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有壹句話說:“躁人之辭多。”我們觀察壹下,壹個人若是滔滔不絕總講個沒完,這通常是心浮氣躁之人。
另外,中國古人說“話多傷氣”,這是長期經驗積累後得出的總結。中國人特別講究養生之道。道家說人的身體有“精氣神”三種要素。養生之道中很重要的壹條,就是要講求收斂,收斂自己的精氣神,保持心平氣和。這樣在生理方面就不會傷氣,所以話不要說多。
《易經》又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往往話少。
壹般人說話,無非是要表達自己的心情,或是講人講事。但凡是言語牽扯到人事,就關系到人的利害與事情的成敗。所以不要隨意開口,說話之前要先想壹想,話說出口究竟是利人還是害人。有修養的人腦子壹思考就知道了。修養不夠的人如果壹時不註意,說話沖口而出,很可能就無意中傷害了別人。當然這裏的“言”,不僅僅是說話,也包括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雖然是無意之中損害了人家的名譽、權利,讓人受到了損失,但自身往往也是要承擔責任和後果的。
如果說話很小心就有福了。福怎麽來呢?比如說看到別人有憂慮就去開導壹下;看別人有所憂懼,就寬慰壹下;看到別人受到委屈誹謗,就說句公道話仗義執言,替人解圍。這就是所說的“口德”。言語用得好,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替自己造福積德,得到人心。言語用的不好,不僅會傷害別人還會妨害自己。
我們要明白“口為禍福之門”的道理,這樣就會慎言慎行,言語上才不會有過多的缺失。在《易經》中也特別講“括囊”。什麽叫括囊呢?“囊”就是布袋。把布袋的口用繩子紮起來,以此代表人的口,提醒人們不能亂講話。話不能亂說,言多必失。
《論語·子張》篇也有相關的記載。子貢說:“君子壹言以為知,壹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君子的壹句話說出來,說得好人家覺得有智慧。壹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會認為他沒有智慧。所以言語是十分重要的。
慎言的範圍很廣泛,還包括哪些呢?比如說不粗魯罵人,不挑剔抱怨、指責批評、怨天尤人、搬弄是非等等。若是每壹天都在挑剔、指責、批評、憤怒地說話,不僅會傷害別人,最受傷害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慎言,不僅僅是為別人負責,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