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還多處見到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在提高道德修養方面要勇於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論述。壹次孔子的壹位學生問,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改正錯誤,辨別是非呢?孔子對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的:“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備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孔子說妳這個問題問得好啊!做事爭先,享受在後,不是提高品德了嗎?檢查自己的過錯,不去過分指責別人的過錯,不就是改正了過錯嗎?他還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就是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勤於研究,聽到符合道義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點不能勇於改正,這些都是我憂慮的啊!孔子還曾非常嚴厲地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就是說犯了錯誤不立即加以改正,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孔子壹生教授過許多學生,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言傳身教,在教育年輕人如何學習知識,如何孝敬長輩,如何看待財利等方面,《論語》中也有諸多的論述。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這句話的意識是,有道德的人吃飯不要求足飽,居住不要求舒適,辦事迅速敏捷,語言謹慎,能時常向道德高深的人學習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做可以稱得上好學了。孔子還經常從典籍文獻,道德實踐,對人忠誠,講究信義這幾方面教導他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要剛強、堅毅、質樸、不言過其實。
孔子在談到如何孝敬父母方面也有他獨特的見解。他的名弟子曾問什麽是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必別乎?”這意思是說,現在稱作的孝,僅僅是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和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壹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與飼養狗和馬有什麽區別呢?這裏引深的意思能否理解為孝敬父母不僅應只是滿足他們日常所需的物質需求,更應註意他們內心情感和精神上的多種需求。孔子還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威。”壹般的禮節儀式來說,其過分奢侈,不如樸素節儉;就辦喪事而言,與其在儀式上大操大辦,不如內心真正悲哀。這與我們當今提倡的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是極為吻合的。
在如何對待財利方面,孔子教育學生更是以身作則,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這裏他說奢侈就顯得驕縱,節儉就顯得固陋,與其驕縱,寧可固陋。他還說:“飯疏食,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臂膊當枕頭枕,樂趣就在這裏面了。用不符合道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上的浮雲似的。
孔子在教導青年人如何交友和追求真正的快樂方面也有精辟的見解。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避、友善柔、友便安,損矣。”這就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聞、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有利,與謅媚奉迎的人交朋友,與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年輕人應該追求怎樣的快樂呢?孔子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這就是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把得到快樂的調節作為快樂,把贊揚別人的長處作為快樂,把多交賢良的朋友作為快樂,這是有益的。把喜歡驕縱放肆作為快樂,把喜歡縱情遊蕩作為快樂,把喜歡飲欲作為快樂,是有害的。
誠然,孔子畢竟先於我們這個時代二千多年,《論語》中記錄的孔子的言論和思想主張許多是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並且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在學習研究過程中,我們應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針對現實,為我所用的科學態度。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存***榮的內聚力。當前,全國正在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宣傳教育,這即是對傳統美德的總結與認同,又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道德的重大舉措。做為肩負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青年壹代,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優良傳統道德文化是非常必要和具有深遠意義的,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道德修養,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