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支源出於出朱襄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朱(今河南商丘柘城),後來成為“炎帝”。
第二支源於曹姓,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於曹姓)。
第三支源於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宋微子的後裔公子朱死後,子孫後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
4、源於姬姓,以國名為氏。
5、源於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
6、源於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
②蒙古族改朱姓;
③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④源於改姓,屬帝王賜姓為氏。
朱姓,是壹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壹帶。
朱姓圖騰是朱國的國徽,是鄒屠氏蚩尤的故地。朱是用蜘蛛作圖騰的,因為伏羲句芒曾經受到蜘蛛結網的啟發而發明了八卦和羅網。
亦有認為是以赤心木(壹種樹心為紅色的樹)為圖騰,《說文解字》中,對“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屬。”原來,“朱”字,它最原始的意義並非紅色,而是指稱壹種樹心為紅色的樹木。
朱襄氏為炎帝別號,被文獻命之為上古“古帝”、三皇之壹,為中華人文始祖之壹。
炎帝朱襄氏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他發明五弦元瑟,開禮樂文明之先河;
傳說:朱襄氏在柘城時,正值惡魔作怪,常刮大風,飛沙走石,天幹地裂,五谷不豐。
朱襄氏心急如焚,決心降伏惡魔,為民除害。他召集士達、飛龍***商降魔之策。
他們認為:惡魔乃邪惡之氣,邪必畏直。最直莫過於琴瑟之弦,於是就決定造壹把瑟來降魔。
壹日,黃沙蔽日,惡魔又來作怪。朱襄氏便攜瑟登場,迎風而鼓,瑟聲高亢激越,怪風漸息,天空彤雲密布,立時大雨如註。從此百姓過上了平安無慮的生活。
他調節陰陽,促進百物生長,是中原農業文明的開拓者。
首創六書,奠定中國文字之基石。
在中國 歷史 上,朱姓曾經建立過兩個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壹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
後梁太祖,即朱溫,出生於宋州碭山午溝裏(今安徽碭山縣),五代時期梁朝第壹位皇帝(907-912年在位)。
朱溫平黃巢,逼迫唐哀帝禪位。他即位後求賢若渴,努力提拔有才之士,壓制權豪,制定嚴厲的軍法,獎勵農耕。但他晚年荒淫,強奸兒媳,使後世惡評如潮。912年,他被親子朱友珪所弒,卒年61歲。
傳說朱溫出生的那天晚上,天顯異象,“所居廬舍之上,赤氣上騰”,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壹片紅光。鄰居都以為朱家失火了,紛紛提著水桶,端著臉盆,趕到朱家救火。誰知跑到朱家門口壹看,卻是嬰兒呱呱落地。
朱熹(尊稱:朱子),南宋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創立考亭學派、校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
朱熹自幼受教於父,聰明過人,想象力強。四歲時,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問:“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說:“附於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壹席連環巧問,問得朱松驚訝不已。
朱淑真(約1135~約1180),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壹。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誌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余篇。
朱淑真曾作壹“圈兒詞”寄夫。信上無字,盡是圈圈點點。夫不解其意,於書脊夾縫見蠅頭小楷《相思詞》,頓悟失笑:“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裏。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妳。妳心中有我,我心中有妳。月缺了會圓,月圓了會缺。整圓兒是團圓,半圈兒是別離。我密密加圈,妳須密密知我意。還有數不盡的相思情,我壹路圈兒圈到底。”夫閱信,次日壹早雇船回海寧故裏。
朱元璋,出生於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原名朱重八,明朝開國皇帝。在位期間, 社會 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相傳,朱元璋少時家貧,有壹次,他壹連三日沒討到東西,又餓又暈,在街上昏倒了,後為壹位路過的老婆婆救起帶回家,將家裏僅有的壹塊豆腐塊和壹小撮菠菜,紅根綠葉放在壹起,澆上壹碗剩米飯壹煮,給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後,精神大振,問老婆婆剛才吃的是什麽,那老婆婆苦中求樂,開玩笑說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
當上了皇帝後,嘗盡了天下美味珍饈。突然有壹天他生了病,什麽也吃不下,於是便想起了當年在家鄉乞討時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當即下令禦廚做給他吃。
那廚師無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壹起,熬成湯獻上,朱元璋嘗後,覺得根本不對味,又讓人找來壹位他家鄉的廚師去做。
這位廚師很聰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對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不感興趣,我不妨來個仿制品碰碰運氣。因此,他便以魚龍代珍珠,以紅柿子椒切條代翡(翡為紅玉),以菠菜代翠(翠為綠玉),以豆腐加餡代白玉,並澆以魚骨湯。
將此菜獻上之後,朱元璋壹吃感覺味道好極了,與當年老婆婆給他吃的壹樣,於是下令重賞那位廚師。
明朝滅亡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紛紛改回原姓,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現如今江蘇為朱姓第壹大省,大約占全國朱姓人口的15%。
好,各位看官,今天說了壹個朱,百家姓裏排十七,欲知後事如何也,明日再說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