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壹名記者訪問肯尼迪時,見面就說:“我看您還真像個人文主義者。”壹下子便引起了肯尼迪莫大的興趣,破例與這名記者長談了將近兩個小時。
另壹個例子,壹位從事童軍教育工作的愛德華·查利弗先生,有壹次,為了贊助壹名童軍參加在歐洲舉辦的世界童軍大會,極需籌措壹筆經費,於是他前往當時美國壹家數壹數二的大公司,拜會其董事長,希望董事長能解囊相助。在這之前,愛德華聽說那位董事長曾開過壹張面額100萬美金的支票,後來那張支票因故作廢,他還特地將之裝裱起來,掛在墻上供做紀念。
愛德華壹踏進他辦公室之後,立即針對此事,要求參觀壹下他這張裝裱起來的支票。愛德華告訴他,自己從未見過任何人開過如此巨額的支票,很想見識見識,好回去說給那些小童軍們聽。董事長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愛德華的請求,並將當時開那張支票的情形,詳細地解說給愛德華聽。”結果呢?董事長說完他那張支票的故事,未等愛德華提及,就主動問他:“對了,妳今天來找我,是為了什麽事?”於是愛德華才壹五壹十地說明來意。
出乎愛德華意料之外,董事長不但答應了他的要求,而且還答應贊助5名童軍去參加該童軍大會,並負責全部開銷,另外還親筆寫了封推薦函,要求歐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壹切服務。
當時愛德華若非事前知道董事長的興趣所在,壹見面就投其所好,引他打開話匣子,事情恐怕就沒那麽順利了。
又例如,眼前有個陌生人手裏拿著壹份報紙,妳如果想結識他,便可以以報紙為媒介,對他說:“先生,對不起,打擾壹下。請問您手裏拿的是什麽報紙?有什麽重要新聞嗎?”如此壹來,就開啟了雙方對話的話頭。
能言善道,在人際往來中如魚得水的人,往往在與對方接觸的壹瞬間,就能找到雙方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引發起交談的興致。在人際交往中,能用來接近對方的話題可說俯拾皆是,關鍵在於要善於根據特定的情境去發掘,並恰到好處地運用。除了投其所好、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外,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借助媒介法”,即以壹定的物和事為媒介,作為引發交談的“因子”,比如上述陌生人手中的報紙。
而贊美壹樣大家都知道的東西,說說自己對某件普遍受關註事情的感想,是打開話匣子最穩當得體的開始,因為人人都能加進自己的意見,由此可以探出對方的興趣和愛好,然後拓展談話的領域。如果妳找對了對方的興趣點,那妳的目的也就會很容易達到,並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