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們就要迎來教師節。今天咱們就說說“教師”兩個字的來歷。
“教”字的甲骨文實在太形象了,我們看它以前的字形:左邊是“爻”和“子”,右邊是“攵”。“爻”其實就是算數用的小棍兒(古稱算籌),代表了古代教學的內容;“子”就是小孩兒,代表教學對象是孩子;“攵”是壹只手拿著教鞭,代表著教學方法。所以 “教”字本身就把教育的三個要素都涵蓋了。
跟“教”相對的是“學”。甲骨文的“學”由表示算籌的“公式”、擺弄算籌的雙手“公式”和表示房子的“公式”組成。這不就是學習的場景嘛!
在“學”的金文中,房子中加了壹個表示小孩的“子”,有的還多了壹個表示手拿著教鞭“攵”。學習的場景更豐富了。
如果把金文“公式”裏面的雙手和房子去掉,就成了“公式”,說明我們祖先很早就意識到“學”中有“教”,將經驗傳授給受教育者,學習才能更加高效。金文的“公式”逐漸演變成了繁體的“學”,又簡化成了現在的“學”字。
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重用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推薦了很多人才,這些人非常有才幹,很多成了名臣。有人就恭維狄仁傑說:“朝廷裏有才能的大臣都是出自您的門下,您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叫《師說》,專門講老師的。他說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就是說,老師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老師還會解決學生的困惑。在成長的路上,如果有好的老師指引,就不會走歪。這就是人們尊敬老師的原因。
我們現在依然提倡尊師重教,所以才會設立教師節。因為這時候新生剛剛入學,在新學年的開始,就應該記住老師的辛勤和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