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中,基本都是跟隨著大眾步伐,有著非常厲害的從眾心理。為什麽會有這麽強的從眾心理?或許有壹個很大的因素是:每個人心理都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麽別人都有,而我沒有?”別人有男(女)朋友,怎麽我就沒有,別人結婚買房,我怎麽就還沒有對象還沒房,於是乎,我們就照著別人的模式開啟自己的生活。
從眾心理其實是壹種偷懶思維,因為大家都這樣,總不會錯,反而是如果妳不這樣做,與社會格格不入,反倒被別人質疑。這種行為或許也是最近傳播學看到的概念諾依曼的“沈默的螺旋”理論的最好詮釋。
從眾心理或者過來人經驗總是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思維觀。其實,說白了,從眾心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妳自己沒有堅定的思想,如果妳堅定壹輩子就是租房的,那就不必在意別人都在買房;如果妳堅定上學不是為了應付中高考,那就不必焦慮孩子的分數排名,只要培養孩子的讀書學習能力甚至是美學藝術修養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所以,每個人壹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認清什麽是最重要的,學習、戀愛、工作、交友、賺錢……只有認清自己,有自己的目標才不會被別人左右,才不會盲目跟隨大眾路線。身邊有個很灑脫的父親,對孩子就是壹種放養型的教育模式,從不報興趣班補習班,不苛求孩子成績分數,帶孩子走遍全國,提前歷練適應社會的能力,妳覺得將來他的就業競爭力壹定會比名校出來的人弱嗎?其實未必吧,或許他們這樣的人,反而更有競爭力,甚至更容易自己創業。妳覺得讓孩子削尖了腦袋考名校,最後的目的是什麽,不就是適應社會增強他的就業競爭力嗎?有人從小就在培養這種能力了。
避免從眾心理,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對自己清晰的認識,從而堅定的按自己的思路走自己的路,但這條路說說容易,卻是在太難了,畢竟人就是社會性動物,妳根本沒法脫離周圍人對妳的影響和指點。但在有限的條件下,在基本追尋大眾的模式下,盡可能多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生活,到底什麽才是最重要的,或者最終的目標是什麽,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待壹件事,相信,還是在壹定程度上能避免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