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致敬苦難——談晏歐蘇三家詞對憂患的認識及解脫之道

致敬苦難——談晏歐蘇三家詞對憂患的認識及解脫之道

? 序

2020是我患難,迷茫的壹年,也是全人類苦難的壹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幸而詩詞伴我度過了壹些憂患。我在十字街頭徘徊,難以抉擇的時候,是葉教授講歐陽修的壹句詞:照影摘花花似面,將我喚醒。我才知道了我曾經所追求的快樂安逸,果然是十分之淺薄,也非解脫之道。以前我很喜歡《金剛經》,覺得此經定有解脫之道,然不經透網金鱗之途,無擔荷苦難之精神,終無法解脫苦海。我知入世之愁愁似海,卻也不借禪名逃深林。

天以百兇成就壹詞人

晚清詞學大家王國維曾在《蕙風琴趣》評語中寫道:“蕙風詞小令似叔原,長調亦在清真,梅溪間,而沈痛過之。疆村雖富麗精工,猶遜其真摯也。天以百兇成就壹詞人,果何為哉!”這是王氏提出境界說後又壹個重要詞學觀點。王氏認為,況周頤小令神似晏幾道,而他的長調也在周邦彥和史達祖之間,然詞作沈郁頓挫過之。其同時期的作者朱孝臧之作,雖然富麗精工,然有雕章琢句之嫌,蓋其原由是以少其真摯。而真摯可理解為真感情,真景物,而此二者為王氏論境界說的核心要點,故王氏以為只有歷經百兇才能成就壹詞人。其實這話起來,也不無道理,李後主歷經破國亡家的悲痛之後,寫出來的作品,那真是血淚之詞;曹雪芹之所以寫出《紅樓夢》這樣的巨著,也是因為他歷經家道中落,潦倒孤寂之後寫出的。司馬遷在《史記》也曾寫到:《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此王氏在《人間嗜好之研究》壹文中所指出:“彼之著作實為人類全體之喉舌,而讀者於此得聞其悲歡啼笑之聲。”所以但凡是優秀作品,不論古今中外,都有其***鳴也。如王氏評後主詞:“尼采謂:壹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李後主壹個亡國之君,本身就是壹個罪人,怎可比肩釋迦,基督?然讀其詞作,我們會發現,後主之情感真是噴湧而發。因為如此之強烈,所以詞人盡管是感自己所感,其結果卻超越了自己而成為人類全體之感情。後主苦難加身,感情也實在是真摯,卻沒有節制與反思。所以最後被趙匡胤賜死。

而本文討論是晏歐蘇三家詞對苦難的認識及解脫之道,我之所以花那麽多文字淺談天百兇成就壹詞人,實在是因為本文所討論的晏歐二家詞人,從苦難遭遇上確實不及李後主,曹雪芹。然而他們的確有銳敏之感,所以在他們身上所遇到的苦難,挫折也是比常人更先知,反應也更強烈。那麽我們接下來先開始討論晏殊。

晏同叔之圓融觀照

歷史上記載晏殊十四歲就以神童得到宋真宗賞識,擢為秘書省正字,從此直上青雲,做過樞密使,參知政事。有人就發出疑問,晏殊壹生幾乎是富貴顯達,所寫詩詞會不會故做深沈悲慨?然而我們都知道,縱觀晏殊詞集《珠玉詞》我們不難發現,晏殊之詞作真如其詞集名壹樣,珠圓玉潤。沒有激言烈語,且更無挫傷憂患的刺激,但他所真情流露和抒寫的乃是他圓融觀照的詩人本質。

現在我們先介紹他的壹首詞《浣溪沙》

壹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首詞的第壹句,表面上看就是壹句非常常見的句子,實則也就是因為常見和普通就能感受到作者極深的感知力。這裏的“壹向”是指短暫的意思,而“年光”是指我這壹年之中的光景,最美好的光景。這裏應該說是春天,陽春的三月。當然我們也可聯想這是我的青春年華。晏殊說:我短暫的青春年華是有限,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這句寫的很悲慨,壹般人常認為要有極大的挫折憂患才能寫出好詞,這就是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天以百兇成就壹詞人。如李後主寫:“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後主是透過他本人的沈痛悲哀寫出這天地間有生之物的***有悲哀。而晏殊卻不需要如此之沈著的苦痛和悲慨,只需要敏銳,真純的心靈去體會我們***有的這些苦難和憂患。因為我們都會經歷花開花落,月圓月缺也只有像晏歐這樣的銳敏的人才能準確抓住世間***有的無常悲慨。第二句說:等閑離別易銷魂。“等閑”者輕易之意也,後主詞:別時容易見識難。後主也說,離別是容易的常常會發生的,相見是難的,得要多少因緣際會此生才能相見。我們都要經歷離別,只要有在壹起就會有離別。晏殊說的是只要我們聚會在壹起的時候,就常常會為即將到來的離別感到憂傷。我們這樣短暫的壹生,還要歷經那麽多的離別悲哀,所以就是“壹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所謂“銷魂”就是心中黯然的惆悵之感。第三句確有神來之筆的味道了,他說什麽呢,是“酒筵歌席莫辭頻,”他真是沒有沈溺在離別悲傷之中。不能說因為聚會有離別,我們就不開始這個聚會;不會因為人生生下來就有苦難,就拒絕來到人世。晏殊在思致安排中給讀者壹個方向,叫我們不要推辭這些酒筵歌席。他不是那種說教的口吻,是壹種個人的經驗之談,是壹種清淡恬然的筆觸去寫的,沒有像李後主和馮正中那麽的激烈。李後主遇到悲傷就是沈溺在其中,感情壹瀉而下,如長江之水向東流。晏殊的“等閑離別易銷魂,”和後主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壹樣都是無常之感。而晏殊的反省和節制所帶來的是對苦難的圓融和觀照,而後主真是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把我們全人類的無常之感都寫出來了,就是因為他的噴湧而出,才寫下“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氣象博大的句子。而馮正中的感情是執著的不顧壹切的,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樣是無常,同樣寫林花,他說的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盡管我已經是生病了,我已經是憔悴不堪憐了,但是我還要在飲酒賞花。這是壹份何等的執著和熱烈的愛,才有這樣不昔自己的生命,也要去投註我的這份愛。而這裏的愛不是男女之間的小家小我的愛而是對國家的愛,當然這不是本文所討論的重點,下次我們有機會講馮正中的時候,我們再說。

詞的下闕壹上來就是“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視野從酒席之所轉到滿目的山河,壹下子變得遼闊和廣博了。他說滿目的山河引起了我念遠的情感。在古典詩詞裏,登高就有壹種懷遠之感,懷念遠方的親人,遠方的壹份情意,這是歷來有之的。如晏殊他自己名句,“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我望盡天涯路,是因為天涯的盡頭有我的遠人,我多麽希望可以早點看見他。但是妳登高,妳望遠,妳念遠,妳遠方的遠人就果真來了嘛,就會在天涯盡頭的拐角處出現了嘛?還是妳馬上就可以飛到他身邊?顯然這是不壹定的。後壹句說“落花風雨更傷春”是詩人的銳敏之感,對春天的逝去而感到悲傷。落花是會發生的,風雨也會常有的。那麽這壹切的發生和到來,更加令我感到傷心悲哀春的逝去。這裏的妙處就在是落花和風雨所帶來的悲哀,和前壹句的念遠落空的所帶來的悲哀加起來是雙重的哀傷。而晏殊更妙的就是把對“空念遠”的認知放在詞裏。“空”字在這份感情裏,有壹種理性和反省。因為這裏的念遠是空的,傷春也是空的。妳“念遠”,不壹定就能重逢,妳“傷春”也不壹定能將春光留住。不可得的仍然是不可得,無法挽回的始終是無法挽回。而此二句,既有詩人的感受,更有理性的認識,那麽我又該如何去做呢?晏殊的說的是:不如憐取眼前人。“憐”有憐愛和尊重的意思,我們只有尊重了,珍惜了春天,那麽春天即使要逝去,我們也沒有對不起春天;我們只要珍惜眼前的壹個人,他即使離去了,也是對的起這份感情的。而詞的妙處就在感發,我們不應該停留在具體的人事物上。這裏晏殊還有對昨天,今天,明天的感悟和體會。我們只有珍惜尊重了今天,才不會沈溺在過去的悲痛和不可挽回中,也不會幻想未來的不可獲得。活在當下的感發就油然而生,這是晏殊這樣的理性節制的詩人才有的特色,當然討論了那麽多,我們需要有個認識,這裏的理性不是指小我厲害上的得失計較,而是壹種節制反省的理性。

歐陽修之遣玩意興

說到歐陽修的詞,我們還需簡單的講講他整個文學藝術上的成就和個人仕途上的經歷。先說文學上的成就,歐陽修是集詩詞文並重的壹個全方位的人才。尤其是他的詩文二者之藝術成就,是開北宋文壇風氣之先的人物。我們都知道初唐流行駢文,文章講究對偶,到了韓愈,他反對駢文,提倡古文,後來的柳宗元也是如此的。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號稱的唐代古文運動。到了晚唐古文又日漸式微,壹直到北宋初年還是如此,直到歐陽修的出現。他大力提倡古文,唐宋八大家,韓柳占二席,其余宋朝的幾位無不與歐陽修有密切的關系。他詩的成就也是如此,開先風復歸真感情,真景物。晚唐詩風華麗,工精巧,如李商隱。但是世人皆知其詩歌華麗精美,卻不知義山詩背後的沈著悲郁,而這些悲慨盡是義山之真感情也。

他政治方面,將原有考駢文的科舉制度,改革成考策論。這也遭到了當時很多人怨恨,所以才有後面仕途上的貶謫。

而本文所討論是他對憂患的認識,他在貶謫後來到了滁州寫了壹篇千古名文——《醉翁亭記》他在此文裏,就有對自己的別號醉翁壹詞的來歷做了介紹。他說:“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也。”他用山水之間的美景來排遣悲哀,所以自號“醉翁”。他還有壹個別號叫“六壹居士”,“六壹”是指有書壹萬卷,金石佚文壹千卷,有棋壹局,琴壹張,酒壹壺,再加上“吾壹老翁”,有六個壹故稱六壹居士。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在生活方面有這麽多的把玩,賞玩的意興。

那麽也有人提出,歐陽修這樣遊戲人間的態度,沒有擔荷苦難的精神。其實不然,我在前面大篇幅的累字贅文,無不體現他關懷國家,社會以及關懷未來的青年才俊。而就因為他如此之關懷,才遭人怨恨,遂各種貶謫。

接下來我們要說說他的詞。他的詞雖然沒有詩文那麽厲害,有開先風之氣,但其詞卻有啟後之態。這真的很難說,因為詞這種體式,最開始是敦煌的歌詞之辭,配合著艷樂給歌兒舞女所演唱的,因為上不了臺面,所以文人墨客根本不會寫,也不屑去寫。故而只在市井之間流傳開來。晚清詞學大家張惠言在其《詞選序》裏就說到:“其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裏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這種歌謠在極致的時候,它就不單單只是說裏巷之間的男女哀樂了,它也可以道出賢人君子幽約怨悱的感情。“幽約”者隱約,幽微之意。是壹種難以言說的悲慨,是不能明著說,只能含蓄幽微的表達出來。這樣的感情,在葉嘉瑩教授講朱彜尊詞的美感特質裏提出了壹種新的美感特質,除了是幽約怨悱不能自言自情外,還有壹種稱之為“弱德之美”。“弱德之美”這樣的美學特質,除了在朱彜尊詞裏有,我在重新讀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裏,那些個宋詞小令,我竟也感受出壹份“弱德之美”。這也是我最近想要寫的壹篇文稿。但是難度很大,個人卻也是才疏學淺。恐無法完成。

總而言之詞這種體式在最開始的男女哀樂之艷詞小曲,到歐陽修這裏,果然就有賢人君子的寄托嘛?就有對憂患苦難的認識嘛?我們用歐詞來印證: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壹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春風容易別。

這也壹首寫歌宴酒席的詞,之所以選用相同題材,是因為晏殊和歐陽修有所不同,同樣都是這酒席上的事情,歐陽修寫的是熱情執著後的賞玩,而晏殊壹開始都是帶著客觀的理性的態度去寫。但是他們的確都帶著真感情去寫的。

第壹句說:“樽前擬把歸期說。”是說兩個人相遇後,面臨著相別的時刻,而相別就在眼前。我們知道壹定要分別,但畢竟此刻我們還在壹起,還有酒可以***飲。我們本以為歐陽修接下來會說,分別的事,待會再說吧。不過他竟然說:未語春容先慘咽。“春容”形容女子的美麗,“慘”是那美麗女子的悲傷的表情,“咽”更是把女子低回婉轉的哭泣聲表達了出來。那女子在幹什麽?她在挽留我。歐陽上來就把感情烘托那麽纏綿幽約,真是炙熱動情。後面又接著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他說我們生而為人,就是有感情。不管嘉會還是離群,不管是逐臣還是棄妻。都是有各種情感的產生,而這些感情和風月無關。馮正中詞:“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後主詞:“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風年年有,明月常常來。而我們的憂愁苦難不是因為他們的到來才有的,而是生來就有。不是我不想排解,是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馮正中的辦法是執著熱烈的奉獻而後主是壹往情深而不回,那麽歐陽修是如何呢?

“離歌且莫翻新闋”,是說暫且不要再唱什麽新的離歌了,因為那離歌“壹曲能教腸寸結”壹曲離歌就已經讓離別的悲哀郁結在壹起了,無法遣散。歐陽修前面寫的那麽炙熱那麽纏綿,就是為了突出後面的“直須看盡洛城花,始***春風容易別”這句詞寫的又是何等的直接幹脆,何等果敢。這裏既有我要看盡這洛陽城裏的花,這樣的遣玩意興和果敢,又有我看盡洛城花後,才可以很好的和美麗的春花,和煦的春風告別。即便春花落,春風去,酒席散,我也要很好的姿態,果敢的心態去面對這苦難憂患的人生。

而前面說到的小詞演進是先從低俗艷語開始,那麽這些文人士大夫會帶著真摯的感情去寫嘛,這裏就帶出了雙重性別的問題,這也不是本文要所討論的。簡而言之作者是男性,而假托女子口吻所寫自己的感情,這裏或多或少作者都帶有自己的潛意識去寫。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也沒有主動有意識的去寫,因為他們骨子裏流淌著的這些關懷天下的血液。所以寫出來的句子足以打動後來的我們。而有主動把文人情懷意識去寫進小詞的,就是我們下壹節要講的蘇東坡。

蘇東坡之無畏曠達

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自己的,因為他所歷經的苦難比晏歐是要多的,甚至可以比肩李後主,然而他與李後主不壹樣的地方又在於蘇軾可以用博古通今的歷史觀點來完成他的生活,用生命來實踐他的詩篇,用意誌來持守住自己的品格。而他這樣的性格,這樣豐富的學養是從小就形成和積累了。所以我們還要先從他小時候開始說起。

蘇東坡少年時代就有兩種特性,分別是儒家的誌意和道家的超脫。我們先來看看什麽是儒家的誌意,那就是“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心懷天下的情感。這是古代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統壹理想,就像是人體內的DNA那樣,是壹脈相承的。而這個DNA蘇東坡很小就顯現出來了。有壹次蘇東坡讀《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壹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縱觀範滂壹生,在他任命為清詔使的時候,他要做壹番事業,他蹬車攬轡,乘車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意。而他受到迫害時,他也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茍合,寧可不要自己的生命。於是他安排好自己的母親,跟其叩拜辭行。望求母親的理解,果然他的母親是理解範滂的。於是蘇東坡讀完後很受感動,就問自己的母親可以做到像範滂這樣的母親不?蘇軾之母答:妳可以做到像範滂這樣的人,我怎麽不可以做到像範滂母親這樣的人呢?

這就是蘇東坡誌意的壹面,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新黨當政的時候,不茍和於新黨;在司馬光舊黨當政的時候,也不順從舊黨。他每次不管受到什麽樣的政治迫害,只要他回到朝廷,仍然是堅持政治上的理想,關心百姓,從來不盲從任何壹個黨派。所以他才遭遇那麽多的貶謫和苦難,然而即便如此,他始終沒有改變他的理想和誌意。

蘇東坡的另壹面就是莊子道家悟出來的豁達的壹面。據歷史記載,他小時候讀到《莊子》,他說:“吾昔有見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說他從前內心也有壹些見解,自己不能說出來,現在壹看見《莊子》,他說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這是很奇妙的壹件事,蘇東坡能在幼小的時候,就可以把儒道兩家經典中的美好品格修養吸收在自己身上,這是非常值得註意的事情。這也說明,蘇東坡非凡的才情,在其日後的詩詞書文等藝術上各有成就,且都是集大成者。

那我們現在先來簡單看壹下他的詞,他的詞學成就,是有意識的開詩化之詞的先風。不過偉大的藝術,都是領先同期人的審美眼光。李清照對蘇東坡詞的評價就是:“句讀不葺之詩耳。”說蘇東坡的詞是不整齊的詩。而東坡之後壹直到南宋的辛稼軒才銳敏的察覺到詞的美感特質,繼東坡後又壹詞之詩化的高峰。這裏我就不在展開講詞的演進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葉嘉瑩教授的論詞之文稿集《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

我們先看他的壹首詞《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月七日,從季節上看應該是踏青,遊湖,賞花的季節。果然這壹天蘇東坡約上很多人在沙湖邊上春遊,不過“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他們在道途中遇到了雨,而雨具卻被下人先帶去了。“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和我壹起遊湖的人,都狼狽不堪,紛紛去躲雨了,而我就不壹樣了,我不去聽這穿林打葉聲,我還不妨的吟著詩,唱著歌慢慢的,悠哉悠哉的向前走。這就是他說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妳看這雨下的是如此之大,我知道淋濕壹分鐘和淋濕十分鐘是壹樣的,我是面不改色的向前行。接著他又說:“竹杖芒鞋輕勝馬。”妳看他穿的是什麽,草鞋;拿著的又是什麽,竹杖。這麽簡陋的裝備,在東坡眼裏是可以勝過馬兒的輕快。最後他來壹句,“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誰怕?蘇東坡害怕嘛,他不怕,我不只是不怕我眼前的這壹陣雨,就算我這壹生都要在風雨飄搖中度過我也不怕,我蘇東坡憑什麽不怕?他說的是我有這壹件蓑衣,我就不怕。那麽這件蓑衣,是指什麽呢?私以為,這件蓑衣就是東坡的理想和持守。他在政治上的理想和對天下的關懷,他持守自己的品格,不讓自己同流合汙。《聖經》上有壹句話是這樣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完了,當行的路我行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蘇東坡是守住了自己的品格,他守住的道,還不僅僅是自己內心的這份美好,也是對天下的關懷的美好。歷史上但凡偉大的詩人,都是銳敏的,他們的感情之銳敏不僅在百姓身上,就連花草也是相當憐愛的。辛稼軒說:“壹松壹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山林間的松竹,花鳥我都願意和他做朋友,做兄弟。近現代有壹位學者馬壹浮先生他說什麽呢:“已識乾坤大,猶伶草木青。”“乾坤”者天地也。我已經認識了天地之廣博遼闊,我仍然也會憐愛草木之青。“青”者,草木剛開始生命的時候。而對草木有如此關懷,更何況乎人耶,他是我的同類,我不是更加關懷嘛。而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東坡的關懷和誌意所幻化成那件蓑衣。

這些個具有天下之心的文人士大夫。他們不會為自己的蠅頭小利而阿諛奉承。他們心裏裝的是天下。蘇東坡也是如此,杜甫也是如此。杜甫說: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我看見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心裏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妳看心裏裝的都是民生。但杜甫是執著的,他就是在生命的最後壹刻,也是想著朝廷,死在回朝廷的路上。而前文不是講述了,蘇東坡兼具道家的超脫精神,在面對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憂患苦難,他是跳出去看這些問題。

東坡很早就考上了進士,本來可以大展他的抱負的時候,他的母親逝世了,在家守孝三年,不能出去做官,好不容易三年期滿,要出來做事了,他的父親又去世了,又要守孝三年。這樣壹來,六年後東坡回到朝廷,朝廷政局大變。他在去朝廷的途中,看見新法政治下的百姓過的不好,就進言皇帝。這樣壹來就惹的那些推舉新法的人不滿,用了種種手段迫害了蘇東坡,就這樣他被貶謫到了杭州做通判。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日子過的很清閑,又遭新黨的人不滿,然後就是壹路貶謫。從杭州到密州,繼而到徐州,最後到了湖州。在湖州寫了謝上的表文,他說:“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這話的意思是說,我這個人很笨拙,不識時務,跟不上新黨的壹些政治理念,我年歲老大了,把我貶謫到遠方的縣州也很好,我可以治理那裏的百姓,教化,教育他們。而這句話就被有心之人,節錄過去呈給皇上,誣陷東坡有大不敬之意。隨後東坡就被關入了禦史臺獄,而禦史臺那裏有棵柏樹,柏樹上常常有烏鴉停落,所以又叫烏臺。而這壹關,就是歷史十分著名的烏臺詩案。詩為何故?原來東坡下放到監獄後不久,新黨們就把他的詩文搜集出來,想用文字案來迫害蘇東坡。他的壹首詩:“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誹謗他們的人,說這首詩是對皇上的大不敬,皇上乃真龍天子,怎麽會在地下九泉處呢?有謀逆之心。就這樣,東坡在牢裏算是九死壹生,他還不忘給自己的弟弟子由寫詩,交代自己的後事。最後還算當時的神宗皇帝不昏庸,他說:東坡只是在詠柏樹,說蟄龍就有謀逆之心,那麽臥龍先生諸葛亮豈不是要奪取蜀漢皇帝的位置了嘛?於是東坡就這樣被貶到黃州,最遠的時候是貶到了海南。他在貶逐之時,也都在關懷當地民生,在杭州修了蘇堤,設立了隔離的傳染病院,在惠州建立過橋梁。在海南教育過當地的學子。後來海南人民為了紀念蘇東坡,還建立了東坡書院。他在海南回京途中還寫過“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壹切的苦難過去了,就跟壹場風雨過去了是壹樣的。雲散月明,那明月是那麽的明亮,皎潔;天容海色,也是我本來就有的樣子,不需要誰的點綴,不需要別人的贊美和肯定。這不僅是對當時外部環境的描寫,也是對自身所遭遇到過的苦難和憂患,它們散去後,我依然還是那個本澄清的我。

東坡後面接著又說“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寒冷的春風把我的酒吹醒,雨後壹陣風來,覺得有點冷,而山頭卻現出來壹輪西沈的斜陽,而這斜陽所發出的微光,迎面照射到我身上。我回頭看我這壹生走過的道路,我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者苦難也,後主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後主筆下的花所遭受的朝朝暮暮的風雨,而看東坡說他自己的這壹生也是如此,真是壹生憂患。而“晴”者,幸之也。東坡這壹生難道都是不幸的嘛,也不是,他也有幸運的地方,早年受歐陽修的賞識,也是意氣風發。而這些幸與不幸的事情,在東坡眼裏,我都要跳脫出去,我不沈溺其中。範仲淹《嶽陽樓記》中說:我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不會因為外在的事物的好而感到歡喜,也不會因為不好就感到悲哀。我此心是安定的,是超脫的,也是無畏的。

縱觀他這壹生顛沛流離,四顧茫茫。而在這顛沛中,他調整自己心,使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苦難憂患中,他跳脫出來,我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在政治失意下對百姓還是說: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妳看這就是東坡,把悲慨和曠達這麽美好的結合在壹起。他壹方面對自己苦難有放達超脫壹面,另壹方面是如此多情,他始終沒有忘記那些他所關心的人事。

前文已經贅述過他有通古今的歷史觀點,在文章的最後,我還是想表達,我們都應當有歷史的觀點去生活,因為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才不會把小我的厲害得失看的太計較,也不會把個人的榮辱憂患看到那麽沈重,因為古今有許多歷史人物和我們在壹起,***同的擔負了這些盛衰興亡的悲慨。以葉嘉瑩教授的話就是說,我們要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

? 後記

最後,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稿,不是覺得自己有多麽厲害,且文稿裏頭有很多內容都是站在前輩的基礎上臨摹的。而我只是覺得詩詞是美好的,我想把它分享給大家。我個人始終覺得自己還很淺薄,尤其是寫完這篇文稿,我更加知道自己的無才和淺薄。因為淺薄,我才想更深入的學習,而我也深深的知道我或許無法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但是我真的願意獨上高樓,願意眾裏尋他千百度。

果然詩詞之美,美在溫柔,生發感動;力從敦厚,擔荷苦難。

徐魯展於大拙堂南窗下

? 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