餅差不多,只是形狀不同而已。
■螺螄轉兒 半發面抻成細條,擱芝麻醬與花椒鹽兒,盤在壹起,如螺螄狀,把它摁平了,先在鐺上烙,後在碼道烤。烤好後外面脆裏面暄。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再烤壹兩次,叫“幹蹦兒”,用手壹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
■驢打滾兒 即豆面兒糕。黃黏米面蒸熟後,在案板上攤開摁平,裹上紅糖或豆沙餡壹卷,再滾上炒熟了的黃豆面,吃時澆黑糖桂花水。至於為什麽叫“驢打滾兒”,有壹種解釋是:毛驢打滾之後,地上即有壹塊壹塊的“肥料”,形狀、顏色都和此豆面兒糕相似。
■豆汁 粉房中水磨綠豆制粉條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下腳,經過發酵後再熬熟,就是豆汁兒。
豆汁兒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種。當天做成的豆汁兒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變成酸甜,第三天則只酸不甜。
據單好豆汁兒這口兒者稱,壹碗豆汁兒加上壹碟兒辣鹹菜絲兒,占了五味中酸、辣、甜、鹹四味,獨沒有苦味,是為人生的期盼。
豆汁兒還有個孿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兒時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腌雪裏紅炒熟,潑辣椒油,喜愛這壹口兒的北京人也頗多。
■栗子面窩頭 傳說這壹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後當年吃過的小窩頭,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壹斤面要蒸出壹百個小窩頭才夠“小”。
■蕓豆卷 蕓豆卷本是民間小吃。據傳清光緒年間壹個夏日,慈禧太後偶爾聽到紅墻之外有銅鑼聲和吆喝聲,隨問是做什麽的,並喚來賣貨人,品嘗了他的蕓豆卷,覺得好吃。於是將此人留在宮內為她專做小吃,蕓豆卷也就成為清宮禦膳珍品。
■豌豆黃 把豌豆煮熟,澄成豆沙,加白糖桂花,冷後切成方塊,上面擱幾片蜜糕或小紅棗,吃起來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它是北京的傳統夏令消暑小吃,曾同蕓豆卷壹起傳入清宮,成為禦膳名品。
■京東肉餅 京東肉餅以牛羊肉為餡,每個大則約500克,小的也足有300克。京東肉餅為北京以東夏墊鎮(屬今大廠回族自治縣)楊景祿(別名大麻七)所創制。
■羊眼包子 相傳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過羊眼包子,故而出名。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所以人稱羊眼包子。別看包子小,但餡料多樣,深受人們喜歡。
■焦圈兒 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鐲,炸得焦脆酥香。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喝豆汁兒時壹般配食焦圈兒。焦圈是從清宮禦膳房傳出來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