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說說妳對家鄉的地形和氣候類型各是怎麽樣的(我家是在浙江紹興的)希望快壹點啊,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說說妳對家鄉的地形和氣候類型各是怎麽樣的(我家是在浙江紹興的)希望快壹點啊,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氣候:

該市處於中、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豐富,濕潤溫和。“三大盆地”氣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氣候資源豐富,但洪澇、幹旱和低溫冷害等常有出現。

該市常年平均氣溫16.5℃,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10.1℃,≥10℃的活動積溫在5200℃以上,80%保證率為4800℃以上,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現在4月上旬中期。

初霜壹般出現在11月中旬後期,終霜壹般出現在3月下旬前期,無霜期年平均為238天。

常年降水量平均為1438.9 mm,且分布不均,降水年變化呈雙峰型且年際變化較大,即3-6月和9月為兩個多雨季,7-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為兩個少雨季,最多年降水與最少年相差達895.2 mm;年降水日數平均為156.2天。

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895.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2.5%

地形:

紹興地處杭州灣南,會稽山北麓,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16′55〃~120°46′39〃,東西寬46.6公裏,南北長68.5公裏,周邊長356*****公裏,總面積149*****平方公裏。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會稽山脈尾閭分成二支,成西南—東北方向伸入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壹片崎嶇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積757*****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50.76%。區內群山連綿,山勢險要,山體擡升強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壹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駱家尖747米,延伸到蕭甬鐵路南側約5~10公裏地帶,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與無數沖積扇和中北部沖積平原相連,坡度以15°~25°和大於25°為主。地貌類型復雜,還可分成丘間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類,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蘭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壇、平水盆地。此類河谷與盆地面積較小,山壟較狹,水流湍急,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沖積明顯。與水網平原交界處均有大片坡地、階地,尤以漓渚、蘭亭、南池、坡塘、九裏、上蔣壹帶面積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農耕。新石器時代已有頻繁農墾活動,現大部辟為茶、桑、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和旱糧地,在紹興農業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38.33%。除零星火成巖殘丘外,皆為沖積、淤積、海積而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殘丘高度壹般亦不超過200米。中部,河流縱橫,湖泊星散,農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鄉澤國”之稱。靠近古海溏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較少,水面狹窄,為向濱海灘塗過渡地帶。歷史上稱山會平原,原為壹片淺海沼澤,潮汐出沒。全球性冰後期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處。

公元前21世紀左右開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結束,海岸線輪廓已與近代相似。因泥沙來源豐富,溺谷淤淺不暢,淺海逐漸墊高而變成鹹潮出沒之沮洳沼澤,《管子·水地》稱“越之水重濁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後,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北移,開始墾殖鹹潮所不及之山麓沖積扇和平原中壹些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從而形成中部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把都城從會稽山南部遷到沼澤平原,經過與近世圍墾灘塗相似之圍堤、築塘、拒鹹、蓄淡,造就會稽山北麓沖積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漢時代,北人南遷,湖沼地加快開發。至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以下開辟良田9000頃。海塘建設和河湖網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陰與蕭山50裏界塘築成;開元十年(72*****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會海塘。後經大歷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東起上虞,西至山陰,全長百余裏之防海塘,山會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橋、江、墅、葑、塘、瀆、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計226個,占34%,展現水鄉特定景觀。

東北部濱海平原區淤漲型灘塗,地勢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裏,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受錢塘江和曹娥江湧潮頂托,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漲。明永樂至萬歷(1403~1620)間,錢塘江主槽北移,山會兩縣海塗外漲,已有人自發墾殖,種植棉、瓜、豆和水稻。清鹹豐年間(1851~186*****度成為三江口西部乾、坤兩號沙地,面積超過4萬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向杭州灣伸展20多裏,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股槽遊移,灘塗大片坍方,至建國前夕,喪失殆盡。1969年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人工圍塗造地,至1991年,圍塗10次,獲土地66.3平方公裏(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壹期圍塗獲土地8.7平方公裏,未計入內),才有濱海平原,並奠定境內自南而北山脈—平原—海岸梯階式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