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國時期,成千上萬的人帶著夢想和希望,沿著沅江水系乘船從四面八方匯聚洪江,立業成家,世代經商。壹部分人成了豪商巨賈大老板,壹部分人成了小康生活小老板,當然更多的是底層平民。不管怎樣,他們創造了神話,在湘西蠻荒之地,在自然農耕之處,憑借水路之便,通過木材、洪油(桐油)與布匹、食鹽之往來交易,建立了壹座商業重鎮,留下了壹塊大大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活化石'”。
洪江古商城有如壹幅“清明上河圖”,是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的壹個標本。明清時期是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的物資集散重鎮,素稱“五省通衢”。當時洪江“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民國時期,洪江城中35%的人口經商,貨幣流通量在湘僅次於長沙,成為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商業的興起帶動了古商城各行各業發展。古商城中,有會館、商號、錢莊、洋行、厘金局、報社、鏢局、店鋪、作坊、碼頭、戲院、寺院、青樓、煙館等等。承載這些的建築物如窨子屋等,目前尚存的就有380余棟,面積近30萬m2,而這些僅是原來的1/3。當年創業的在這裏,發財的在這裏,吃喝玩樂的在這裏,人財兩空的在這裏,人間悲喜劇天天上演。
幾百年的商業發展,逐步形成了洪江特有的“商道文化”。正如中國旅遊論壇專家團專家所說:“不到洪江,就不能感受到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經商理念、對聯警語甚至街巷建築物設計,都蘊含著豐富的商道文化。如劉安慶油號的“裏仁為美”,陳榮信商行的“吃虧是福”,楊三鳳商行的“清白傳家”,汛把總署的“對天勿欺”、“居仁由義”,以及聯語鐫字“處世讓壹步為高、待人寬壹分是福”,“創牌如登、毀牌如崩”,“義重於金”、“魚龍變化”,外圓內方”,“義方恪守”等,無不彰顯著古商城商道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