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錯把“想法”當成“事實”,妳需要換壹副眼鏡看清這個世界

錯把“想法”當成“事實”,妳需要換壹副眼鏡看清這個世界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說要尊重事實,判案要以事實為根據,事實勝於雄辯等等,這些話都沒錯。實際情況是很多人錯把自己的想法當成了事實,所以迷茫了!因為“迷”?所以“芒”,迷霧重重、看不清事實真相,所以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麽辦。

什麽是事實?不以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叫事實(真相),簡單說就是事情的實際情況,包括事物、事件、事態,即客觀存在的壹切物體與現象、社會上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勢及情況的變異態勢。

昨晚微課中的那位媽媽很多次的告訴女兒壹個事實:爸爸拋棄了妳。那麽“爸爸拋棄了妳”究竟是不是事實呢?我看未必是事實(不壹定)。

曾經有個階段我經常被別人請去調節各種矛盾,譬如說夫妻吵架了、情侶矛盾了、同事間鬧別扭了、合夥人意見分歧了...我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雙方對於同壹個事情的“事實描述”截然相反,然後都說要尊重事實,要以事實為依據,在那裏爭論對錯。看到我來了就更起勁了,拼命講拼命講,擺事實講道理,最後都是為了證明他是對的。其實在那種場景下我根本就不想當法官(誰對誰錯),我就是來聽聽妳怎麽說,聽聽他怎麽說,然後我的責任就是讓大家看到事實的真相,然後化解矛盾讓彼此的距離拉近。所以我就要很耐心聽,不斷的問,不斷的問,問到最後基本上只有壹個真相:我很生氣,因為妳的心裏沒有我(跟事件完全沒有關系)。兩個人為什麽會吵架?吵架拋開所有的內容,只有壹個框架結構:我是對的,妳是錯的。兩個人都是這麽想的而且非得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所以就吵起來了。吵架跟事實完全沒有關系,跟雙方各自的觀念、不同的價值觀有關系。

我們再來說說昨晚微課中提到的對“拋棄”的理解。東西方文化是有差異的,西方人的思維更側重物理距離,他們認為不在壹起生活的事實就算是拋棄,我們東方人更在乎“心裏面有沒有妳的位置”而不太在乎物理上的距離,否則我們為什麽要祭祖呢?清明節剛剛過去,很多人回到了老家去掃墓,為什麽呢?我們東方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的祖先“祖宗妳永遠活在我們心裏”(妳在我心裏有位置)。妳看電視劇裏面經常會看到女主角悲憤交加的講壹句話:“我到今天才知道,原來妳的心裏沒有我”...

所以昨晚微課案例中媽媽告訴女兒:爸爸拋棄了妳,很可能只是媽媽的壹個想法而不是事實。就事論事的說,這個事實是:爸爸跟女兒沒有生活在壹起(物理距離上),這是壹個事實。爸爸心裏有沒有這個女兒的位置?這又是另外壹個事實。他們的父女關系真實存在也是壹個事實。基於這樣的事實得出壹個結論:爸爸拋棄妳了,爸爸不要妳了,妳沒有爸爸了,妳是個孤兒...這顯然不合適,缺乏事實依據。

(案例中“爸爸拋棄了妳”是不是壹個事實?應該由這位爸爸給出答案,在此我們不深究)

今晚我們是借由這個案例作為緣起,我們首先來區分壹下什麽是“事實”,什麽是“想法”。

今天早晨起床後我發現下雨了,“下雨”是個事實,下雨了就會減少空氣中各種塵埃的漂浮,所以“下雨真好”,“下雨真好”就是壹個想法。下雨了出行不方便,原定的周末出行計劃因為下雨了不能實現,所以“下雨真糟糕”,“下雨真糟糕”又是壹個想法。透過這個案例我們總結壹下:事實真相只有壹個(下雨了),而面對同壹個事實真相人們會得出很多的想法(下雨真好、下雨真糟糕...),我們的情緒波動、我們的感受體驗不來自於事實本身,而來自於我們面對這個事實的時候我們產生的“想法”來決定的。昨天微課中這個女兒面對“爸爸沒有跟我生活在壹起”這個事實,如果他的想法是“爸爸拋棄了我,爸爸不要我了”,那麽她就會失落、自卑...如果她的想法是“爸爸依然愛著我,爸爸是用這樣特殊的方式來鍛煉我的獨立能力,讓我變得更加堅強”,那麽她就會充滿了力量感、感恩心。

好了,當妳可以區分“事實”與“想法”之後呢,我要告訴妳這有多麽的重要,以及妳該如何做才能解除自己的情緒煩惱。我經常被問到說,“我脾氣不好,我情緒很難控制,他這個樣子我怎麽可能不生氣呢?...我該怎麽辦?”如果妳有這樣的困擾,妳壹定要仔細聽今晚的微課,找到產生情緒的源頭,這個源頭不是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件,而是妳面對這些事件時候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想法!

“想法”和“事實”經常被大家混為壹談。認為想法就是事實,於是當想法和現實沖突時,人就無法接受,很多情緒問題大多源於錯把想法當事實。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寫過壹本書叫《象與騎象人》,大象與騎在大象身上的人。他用大象來比喻人的情緒,用騎象人比喻我們的理性。大象力氣很大,如果我們想靠蠻力制服它,結果註定是失敗的。但是人的理性呢,就是騎在大象身上的人。他可以指揮大象去妳自己想去的地方,讓大象說走就走,說停就停。這是怎麽辦到的?

騎大象的人不需要靠蠻力,不需要發號施令,而是去了解大象的喜好、大象的擔憂、恐懼、飲食、作息等等。妳想控制大象,前提是妳要學會和大象相處。妳想掌控情緒,首先要學會了解情緒、接納情緒、調整情緒。

了解情緒:產生情緒的根源是想法而非事實

接納情緒:是人都會有情緒,只有死人沒有情緒

調整情緒:變換我們面對事實的想法就能調整我們的情緒

讓自己活在當下、保持覺知(知道自己起情緒了,看見引起這個情緒的想法),每時每刻都在當下。

看見花,它只是花,妳摘下來據為己有,這是妳的欲望;

看見山,它就是山,妳想攀登上去征服它,這是妳的野心;

看見水,它只是水,妳想潛進去壹探究竟,這是妳的好奇心……

保持覺知,活在當下,妳就能掌控情緒,獲得快樂。

這是今晚微課的第壹部分:

1.區分事實和想法

2.知道產生情緒的根源是想法而不是事實

3.學會通過改變想法的辦法來調節情緒

妳學會了嗎?

今晚微課的下半部分更加重要!

再次回到標題:錯把“想法”當成“事實”,妳需要“換壹副眼鏡”看清這個世界。什麽叫“換壹副眼鏡”?

大部分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壹小部分人學習是為了研究學問。我們群裏的爸爸媽媽願意學習是為了解決親子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也有壹部分人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上的成就。我壹直主張用“有效溝通”來解決生活中、工作中碰到的各種問題,特別是關系問題。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工作團隊成員關系、客戶關系等等,通過有效溝通讓這種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和諧,讓最後的結果自然呈現。

在有效溝通的領域中我們特別強調“理解對方”,或者說讓對方覺得“妳很懂他”、“妳比他自己還要懂他自己”。

當壹個人被深度理解的時候,

他就會敞開心扉願意讓妳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當壹個人被深度理解的時候,

他就會排泄掉所有的不良情緒從而重獲新生

當壹個人被深度理解的時候,

妳才有機會去引導他的思維方式、信念系統,從而讓他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要做到理解對方,我們常常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下面我重點要講講這個“換位思考”,因為很多人用錯了,所以他們解決不了問題。

所謂的換位思考有兩層意思:

換位:交換位置,假設自己處於對方的位置

思考:誰思考?

交換位置以後是“誰在思考”?這是壹個巨大的誤區!我看到很多人在“交換了位置”以後是在用“自己的腦袋”思考,這樣是不行的!這樣做不會讓對面那個人產生“妳理解我、妳懂我”的感覺,更糟糕的是可能會因為妳們意見的分歧吵起來了,這樣怎麽能解決問題呢?

正確的做法是,交換位置以後,妳還需要帶上“對方的有色眼鏡”來看待這個事情,妳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換位置+換眼鏡)去感受事件中的那個當下對方的情緒感受,去覺察那個當下對方的念頭和想法,妳就會完全100%的跟對方合二為壹(因為那個當下妳就是他),所以妳完全理解了他當初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完全合情合理(妳理解了對方),所以妳把換位思考中的感受和想法講出來,對方就會覺得“妳太理解我了!妳太懂我了”!有了這個前提,後面的事情就會比較好辦了。

再次提醒,這個過程中千萬千萬不要把妳自己的主觀臆斷(自己的有色眼鏡)帶入進去,100%完全使用對方的有色眼鏡去看待事物,妳才能得出跟對方壹個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壹旦帶入自己的主觀臆斷,妳就會偏離事件演變的真實過程,妳就沒法做到100%完全理解對方。

這裏友情提醒那些職業心理咨詢師們、接受個案咨詢的老師們、想要成為銷售精英的戰神們、居委會調解矛盾的大媽們、對妳家神獸束手無策的寶媽們...妳們要好好的理解“換位思考”的精髓,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妳們碰到的問題。

我們每壹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有色眼鏡”在看待這個世界,我們身處在同壹個世界,為什麽我們看到的景色完全不同,是因為我們各自帶的有色眼鏡不同。

所謂的“有色眼鏡”就是指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說,換位思考就是在交換位置以後妳必須用“對方的價值觀念”、“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去看待這件事情,這時候妳才能看懂事情的合理性。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個“妖”是妳覺得不正常所以它“妖”,這個“妖”來自於對方的“有色眼鏡”,當妳帶上對方的有色眼鏡的時候,這個“妖”就不再是“妖”了,事情也變得“合情合理”不再“反常”了。

群裏不少寶媽喜歡追劇,那我打個比方妳就能更加理解了。就好比壹部50集的電視連續劇,如果妳突然只看其中的第38集,妳會對於劇情很費解,對於劇中人物的某個選擇不能理解,甚至匪夷所思,原因何在?因為妳沒有看前面的37集,妳不知道前面37集發生了什麽,妳不知道這個角色之前經歷了什麽樣的劇情的演變,妳也不知道先前這些劇情演變的經歷對他造成了什麽影響,促使他形成了什麽樣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這些妳都不了解,所以妳對他在那個當下的選擇不能理解。如果妳是從第壹集開始看的,知道這壹路的演變過程,妳就能理解這個角色在那個當下的選擇完全合情合理,沒有“妖”的存在。環境決定生態,人文環境(教育、家庭關系、人際交往等)決定人的價值觀念、性格特點、脾氣秉性...

所以這裏順便提醒壹下:不要輕易去批評指責、否定別人。原因很簡單:讓妳經歷跟他壹模壹樣的生命故事,妳未必見得會做得比他好,所以我們沒有資格去說別人,做好自己才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特殊時期待在家裏減少出門就是對當下防控疫情做出最大的貢獻。

繼續往下講,我們知道了換位思考就是交換位置+交換腦袋,用對方的價值觀念、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事情。那麽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們怎麽知道對方的這幅有色眼鏡是怎麽樣的呢?也就是說,我們怎麽知道對方的價值觀念、對方的思維模式呢?

答案只有壹個字:聽

兩個字:聆聽

三個字:仔細聽

四個字:深度聆聽

聽出對方的情緒感受(事件當初的感受、此刻對方當下的感受)

聽出對方思維邏輯的模式

聽出對方的價值觀念

聽出對方的初心和願望

...

壹個人不願聆聽別人,

那是因為傲慢自大;

壹個聽不懂別人的人,

那是因為缺乏學習、水平太差。

不會聆聽就不會溝通

壹個會聆聽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溝通高手

聆聽、表達、印證...

不斷的聆聽、不斷的表達、不斷的印證...

(印證就是在過程中讓對方來確認妳所聽到的、聽懂的、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各種情緒、推演出的各種想法念頭,是否符合對方的實際情況)

最終妳會練成壹門絕世武神:少林他心通。對方起壹個念頭妳就知道了。

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有效溝通來解決。

溝通需要學習,溝通更需要訓練

反復的訓練,逐步的提升

妳溝通水平的提升取決於:

誰在教妳?誰在帶妳?

誰在訓練中幫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練水平決定選手的表現!

潘海松

2020年4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