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故事: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出動146個師的兵力向蘇聯發起了猛攻,其中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被視為核心進攻目標。
其中主攻基輔方向的德軍,被編制為“南方集團軍群”,兵力約為39個師,德國沙場老將龍德施泰特元帥坐鎮指揮。基輔是今烏克蘭的首都,當時整個蘇聯的第3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倉。
1941年7月10日,面對龍德施泰特所部對烏克蘭地區,進行全面進攻。蘇聯這邊任命謝苗·布瓊尼為總指揮,並拿出了總兵力約在1,500,000的西南方面軍及南方面軍歸他指揮禦敵。
而在德國殺入烏克蘭的前期,蘇聯這邊想到被動防禦是下下策,於是組織了數次突擊,希望以“攻”代“守”。然而遺憾的是,蘇聯這邊雖然有足夠多的兵力、坦克。但是由於沒有完成坦克作戰思維的訓練,大多數士兵依舊把坦克當作移動炮塔使用。
如此壹來坦克在絕大多數蘇聯士兵的手中失去了本身該有的特色,面對德國人的進攻沒有表現出應該有“英姿”。
蘇聯西方方面軍副司令員博爾金,親自率領蘇聯第6機械化軍、第11機械化軍反擊德國第9集團軍下屬的壹個步兵師,結果被對方利用地形和反坦克炮的出手,打的落花流水。
蘇聯基爾波諾斯上將率領的4個機械化軍,在布羅迪向德國發動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反沖鋒,結果因為缺少大量無線電,坦克和坦克之間難以溝通,打不出好的配合。結果被德國人分割包圍,最後落了壹個慘敗。
當布瓊尼接手烏克蘭防務之時,德國軍團已經逼近了基輔,在基輔南邊的烏曼壹代集結。為了能夠守住烏曼,布瓊尼在7月16日與烏曼打了壹場防禦戰。
但遺憾的是布瓊尼這場“烏曼”之戰慘敗了,根據德國這邊的數據,截止8月7日戰役宣告結束,俘虜了10.3萬蘇軍,並得到了戰利品坦克317輛及火炮858門。
德國人經此壹役徹底打開了通往基輔的大門,而蘇聯這邊則在作戰中失去機械化部隊主力,布瓊尼手中剩下的兵,只能以血肉之軀抗擊德國人。
面對這種劣勢,放棄基輔保住有生兵力,對於蘇聯來說是壹個上優選擇。二戰名將朱可夫,曾於烏曼戰役初期的7月11日前後就提出,戰略放棄基輔,但是尷尬的是被最高領袖斯大林給拒絕了。
且就算是在基輔快陷入重圍之後的9月11日,斯大林依舊拒絕了布瓊尼撤退的建議,甚至憤怒的撤換了布瓊尼的職位。
至於為什麽斯大林要這麽堅定的守住基輔,可能是認為這個點最重要,爭取以美國為對象的輿論支持,7月28日,斯大林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哈裏霍普金斯。
在會面之中為了得到美國的物資需求,蘇聯急需向美國保證蘇聯人有足夠的能力抵禦侵略者。假如美國人剛走,基輔這個第3大城市就丟,在美國評估援助風險之時,這個數值肯定會急速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