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大家科普壹下什麽是丁達爾效應。當壹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裏出現的壹條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也叫丁達爾效應(Tyndall effect)。
丁達爾現象的本質是光的散射,當光線通過不均勻介質時,壹部分光線的傳播方向會發生偏離,這就是光的散射現象,偏離原有傳播方向的光被稱之為散射光。
我們知道,膠體是壹種介於溶液和懸濁液之間的分散體系,由膠體粒子分散於分散劑而形成的。膠體粒子的直徑在1~100nm之間,這與可見光的波長(400~700nm)接近,當可見光通過膠體時,光的散射現象增強,易於被觀察到。
攝影是光線捕捉的藝術,所以,丁達爾效應這種普通的光學現象在壹些特定的環境下,能夠凸顯出美輪美奐的效果,也就成了攝影師的最愛了。攝影界壹般習慣於叫“耶穌光”,或者就叫光束,很少有人說我拍了壹張丁達爾效應的照片。
二、 怎麽拍攝丁達爾效應的照片
首先,拍攝這類照片有兩個要素:
1. 要有光,而且是束狀光。
2. 要有懸浮膠體顆粒。
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能拍攝出漂亮的光束。尤其是在常見的光束產生的地方,比如多雲的天氣之間光束,舞臺束光燈,樹林裏葉片之間的傾瀉的光束等。
對於構圖,丁達爾現象的拍攝與壹般攝影並無太大的區別,壹幅好的照片,需要壹個清晰的主題,畫面的所有要素都是為主題服務的,整個畫面不能歪,不能臟,在能夠保證表達思想的前提下,盡可能簡潔。畫面的主題壹般不放在畫面中心位置,壹般處於九宮格的某個點上。這樣,整個畫面會顯得工整,主題鮮明,觀感上佳。
不能過曝,也不要欠爆。
丁達爾現象本身很難成為畫面的主旨,實際上,完全拍攝丁達爾現象的片子很難成為好的片子。因為,丁達爾現象所營造的只是壹種意境和壹種氛圍,而這種意境和氛圍所烘托的,才是關鍵。無論是青春少女、晨霧中的若影若現還是黑雲壓城後的守得雲開,都是很好的丁達爾現象主題。
通過幾張丁達爾效應的照片來具體說說場景:
有過舞臺拍攝經驗的攝影師大都會知道,現場為了更好地營造氛圍,壹般會有大量的束光燈,而為了能使這些束光燈有更好的展現效果,壹般現場會放壹到兩臺煙霧機,如圖每條光束細看都有煙霧漂浮。這就是丁達爾效應的現實中的應用之壹。
現實中常見的丁達爾效應,如上圖,雲層之間的縫隙投射出來的光束效果,在有水汽的大氣層中也會得到體現。拍攝此類照片的時候需要註意的就是光線需要經過雲層之間的縫隙才能出現,而且空氣中需要有的漂浮物或者水汽。
另外,在漂浮顆粒的水中也能拍攝出水波投射下來的光束效果,水波的凸凹不平才能把光線給分割成壹束束光,如圖,如果水面平靜如鏡,而顆粒物又不夠大的情況下是不能獲得丁達爾效應的圖片的。
樹林裏灑下的陽光,在晨霧的水汽中的光線。這也是自然界中常常能夠見到的丁達爾效應的表現。
除了場景選擇和構圖,這幾個方面也是拍出好看光束的要點:
1.在有束狀光和懸浮膠體顆粒的前提下,拍攝時最好有較暗的背景,背景越暗,光束產生的效果越明顯。比如雨後的樹林,水氣彌漫,濕度較高,如果這時候陽光通過樹葉間的縫隙照下來,在整體較暗環境的烘托下,就是非常不錯的取景時間和地點。
2.拍攝光束產生的場景大多都是側逆光或者逆光,所以拍攝的時候最好使用M檔,點測光。使用點測光的模式對畫面的高亮處進行測光,快門速度不必很慢,只要可以達到相繼的安全快門速度即可。
3.拍攝此類照片大光反差都會比較大,拍攝的時候最好使用低對比,RAW格式,這樣才更好地保留畫面的細節。
三、 後期處理思路 :
在使用RAW格式處理的時候,首先把照片的高光和暗部細節調速出來,然後再矯正色溫增加對和清晰度。如下圖的調節方法,具體需要按實際圖片調節。
基本上,了解了丁達爾現象的原理,也就明白問題了,不是只有在空氣汙染的地方才能捕捉到這種現象的哦,甚至可以借助道具自行制造。拍攝光束,壹臺便於操作的單反或者微單相機(專業大底卡片機也可)+稍微廣壹點的焦段鏡頭,如35mm鏡頭就很不錯,或者手機本身就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