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是壹種說唱曲種的總稱。因此,有人把“曲藝”叫做“說說唱唱”,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曲藝”所包括的藝術形式,既有說的,又有唱的,還有說唱兼有的。
說的如相聲、評書、故事等。
唱的有大鼓、琴書、單弦、時調等。
說唱兼有的有兩種情況:
壹種叫做“韻誦體”。如快板、快書等。這類“韻誦體”的藝術形式,有節奏而無音樂伴奏。例如表演快板,打板掌握節奏,講究合轍押韻,但無伴奏。只有天津快板是個例外,它有簡單的音樂伴奏,更介乎說唱之間了。因此,藝人們常常不說“說快板”,而說“唱快板”。
另壹種叫做“半說半唱”。就是在壹段節目裏,壹會兒說,壹會兒唱。既有全無伴奏的說白,又有音樂伴奏的唱詞。像上面提到的大鼓、單弦壹類的藝術形式,既有壹唱到底的唱段,也有半說半唱的段子。
曲藝,還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釋。
從起源看,曲藝中的大多數曲種起源於民間,長期流傳在城鄉群眾之間。因此,曲藝又稱之為民間文藝、群眾文藝。
從歷史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中所指出的:“中國曲藝是由古代民間的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壹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曲藝的藝術特征,是通過說唱敷演故事和刻畫人物形象。它臻於成熟的標誌,是產生了職業化或半職業化的藝人,並以地區、民族和曲藝藝術流派的差異發展衍變成多種曲種,而為中國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曲藝的分類
曲藝有400種左右。如此眾多的曲種是否可以劃分為若幹類呢?許多人對此作過研究,看法並不壹致。基本上是兩種看法:
壹種是類分得細些,把400個曲種劃為十類。這就是:
大鼓類。因用鼓板和壹面大鼓掌握節拍而得名。演員右手持鼓犍子,自己擊鼓,左手持簡板或鴛鴦板,大鼓多用地方方言演唱,因此,也就多用壹省或壹地的名稱命名。如山東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也有少數是以所用的板來命名的,如鐵片大鼓(又稱樂亭大鼓)等等。
漁鼓類。是明清以來在“道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有的地方仍叫做“道情”。它所用的鼓是根八節竹筒,壹端蒙以蛇皮或者羊皮,叫做漁鼓。最初只是敲打漁鼓,掌握節拍,後來逐漸增加伴奏。例如河南墜子,不僅使用三弦伴奏,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墜子弦,大大豐富了表現力。
弱詞類。廣東、福建有“木魚書”,江蘇,浙江有“寶卷”,江蘇還有“蘇州彈詞”、“揚州彈詞”,湖南有“長沙彈詞”。本來大都是壹人自彈自唱,後來逐漸有所發展,呈現出兩種趨勢:壹種是逐漸以說為主,節目以中長篇居多,如蘇州的“彈詞”和“評話”合流,形成了以說故事為主的“蘇州評彈”;另壹種是以唱為主,節目多是短篇,如逐漸從評彈中獨立出來的“彈詞開篇”等即是。
琴書類。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故稱“琴書”。山東有“山東琴書”,江蘇有“徐州琴書”,山西有“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四川、雲南則叫做“四川揚琴”、“雲南揚琴”,湖南的“常德絲弦”也屬這壹類。演唱形式活潑多樣。有壹人獨唱的,也有多人群唱的;有站著唱的,也有坐著唱的。
牌子曲類。凡是直接采集民歌小調或直接從戲曲裏采取曲牌串連在壹起的曲種屬於這壹類。如北京的“單弦”,甘肅“賦子腔”,青海“平弦”,山東“聊城八角鼓”,河南“鼓子曲”,四川“清音”,廣東“粵曲清唱”等等。
雜曲類。它跟牌子曲壹樣,用的都是從民歌小調和戲曲而來的曲牌,不同的是不串連在壹起演唱,而是同壹曲牌反復使用。如廣西“零零落”,山東“四平調”等。也有的雜曲類的曲種是幾個不同曲牌各自獨自演唱的。如“時調”,包括“鴛鴦調”、“靠山調”、“拉合調”等。七八種曲調,在天津演唱的多是“靠山調”;而北京演唱的時調則是“拉合調”。
走唱類。載歌載舞。如東北二人轉,西北二人臺、雲南花鼓燈、西南車燈等。
除了上述七類以外,還有快板快書、相聲、評書三類,壹***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