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小學數學《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小學數學《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小學數學《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壹、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義務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壹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學生今後進壹步學習長度單位間的化聚和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先通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引入新的長度單位,接著用認壹認,量壹量,看壹看,想壹想等方法,讓學生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理解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練習的安排是這樣的:T1、2、3、6是實際操作題,使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T4是填計量單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間的換算,以鞏固單位間的進率。

 2、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及情感態度幾方面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確表象。

 (2)、讓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壹些基本策略。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與合作意識。

 3、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使學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4、教學關鍵: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認壹認、量壹量、看壹看、想壹想、找壹找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5、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在教具上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學具需要準備大量的實物,如:圖釘、鉛筆、樹葉、繩子、紙條、硬幣等。

 二、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壹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努力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始終,運用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中,我準確把握知識的層次與深度,並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索,通過認壹認,量壹量,看壹看,想壹想等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認識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著“以發展為主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源”的素質教育課堂觀,我特地設計了實踐操作、以舊引新;自主探索,學習新知;總結全課,回顧整理;綜合運用,深化鞏固;”四個層次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壹新課程的理念。

 先說第壹層次,實踐操作,以舊引新。

 安排兩個環節:1、復習長度單位米。同桌合作剪壹條1米長的繩子。

 2、請學生用這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覺得怎樣?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

 (因為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與發展。這樣設計,舊知為新知的學習創造了條件,壹方面通過剪1米長的繩子,復習了米,另壹方面為下面建立四個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提供了直觀材料,並且安排用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激起了學生對探索新知的強烈渴求,使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說第二層次,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先安排讓學生簡單的認識壹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為接下來學習厘米等單位做好準備。然後就是厘米的認識。我打算先讓學生著重建立1厘米的具體觀念,再認識幾厘米,在認識厘米的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測量。具體我是這樣做的:

 1、認識厘米。先讓學生知道0-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再找壹找直尺上還有哪裏是1厘米?讓學生嘗試著歸納直尺上怎樣的長度是1厘米,接著通過閉眼想,動手剪1厘米的繩子,與圖釘比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並強化1厘米的具體觀念。我想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例子,壹定會讓學生印象深刻。

 2、認識幾厘米。充分發揮學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讓學生數0---5、4—7各是幾厘米,從哪裏到哪裏是2厘米、4厘米,數數尺上***有幾厘米。著重認識幾厘米,可以為下面學習分米打下基礎。

 (從認識1厘米,到認識幾厘米,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習用厘米測量。這壹環節的設計,我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先讓學生量紙條的長度,然後交流,說說到底是怎樣進行操作的,讓學生各抒己見後再歸納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許會出現不是從0刻度開始,或者尺子沒有0刻度的情況,這裏進壹步讓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測量方法。最後再讓學生在學具或身體上尋找物體進行的練習。

 (對於用直尺測量的方法,在傳統教學上,是壹定要讓學生測量物體對準0刻度後進行操作,而現實會出現另外壹種情況,因此,對從任意刻度開始的測量方法絕對不能加以否定。測量是學生第壹次接觸,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樣量,而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學生間的不同差異,先讓學生嘗試,再反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來掌握測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將壹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學生學會量之後再去測量,往往興趣很高,但在量的過程中發現所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難以準確表達,出現了新的認知沖突,以此為突破口激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的興趣。

 先數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後問周圍有哪些事物的長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幣比劃壹下1毫米,說說量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等等。

 (這裏我將課前準備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因為“毫米”這個概念對於低段學生來說比“厘米”更難以建立,教學中通過比劃、找實物和觀察老師提供的1分硬幣的厚度來突破這壹教學難點。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壹定會學得很愉快。)

 接下去請學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繩子去測量壹下課桌邊的長度,試壹試有沒有困難,引出分米的教學。教學時直接讓學生能夠剪出10厘米長的繩子,直觀的感受1分米的具體觀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用手比劃1分米的實際長度,找1分米的實物。雖然在整節課中這是壹個弱化的環節,但因為學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學習方法,分米的教學會來得輕松些。

 最後,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繩子去比壹比、量壹量,也可以同桌討論,計算,從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比空洞的說教與死記硬背更好。

 (整個探索新知的過程,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學生發現問題的源泉,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有個“再發現”。)

 說說第三層次,總結全課,回顧整理。問問學生有什麽收獲?簡簡單單的壹個問題,能對全課的知識進行壹次梳理。

 最後說說第四層次,綜合運用,深化鞏固。這裏安排了三個綜合練習。1、手指遊戲:老師說長度,學生用手來比劃。2、幫小紅填上合適的單位。3、小明的日記。(改錯題)特別是後兩個練習,我壹改以往枯燥的樣式,把填單位和改錯題放到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將所獲得的知識馬上進行檢驗並用於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為根本的用意,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最後安排了壹個課外練習,和爸爸媽媽合作,制作壹份調查表,身邊的常識量壹量我知道。將課內的知識進行了延伸與應用,又增進了與爸爸媽媽的感情。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我關註學生如何掌握和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愛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關註學生的道德生活。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