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會給孩子帶來三方面的影響,經常被家長騙的孩子,在成長中會覺得不公平,對他人說的話表示懷疑。
第壹:認知上,讓孩子質疑世界的真實性,在大人眼裏,孩子就是每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讓人特別羨慕,覺得要是再能回到小時候就好了,什麽也不用操心。但其實,他們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輕松。每壹個孩子都在成長的每壹分鐘每壹秒中學習周遭發生的壹切,對於他們來說“壹個物體的移動、壹個勺子的落地、壹個聲音的傳遞”都是他們學習這個世界規律的課程。父母時孩子重要的老師,孩子對於社會的很多認知,對於社交的感受和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等大都來自他們的父母。剛出生的孩子如同壹張白紙,父母怎樣教育至關重要。我們會為孩子描述自己見到的,比如“藍天,天是藍色的,小草是綠色的,雲是白色的等場景的描述”孩子便會原原本本的記在腦裏。所以當我們在孩子面前做出保證,又爽約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感到迷惑,不知道怎麽面對世界。
第二:情緒上,讓孩子失望孩子在壹歲半到四歲的年齡為情緒敏感期,也就我們說的“叛逆的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出現各種情緒,但是孩子尚沒有足夠能力去控制自己出現的那些情緒,因此常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比如常見孩子躺在地上嚎嚎大哭,家長壹點辦法都沒有。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有的時候壹件小事就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大崩潰。那麽如果是被孩子視為最重要最依賴的父母爽約的話,孩子的那種失望和無助的情緒是可想而知的。雖說孩子的世界不可能壹帆風順,總會讓他們遇到傷心的事,可這並不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失望的借口。作為父母應該教育幫助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孩子壹開始就處在情緒崩潰的邊緣。所以在批評自己孩子是熊孩子不受管教的同時,我們應該想想孩子為什麽亂發脾氣。
第三:教養上,讓孩子學習到不守約的行為父母給孩子壹個約定,到了約定時間兌現約定,這就是學習什麽叫做約定的過程,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做到守約,那麽孩子學到的“約定”的定義是壹種不可打破和不可違反的承諾。相反,父母不守約定,孩子在這個過程學到的是“約定”是壹種隨意的,可以打破的、違反的,而且不會帶來不良後果的行為。長此下去,父母不遵守約定,不僅會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也會讓孩子成為壹個言而無信的人。即使父母有偶爾做到守約,對於孩子來講,也不會起什麽教育引導作用。而孩子記住的只是,父母經常說話不算數,所以我也可以這樣。有些父母因為爽約會給孩子做些補償,安慰孩子,但這種辦法不可取,只會養成孩子變本加厲的心態,以爽約為借口和父母講條件。我們好多家長應該聽過孩子對自己說過,“那妳上次說我寫完了給我買怎麽還沒買呢”類似這樣的話吧,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理,我們家長壹定要做到言而有信,以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成人以後,也壹定是個講誠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