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推進“壹帶壹路”建設,與沿線各國***建“壹帶壹路”,促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民心相通、文化認同、情感與精神溝通***鳴的重要紐帶。開放包容、平等對話、互鑒***生、互利***贏是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發展模式的合作交流之道。
中華文明中不乏和諧***生、兼容並蓄、求同存異的基因。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萬事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通過適當調節,可以達到平衡和諧,並使事物發展變化。
中華民族自古就以開放的胸襟接受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理念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差異。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抱持交流合作的真誠意願,積極開展各種文明間的溝通對話,找準各方的***鳴點,互利互鑒,***榮***生。
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絲綢之路上的珍貴遺存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和交流的悠久歷史,真實記載了沿線各民族的緊密聯系和文化融合。古代中國的養蠶法、冶鐵技術、鑿井技術、造紙技術等生產與科學技術,是從絲路走向中亞和歐洲的。
這些當時的先進技術,對於沿線生產力的促進和提高,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壹些中原沒有的物種,其中以葡萄、苜蓿最為知名。隨後壹些帶“胡”字或不帶“胡”字的農作物,陸續從絲路運到中國。
這些物種經過千百年的種植、選育,成為中國農業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宗教、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百戲雜技等中西文化西去東漸,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