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蠣煎,就是把剛從海蠣殼裏挖出來極為新鮮的海蠣,加上少許雞蛋、澱粉、蒜葉,急火在鍋中煎成壹張厚約半公分的園餅,香噴噴地端上桌來,外面煎成金黃色,裏面卻還是鮮嫩無比,吃起來頗似法式大菜裏的生蠔。海蠣煎以泉州的為最。現在福建沿海都能吃到,但終歸沒有泉州的正宗。
肉棕的制法不詳,獨特之處是棕葉裏除了包著糯米外,還有鹵制好的瘦肉,蒸熟後還得用煙熏壹段時間。這種做法傳到臺灣,已成了臺灣的名小吃。其實臺灣話就是閩南話,臺灣的風俗除開少數民族如高山族外,大多源自閩南。
線面則是福建沿海都有的壹種面食,細如紡線,長可至數米,福州人又謂之“壽面”,老人做壽,壹般人過生日、做月子都必得煮上壹碗線面。閩南的面線糊則以海鮮佐之,煮成糊狀,鮮美無比。福建古時壹直被視為蠻夷之地,其實不然,幾次金兵南下,中原南遷之族頗眾,帶來了中原的面食和文化。至今閩南語中,仍保留不少古漢語,例如,“鍋”在閩南語中稱為“鼎”,這是各地方言中所鮮見的。
牛肉羹以泉州石獅的為最。選上好的牛腿肉,除去肌腱,剁成茸狀,加少許澱粉,食時用手捋成不規則的短條狀,入滾水中氽熟,成棗紅色,放進盛著高湯的碗中,雜以切得細細的姜絲,調入陳醋,香氣撲鼻,令人胃口大開。我在石獅的幾個朋友,常托人捎牛肉羹來,但總沒那種味道。前不久我抽空去了壹趟,頭天晚上被灌得爛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獨自壹人四處轉悠,終於在壹條小巷口找到壹家專營牛肉羹的小攤,年輕的老板在爐子忙活著,漂亮的老板娘靜靜地切著細細的姜絲,我這邊廂已是滿嘴生津。待吃完壹碗,早已神清氣爽。本著我奉行多年的“美食不過”的原則,見好就收,留等下次再來。
晶瑩刎透,壹如琥珀,裏面還能看見壹段壹段的海參般的海蚯蚓,形如小飛碟,就是有名的土筍凍了。有“沒吃土筍凍,就不算到過廈門”壹說。這種小吃我吃過多次,始終沒弄明白是怎麽做的。不過土筍凍滑爽細嫩,口感極佳,清熱退火,卻是有口皆碑的。
各地的小吃,濃縮了當地的文化,透著壹方風俗人情的底蘊,飄香著那山那水的鄉情。壹位老者從臺灣歸來,謝絕親友們的盛宴,獨自壹人找到小巷口的小吃店,捧著壹碗線面糊,淚流滿臉。這種濃濃的情結,誰又能拆解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