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至今深愛著喬丹,那個引領我進入NBA世界的籃球之神;
因為現在的湖人已經八連敗,曾經驕傲的王子苦陷泥潭不能自拔;
因為菲爾·傑克遜可能要重新入主湖人,風度翩翩將再現球場;
更因為自己很久沒有看英語了,今天就給自己壹個接觸英語的理由吧!
今天,把三角進攻的部分進攻方式翻譯出來,本人水平有限,只是希望能想那篇普林斯頓壹樣為喜愛籃球的朋友帶來壹些看球時的快樂與玩球時的啟發。
在1962年出版的《The Best of Basketball From Scholastic Coach》(《學院派籃球的精華》——筆者譯)中有壹章是前任堪薩斯州教練Tex Winter寫的“The Triangular Sideline Series(邊線三角進攻系列)”。是的,這個Winter就是菲爾·傑克遜九次王朝的進攻戰術締造者——“老溫特”,而那壹章的核心就是三角進攻。
實際上,三角進攻的創始人是溫特大學時的教練——Sam Barry,是他將三角進攻最初的理念教給了堪薩斯州立大學的隊員們。伴隨著三角進攻得初露鋒芒,當時溫特所在的球隊曾經八次打入NCAA八強賽。
三角進攻是由壹側的組成壹個三角的三名隊員和另壹側的“兩人遊戲”所組成的。它不像那些固定的套路,在進攻中充滿著自由的移動。根據不同的防守,三角進攻會有各種各樣的應對方式,按照老溫特的話就是“read and react(解讀並反應)”。
不過三角進攻又不是完全的自由進攻,它是壹個要求精密間距和站位的結構體系。每壹個運動員都必須了解球場上的每個位置。而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了解三角進攻所有的戰術變化的。
壹、建立三角:
三角進攻由壹個1-2-2站位開始,其中每個隊員的間距為15英尺(約4.5米)。這個距離可以拉空對方的防守,而且防止包夾的出現,同時有利於簡潔的傳球從而減少被對方搶斷的危險。
這裏有很多種組成進攻三角的方式
既可以由控球後衛(1)將球傳給小前鋒(3),然後從裏側切入到底角
也可以由控球後衛(1)將球傳給小前鋒(3),然後從外側切入到底角
三角進攻同樣允許後衛占據低位。那樣又有幾種不同的方式組成進攻三角。例如:控球後衛將球傳給小前鋒,然後中鋒(5)拉出到底角,讓攻擊後衛移動到低位。
還有壹種選擇可以通過運球獲得進攻三角,就像下圖控球後衛運球到小前鋒的位置,而小前鋒移動到底角,這樣他們就和中鋒組成了壹個進攻三角
二、運轉三角進攻:
壹旦進攻三角得以建立(我們以控球後衛切入到底角為例),那麽壹條由球(小前鋒)、進攻軸心(中鋒)和籃筐組成的“戰線”就形成了。這樣就使防守中鋒的對方隊員,必須待在籃筐與中鋒之間。只要那條“戰線”存在他就無法離開。
壹旦這種局面形成,人們就可以看到壹條清晰的將球傳入內線低位的通道就此打開,小前鋒可以輕松的將球傳入內線或者說“餵”給中鋒。
請看下面的兩副戰術圖。中鋒的防守者為了防止球進入內線或者傳給中鋒,他就必須站在中鋒得同側或者實行繞前。如果他繞前,那他就丟掉了他在籃筐和中鋒之間的位置,是中鋒獲得了通過高調球。
或者同側的快速傳球直接面對籃框的機會
如果我們想要展示三角進攻中進攻發起的傳球和選擇的重要性,估計我們將會在戰術板上演練壹整天。與其他壹些進攻戰術相比,三角進攻擁有數不清的將球傳入“三角點(進攻軸心)”的方法。所以,要想防守或者破壞三角進攻將是非常困難的。
恰當的位置間距使低位拿球的機會大增,並且創造出壹對壹的機會。同樣,三角進攻中的任何壹個球員都可以幫助隊友得到空位出手的機會。
下面是低位接球後的其他進攻選擇:
1、低位擋拆:
當小前鋒將球傳給內線,就去為控球後衛作掩護,讓他獲得直接接中鋒回傳的機會。
2、移動掩護:
小前鋒將球傳入內線後,就移動到另壹側為大前鋒(4)作掩護讓他有機會擺脫防守隊員。而這時控球後衛則可以尋找底線突破的後門。
3、球傳到底角:
這種選擇從小前鋒將球傳到底角的控球後衛開始,球傳出之後小前鋒利用中鋒的掩護切入,如果有機會控球後衛就可以從後面將球傳入。
如果小前鋒沒能甩開防守,那麽控球後衛就可以利用中鋒的掩護直接運球上籃。
三、在三角進攻中弱側也有大量的進攻機會。
1、高調後門:
如果中鋒沒有接球的機會,大前鋒就可以快速向有球壹側移動,如果對方防守隊員為防止接球移動到球與大前鋒之間,那麽大前鋒就可以通過變向,轉而向籃下移動,然後接高調球上籃得分。
2、夾角位置:
另壹種進攻選擇是將球回傳給攻擊後衛,然後將球傳到夾角位置也就是弱側的肘部(罰球弧與罰球線的結合部)。這種戰術可以有兩種選擇:壹種是攻擊後衛利用大前鋒的掩護切入;另壹種是控球後衛利用中鋒和小前鋒的雙人掩護移動到夾角位置,然後接攻擊後衛的傳球,獲得空位出手。
3、掩護突破:
這就是攻擊後衛依靠大前鋒的掩護運球切入籃下
4、攻擊後衛的後門:
當攻擊後衛接球路線被阻斷,大前鋒迅速移動去接小前鋒的傳球,另壹邊攻擊後衛就可以得到直接上籃的“後門”機會,當然大前鋒的傳球質量非常重要。
<img src=/ncb/2003/0128/1499926.html)
部分文字圖片轉載自/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6&ID=275516
關於三角進攻
湖人隊的三角戰術(triangle offense)、國王隊的普林斯頓進攻(princeton offense)都是由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衍生而來,這是眾所周知的。
而,三角戰術於Phil Jackson在1995所出版的「公牛王朝」書籍裏界定的原則為:
壹、持球員必需要切入、傳球、投籃等三種威脅來突破防守。
二、攻勢必需涵蓋整個半場。
三、進攻要有空間(space)原則。
四、攻勢應確定球員與球是同壹目標(尋求空檔或攻籃)邁進。
五、每次投籃,其它球員應有進攻籃板、預防快攻的妥善布陣。
六、每次傳導球的準備攻擊,都會制造防守方無法兼顧的空檔。
七、攻勢應針對球員特性來設計。
為此,妳看到國王隊和湖人隊的進攻有何不同?國王隊的Vlade Divac持球進攻或Chris Webber持球和,湖人隊的Karl Malone或O'neal持球進攻幾乎壹樣對不?
除此之外,妳有沒有發現,湖人隊的三角戰術,自從Karl Malone加入以後,經常以 Malone為支點(或說頂點),偶爾才是讓Bryant或O'neal來執行這頂點的戰術,為什麽?是不是因為Malone身材夠高、又能傳球、又有中距離?
擋切戰術好嗎?看球員絕大部分都在做空手跑動、做空手和空手掩護,進而制造空檔;可也是,球員是否體力要更充沛,否則像國王隊這樣,體力不足情況,跑動(motion)慢了、空檔出不來、投籃命中率低了,這就難以贏球,因此,擋切戰術真的較好嗎?未必對不?何況三角戰術若是該出手者卻手風不順,這戰術也是沒有效用的!因此,那種戰術比較好?沒定論對不?只有球員執行徹底與否之差別而已對不?
以個人了解的湖人三角戰術是以,某球員(a)在低位(low post)或腰位(middle post)、高位(high post)任壹點做為頂點持球,然後在有球邊(ball-side)的45度(b)與底線各布置壹位球員(c)而成三角形;此時45度球員(b)做空手走位,有機會接球攻擊,沒機會則在罰球線高位和另壹球員(d)做空手與空手掩護(screen),此也會制造出空檔。
再者,由於上述走位,會把防守者引導離開有球邊,如此凈空後,這有球邊就容易產生單打空間;其次,底線球員(c)也可以再壹次利用空手走位,和三角的頂點球員(a)組合進攻;再不成,底線球員若接球,也可以進壹步和頂點球員(a)做內外組合(in-side out & out-side in)的小組進攻。
當上述都不能成功的時候,很快將球傳導到另壹側(原來弱邊),做切傳投籃、做掩護走位(pick & roll)、做單打而結束;所以,基本上,三角進攻的頂點要會傳球、要能單打(看Shaquille O'neal和Karl Malone是不是很恰到好處?),然後有壹點壹定要有外線,這在公牛隊最明顯,再者,最後弱邊接球者壹定要擁有強大的單打能力等等。
從這裏妳可以發現,Kobe Bryant擔任那個弱邊的單打者是不是也很恰如其分?而,外線不大零光、經常需要持球、運球才能攻擊的Gary Payton又顯得和三角戰術格格不入?三角戰術威力大嗎?不盡然,這要看球員能力、當天狀況、球員是否願意走位配合等等對不?
妳再看相關解釋;美國大學名教練Bob Knight對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解釋是,不對球員或球預先設計規劃,只利用球員間不斷傳球、移位切入、掩護(screen)再切出或切入,而制造出空擋的進攻戰法,稱之擋切戰術。
另外在Motion Offense這個網站裏,對擋切戰術的解釋是,運用球員移位、設下掩護、合理的空間距離,利用傳球和切入的靈活進攻稱之;該文特別強調是,擋切戰術不是在移位進攻時運用設定進攻(set play),而只是球員移位在壹個基本原則(basic set of rules)內的戰術。
裏頭敘述這是考慮到更偉大、靈活運用的進攻,且通常會有效的破解任何壹種防守,不管是否盯人、區域或故意的犯規(junk)防守皆然;也由於球員能自由移位,走向球場沒人地帶,所以,當球隊壹旦熟悉基本概念,壹些特別樣式或任壹進攻方式,都可以讓教練設計在隊伍的進攻裏,以增進團隊進攻能力,也就是,擋切戰術可執行在任何方式。
從以上擋切戰術於原意了解後清楚看見,三角戰術衍生於擋切的精神;所以,三角戰術的理論,並不是掩護走位(pick & roll,壹生妳稱之為擋拆)而已,空間原則、單打能力、傳球觀念與技巧、空手走位能力、空手和空手掩護後走位能力與觀念等等,才是三角的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