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車禍、病逝、失溫,短短幾天,幾十條鮮活的生命因意外逝去。
對此,有憤恨、有惋惜、有質疑、有思念…
天災人禍,生老病死。這些嚴肅的話題,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但是在中國,我們忌諱死亡,對於死亡的討論總是隱形的。我們不談論親人的死亡,也不談論自己的。無論是文化上還是制度上,死亡都成了壹個“不吉利”的話題。
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死亡是黑色的,是痛苦的,是失去,是悲, 也是禁忌。
“死亡”在成年人間都成為 “禁忌”壹般的存在,更何況是孩子的“死亡教育”。
過度美化,模糊概念。 這是很多父母對孩子解釋“死亡”的通病。
但這是不對的,死亡意識欠缺並沒有讓孩子遠離死亡,反而有可能將孩子推向死亡。
輕視死亡,就是輕視生命的源頭
“媽媽,他怎麽了?”
——“他只是睡著了。”
“我怎麽好久沒有看到他了,他去哪裏了?”
——“他出遠門了,去了壹個很美好地方。”
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博士David Fassler說過, 事實上,諸如“Ta 睡著了”,“我們永遠失去了Ta”這樣的說法會讓學齡前的孩子感到困惑,甚至不敢晚上壹個人睡覺(怕自己也壹覺不醒)。
我們總認為,孩子太小,不應該接受太過“晦氣”的事情。又或是覺得“死亡”太遠,小孩子還不必了解。
但是, 死亡從來都不是晦氣,死亡離我們也並不遙遠 。
輕視自己的生命
曾經有個13歲的女孩,因為跟父親爭吵喝下小半瓶農藥。
據調查顯示,讓小孩子有輕生念頭的理由大多是,被沒收手機、不讓賴床、小學考試失利等等生活瑣碎之事。
會出現這種現象,除卻心理因素,家長在孩子面前對死亡的過度美化也是主要原因之壹。
輕視他人的生命
由於父母時常有意無意的模糊“死亡”的概念,讓孩子對生命自然也就沒了概念。
如今,青少年犯罪的概率逐年上漲,傷人甚至是殺人在孩子眼中不過小事。
最終讓孩子在 社會 ,甚至是法律的懲治中才能意識到生命的可貴,相信是很多家長都不願見到的。
對“死亡”避而不談,不是對孩子的保護
1
聊家人,讓孩子理解“生死 ”
引導孩子認識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現象,可從***同分享家族故事起頭。
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時,找出泛黃的照片翻閱,跟孩子說說已逝的家人。跟孩子壹起回憶他們的過往,也不要掩飾他們逝去的事實。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知道,親人逝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即使不能再相見,我們也要開心的生活下去。
2
養寵物,讓孩子經歷“生死”
很多寶寶喜歡養寵物,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為小孩接觸死亡的第壹次經歷,父母不妨善用機會進行生命教育。
寵物死去經常激起孩子對死亡的疑問,狗狗去了哪裏?天堂是什麽?我可不可以壹起去?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勵發問與死亡有關的問題,並容許表達情緒,且經常被關愛,那麽在遭遇親人過世時,孩子較能從容面對。
當孩子再向妳問起“死亡”的問題,希望妳可以坦然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並且告訴孩子:
人逝去後,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與他相見,但,我們對他的愛將會永存。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眼下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分分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