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壹座城,我就喜歡到這座城市的老城區轉轉,這裏有煙火氣息、鄉土溫情。無論是在南京還是在泰州,都是這樣的。先說說南京吧,南京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眾多蘊含時代印記的文化遺產,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發源地,是能夠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
? 部隊駐地在南京的翁家營,距離夫子廟老城南不遠,因此,周末外出遊覽老城南成了日常。俗話說“北京胡同,南京巷子”,從高裏崗、孝順裏、飲馬巷、殷高巷、到荷花塘、五福裏、謝公祠,壹條條巷子緊密相連,靜靜地訴說著南京老城南的千年春秋。
? 南京老城南是特別有煙火氣息的地方,老城南代表著南京的舊城往事,六朝往事、民國風情。這裏聚集著城南舊事,很多時候,周末總是會帶著孩子轉悠在開滿紫藤花的老門東,遊人無不駐足,欣喜與之合影。朋友,淩霄花下排著長隊呆呆等候梅花糕和小鄭酥燒餅的也有妳吧?老門東的街巷緊緊連著城墻,遊走穿梭在夫子廟與中華門之間,在傳統的南京城的意義上來說,這裏是南京的舊時光縮影。最近壹部電視劇《人世間》火了,城南這裏大概可以看到當年的影子,尋找文革舊時光的打卡聖地。
? 歷史的車輪碾過,南京的老城南經歷過戰火的洗禮,這裏每壹塊磚瓦或都飽經滄桑,每壹條街巷都經歷過無常和巨變。
?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 初春時節,漫步老城南,穿街走巷,不用言語就能感到撲面而來的古風古韻,都市喧囂中難得有這樣的心靈體驗,這是歷史的魅力、文化的張力,不由得妳不受打動。城南的桃葉渡傳說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有個愛妾叫“桃葉”,她往來於秦淮兩岸時,王獻之放心不下,常常都親自在渡口迎送,並為之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從此渡口名聲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稱呼為桃葉渡了。
? 像安品街、三山街、下浮橋、倉巷……這些散見於明清小說、戲曲、筆記的老城南地名不可勝數。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後半生就住在老城南,他的名著《儒林外史》提及城南街巷數十條,個個有跡可尋。劉禹錫則在其詩作中寫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說到南京老城,撇不開的就是老浦口了,這裏有浦口碼頭,輪渡橫穿長江上的浦口碼頭和中山碼頭之間,連接著民國南京浦口火車站。浦口火車站是情深深雨蒙蒙的拍攝地,朱自清父親買橘子的地方。如今周末會有很多年輕人拿著單反打卡在這裏,我也時常騎著自行車穿梭於此處。這裏有民國最大的火車站,民國別墅群。大馬路,現在看來已經是很小的壹條馬路,之所以叫做大馬路,可以想象壹下當年的寬闊與繁華吧。
? 老東門的浦口也是藏著鄉土氣息的地方,周末買菜是我常去的地方。這裏藏著壹段朱元璋建造的浦口明城墻,如今公交車經過的時候,還有壹站明城墻遺址站臺,只是僅存壹點點遺跡罷了。由於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老東門的舊房已經拆的差不多了,如今每當去南京,再走在那片殘垣斷瓦之間,不禁感慨萬千:仿佛眼前還有那壹株古老而高大,剛剛冒出芽來的香椿樹,樹上有老南京人經常品嘗的,屬於這個季節的香椿芽。福建千裏香餛飩的香味也撲鼻而來……幾只小貓,慵懶地趴在老東門人家門口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嘆息壹聲,感慨於這時光流轉給這人世間帶來的滄桑巨變。
? 走進泰州的老城是這幾年的事情,泰州從揚州分家以來我們才有機會了解到泰州這座城市,因為這之前我們幾乎沒有來過泰州。
? 升仙橋的早市上琳瑯滿目,雞鴨魚蝦,豬肉鋪子,油條煎餅豆腐幹,老泰州的煙火人間。對於老海陵人來說,窄小狹長的巷子應該是他們兒的回憶,鐫刻著歲月斑駁的流年故事。這是我開始難以理解,朋友和同事裏的“老海陵”,為什麽把房子買在城北的緣故了。因為隱藏在繁華城市的深處,那些墻體斑駁脫落的老街巷,壹直是壹種割舍不斷的感情。
? 時光流轉,漫步在這些老巷子,去尋找屬於這裏的記憶,是我捕捉人世間快樂的事情。
? 鐘樓巷在泰州城中,西起海陵北路,穿越關帝廟巷,東至府南街。因巷內有壹座古鐘樓而得名。鐘樓巷鐘樓上的古銅鐘受到戰火重傷,其中提梁上壹只龍的鼻子和嘴唇被炸飛,鐘身上也留下了多處機槍的彈痕。泰州古銅鐘以體量大、造型古與丹陽唐中和鐘、淮安金代鐘、南京鼓樓明洪武鐘壹起,被列為江蘇四大銅鐘。
? 涵東和涵西兩條街位於泰州市城北,是泰州保留比較好的壹個老街區。早在西漢年間,這裏便是泰州當地的以鹽業為主的商業中心。到了民國時期,這裏逐漸演變為南北物流交易的集散地,有很多大戶人家。這片街區內集明、清、民國建築為壹體,有著傳統的兩街夾壹河的水鄉格局。壹座座傳統的深宅大院古樸、壯實、素雅、低調,保存了“黛瓦灰墻青磚地”、“太平山頂”、“左右逢源”民居獨有的建築風格。
? 走進涵東街,就壹定要去北瓦廠巷,舊名也叫鋪兒巷。看似不起眼的巷道內,隨處可見的都是清朝或是民國時代的建築,雖經數百年風雨剝蝕,仍能看出當年雄姿。巷內有王宅、顧宅、高宅等清代古建築,斑駁的青色磚墻,長滿青苔的灰色屋頂,以及考究的磚雕門楣,精致的木雕屏風,走近,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歷史風韻,古老魅力。
? 除了北瓦廠巷,涵東街區還有淩家院、石頭巷、萬字會、徐家橋、顧家巷等壹大批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巷。當妳走進這裏的古巷道中,便是在尋蹤重復著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跡,在感受著壹種昔日歲月那陳舊的遺韻。
? 舊城的泰山公園裏有座嶽廟,明正統九年(1444年),泰州同知王思旻建祠堂,名泰山祠。泰山祠存世不長,到萬歷十年(1582年)身為泰州兵備的舒大猷,以嶽飛曾任泰州知州之由,在山巔建造了紀念嶽飛的嶽武穆廟,掛起了“並嶽奇觀”匾。萬歷三十四年,又壹位泰州兵備張鳴鶚,在泰山的山頂上又興建了3間嶽忠武王祠,供奉嶽王遺像,並置石刻秦檜及檜妻王氏像跪於前。
? 清雍正十壹年(1733年),奉直大夫李必成來泰州任知州。他登上泰山之巔,看到舒大猷所建紀念嶽王的祠廟傾圮,“不稱乎百姓思王之意,特與州民葺而新之。”用了不到壹年的時間,重新修成了嶽武穆祠,親自撰寫了《重修泰山嶽忠武王祠碑文》。從現存碑文上可知,此次重修,提升了建築級別,由三間平房式的小祠屋,改成了四角起翹的大廟堂,並增加了廊廡及登山石級等,形成了泰州城內最高、屋面單檐歇山後帶回廊的規範殿宇。
? 據嶽飛《申安撫司乞兵馬錢糧狀》等文獻記載,南宋建炎四年,朝廷委任嶽飛為通泰鎮撫使兼知州,當年8月18日,年僅28歲的嶽飛,奉聖旨率部從宜興來泰赴任,日夜兼程,於26日夜ニ更到達泰州城外。為援助楚州,嶽飛帶領軍隊,在高郵的三垛與金兵三戰三捷。從三垛班師回到泰州後,嶽飛看到當時的泰州城池很小,防禦功能不力,易攻難守,無險可恃。而此前,帝曾明旨,泰州可守則守,如不可守,就從泰州南撤。於是嶽飛就在11月,以200精兵斷後,掩護泰州百姓退至江中的沙丘上(今靖江生祠附近)。
?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對於泰州老百姓來說,嶽飛擔任知州,是他們安全的保障。嶽飛來泰州前壹年的2月,金兵來過泰州,全城被搶掠壹空。於是,當決定南撤時,嶽飛讓老百姓走在前面,用他的精銳部隊加以保護,隨軍撤退到安全地帶。嶽飛施恩於泰州人,泰州人知恩圖報。當泰山上建起供奉嶽飛的祠堂後,終年香火不斷。嶽飛在泰州抗金的事跡與傳說,泰州人與嶽飛生死相依的情節,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世代相傳。
? 南京古稱金陵,泰州古稱海陵,大概是緣分罷了。可誰又曾想,這輩子會與這兩座帶有陵字的城市心手相牽呢。壹頭是故鄉,壹頭是曾經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