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即便身為母親,重要的核心,依然是有自己的生活。母親不僅僅是給兒女做日常生活的瑣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圍繞孩子打轉。彼此的人生是獨立的。她要成長,我要成長,應是如此。
那幾年,陸續寫完長篇小說《春宴》、散文集《眠空》和采訪《古書之美》。沒有懈怠,願意讓她見到壹個始終在篤實地工作著的母親,壹個在學習和成長的母親,壹個在旅行和探索的母親,壹個關註個體和世間的秘密並用寫作做出表達的母親。這樣等她長大,會知道對壹個人的生命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麽。只希望她自在地喜悅地玩耍,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前行。她上過芭蕾課,上完第壹階段,有時在回家的路上疲累,在車上入睡。問詢她的意見,她說課太多,想休息。此間還在上課外的英語課和美術課。於是尊重她的選擇沒有上第二階段。她有時回家,看繪本、畫畫、做手工,忘記做數學和拼音的作業,也不催促。
有什麽可以著急的呢?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內在的節奏慢慢生長起來。沒有什麽是比保護天性和保持愉悅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讓她時時覺得欣喜,按照想象力和天性去成長,快樂和自尊是重要的。至於其他,終有壹天會知道。而且,她現在知道的事情,已經超過壹些標準化答案太多太多。
如果家庭中有壹個五六歲大的女孩,那麽她們都是神派下來的天使。她們帶來的快樂實在太多。現在看來,此話壹點也不誇張。她們是這樣地溫柔、愉快、健壯、踴躍。有時是需要被照顧和帶領的幼童,有時是帶給大人啟發和感知的鏡子。壹個小女孩帶來的微風和香氣,與渾濁僵硬的成人世界完全不同。因此對她有壹種感激之心。
每個星期日上午,去三裏屯的咖啡店吃早午餐。那時,她把壹頭黑發披散下來,穿著時髦的連身裙,像個小文藝青年般地自由自在。她畫畫,我看書,壹起安靜度過兩三個小時。這在兒童心理學上叫特殊時刻,之前並不知道這些概念。只是覺得這樣的時段很有必要,這些相處會成為她的記憶。
孩子不會接受灌輸,但會喜歡被充滿。
小姑娘平時很懂事,今天發作壹場持續半小時的強烈脾氣。觀察她,讓她發泄出內心積累的情緒。然後問,為什麽發脾氣,可以說說嗎?她說,我覺得不夠滿足。問,哪裏不滿足?她說,不快樂,不自由,沒有玩的時間。院子裏的小朋友很久沒見面,想他們。然後真誠地哭起來。她在讀的小學的確有壹些嚴謹和高要求的傳統作風,和小時候上過的國際幼兒園的做派有些區別。
與她經歷過幾次家庭作業的不愉快。思考過是順其自然還是嚴厲要求。在她午睡時,看看她的臉,還跟剛出生時壹樣,小小的,皎潔的,這樣圓滿。決定就由她自己。她的任何脆弱或困惑,只給予支持、容納,不做勉強的要求、設限。不管怎樣的處境,都要讓她感覺自己是完整的、恰好的。如果她有選擇,盡量給予尊重。就這樣慢慢往前走。
她現在有兩個好習慣,壹,睡前在床上讀很長時間的書,各種類型和內容的。已開始讀小說和詩歌。二,愛畫畫。幾乎完全自發地在畫板前度過不少時間。壹有閑暇,就隨手畫壹張。有這樣兩個愛好,哪怕不是那麽喜歡正經作業,也覺得放心。
我們無法違背自己的本性生活。就像有些花追隨太陽,有些花只愛在月光下開放。接受自己,順其自然。喜歡創作、遊玩,壹個人長時間地做手工,說些大人壹樣的奇思怪想。妙語連珠,天馬行空,對功課並不是很感興趣。我做好心理準備,走邊緣壹些的路也可以。只要她覺得快樂,能夠承受,可以不參與主流遊戲規則。
我們無法違背自己的本性生活。就像有些花追隨太陽,有些花只愛在月光下開放。接受自己,順其自然。喜歡創作、遊玩,壹個人長時間地做手工,說些大人壹樣的奇思怪想。妙語連珠,天馬行空,對功課並不是很感興趣。我做好心理準備,走邊緣壹些的路也可以。只要她覺得快樂,能夠承受,可以不參與主流遊戲規則。以後做藝術做公益,或者遊戲人間也都可以。接觸過的壹些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心態與性格並不好。看中醫時認識壹個學徒,只上過小學的私塾,十三歲,放棄教育開始學習中醫。幼年常跟隨母親去寺院。這個男孩眼神幹凈、安靜、純凈,思路清楚,絕非俗類。他的母親很有勇氣。但這裏面應該也有他自己的慧根。
至於她,是個藝術型的人。母親說,妳對她太不嚴格,自由散漫,妳從來不教訓嗎?但除了糾正她的品格,沒辦法去強迫她做任何事情。在品格上,她質樸善良,並不令人擔憂。
報道,覺得人生活簡單內心豐饒,走南闖北自力更生,只要內心逍遙,未嘗不可。壹些女孩關心奢侈品有錢人,或者做職場精英白領人士之類,沒有太大意義。像花草壹樣自由生長,走願意的路,不以社會功利價值觀扭曲自己。這樣很好。
人學習的應是智慧,而不是知識與概念。所以,多與散發出智慧和氣質的人在壹起,與安靜而踏實的人相處。或者多去氣場清凈的場合。這些引領對孩子十分重要。智慧是通過存在、熏染、發散、吸收而傳授的。
有誰能夠在年少的時候感受和理解蘇州呢?對他們來說,它只是壹座有園林的發舊的城市。觸摸到它的本質需要經歷。它在時間中漂流,像壹艘被擱淺的船。能體會蘇州是最近幾年,對它的喜愛已勝過杭州。園子、老樹、舊物、琴棋書畫、巷子、食物。溫柔而墮落。
她七歲第壹次來。住在巷子裏的旅館,狹小巷弄只有三輪車可以進去。推開大門,園林和大宅開闊幽深。八間客房,細部講究。房間裏有佛經、音樂、玫瑰花、巧克力。老房子屋梁高,光線陰暗,她卻喜歡。看不到客人,庭院深深,仿佛只有我們兩個。她享受這種孤獨,不願出門,風景也不想看,在房間裏玩耍、畫畫、睡覺。旅途中壹定會帶上的東西,是畫筆、畫本和需要讀的書。
她給小姑娘買壹雙白色體操鞋,壹對銀鐲。說再別脫下來,也不要丟失。小姑娘戴銀鐲子有壹股吉祥清涼,怎麽看都好看。
有時會產生幼稚的想法,希望妳慢慢長大,不太快進入困頓的成人世界。能長久地活在純真自如的童心裏。知道這不太可能。妳的背影已經像個小少女。時間太快,舍不得妳成長,這是多余的情緒。只能認真生活,不辜負妳來到我的身邊。感謝妳水晶般的生命給予的映照。希望妳以後遠走高飛,完全實現自己的價值。我替宇宙暫時照顧和保管妳壹段時間。願妳能夠因為得到過愛,而懂得愛自己,愛他人。因此得到更多的愛。
“如果妳種了壹棵樹,它長得不好,妳不會責備它。妳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妳永遠不會責備樹,然而妳卻責備妳的孩子。如果我們知道怎麽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壹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妳理解了,而且表現出妳理解了,妳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讓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後面跟隨他。如果他實在需要,走過去幫他壹把。大部分時間,讓他過他的日子,妳過妳的。
從他們出生開始,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應被當作獨立的生命平等對待。跟在壹個小孩子的後面,觀察他,放開他。不是放棄他,無視他。這種分寸的把握,需要內心沈靜有覺知的成人才能具備的能力。自心沒有好好成長,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在沈靜而有覺知的家人身邊,孩子會自然習得如何沈靜而有覺知地去感受世界。必要的放手和冷淡,是壹種高明。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同樣不會妥善處理孩子的情緒。如果父母不知道該如何真實地與自己相處,也不會懂得如何真實地與孩子相處。所以,也無法教會孩子如何真實地與自己相處。
對啼哭的孩子是有疑問的,為什麽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壹些大人習慣置之不理。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需要睡覺、水、奶或者壹個擁抱。那些父母,斥責、不理睬,或者瞎哄,卻不給予如實的觀察並進行滿足。
諺語: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大人們是孩子的榜樣,壹言壹行作用重要。如同在透明的心底上,折射出來的第壹抹光影。那光是紅的,孩子便認為世界是紅的。那光是藍的,孩子便認為世界是藍的。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錯,他們就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去改變自己的認知,會很辛苦。給他們溫柔和清凈的光,以背影帶領他們,是有效模式。不展示過於功利的價值觀,單以生命本身來說,展示真實的不拘泥的獨立自在的狀態,是重要的。
孩子是上天寄存在我們身邊的寶物。養育孩子是上天和我們的***同的行為。“家長們可以感覺在育兒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力所不能把握的事情。如果我們換這樣壹種方式思考—且不說孩子是上天所賜予的,就當孩子是老天爺和我們的***有物,那麽,家長的心態是否會變得更寬容、更柔和、更自然呢?”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如果還沒有到這樣的年齡,也應該經常被帶出去跟父母壹起旅行。經歷交通工具的奔波,旅館的輾轉,看壹路變化的風景,親身經歷這段路途的種種展開。當他看見父母與外界和他人的接觸對應,會學到現實的交往。此時,父母更應該註意言行舉止,對待服務人員有禮,處理問題幹脆認真,對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孩子也會默默吸收這壹切。同時,對景物如何審美,對文化的傳統如何講解,都是給予孩子的學習。
總之,不挑剔他人的缺點,原諒他人的過失,信任他人的自覺性,在培養這種寬容心態的過程中,不光是大人和孩子會從中感到樂趣,而且我相信,這也壹定會使我們孩子的未來人生更加開闊。
學會等待也是很重要的。與此對比,讓孩子上多少節培訓課,學習到多少技能,是退後的排位。老人註重的是“道”,不是“術”。他回憶在少年時代還會被經常使用的“修身濟世”的成語,那時還有“修身”這門課,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日本的時代發展,此類成語“已成為死語”,失去現實意義。孩子在社會影響下,更強調自由或平等的觀念,而失去對責任和義務的領會。
“父母應該把孩子視為天賜的恩惠……隨著孩子的成長要讓其接受做人的最樸素的道理,特別是要培養孩子對事物徹底理解的能力。要求孩子對任何事都應有明確的態度。這樣孩子對任何事都會認認真真去做,即使再辛苦的事也不會想到中途逃避。而是克服困難向前看,意誌也堅強。”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變成自己真正的樣子。
她喜歡閱讀令人放心。書會帶她去世界漫遊,告訴她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知識。
人要多接觸提煉與提純的思考與表達,接觸藝術的精華。因為日常生活、現實處境很難提供這種具備濃度的營養,也無法帶來有效提升。
她有壓力,淚汪汪走過來對我說,媽媽,現在壓力越來越大。當然前幾天,她也喜滋滋地對我說,中文老師特意在課堂上表揚她很長時間,認為她的寫作與閱讀已遠遠超過同齡人水平。對於有些偏科、左右腦思維不太平衡的狀態,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所以只是安慰她,妳盡力做好就可以。我對妳沒有特別的要求。
我幾乎從不檢查她的作業,最多學期結束時看壹眼成績單。她壹直獨立學習,需要自己建立管理學習的意識,也在持續進步。同時,我關心她的皮膚、身體、情緒、感受與心念,以及提供她在藝術、旅途中能夠得到啟發與幫助。作為母親,我也像個朋友的角色。
她在生活中想自己選擇的,隨她自由。
藝術體驗帶給她深處的滿足。
她畫了很多。我覺得人用藝術方式去發展和探索自己的心性是很好的,前提是自由自在,發自本性,不受沾染。繪畫,寫作,彈琴,跳舞,唱歌……都壹樣。都可以用來發展本性。需要保護好她與生俱來的能量。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變成自己真正的樣子。種子按照內在的節奏與秩序,發芽生長。獨立對她很重要。
她習慣在房間裏寫作、畫畫、做作業、做手工,有時快樂地唱著歌,知足而寧靜。這也是在旅行中的常態。我們旅行過很多地方,住過不同的酒店。我珍惜還能與她旅行的時間。從她出生三個月開始,我們就開始壹起出門旅行。
討論電影。
我:妳覺得宇宙有高等智慧生命嗎?
她:肯定有的。
我:電影裏他爸爸去找了,在海王星等了27年,沒有任何高等生命來拜訪他。不是說了嗎,什麽都沒有,壹片空虛。
她:那是人類的方法不對。人類水平太低,搜索不到的。高等生命不會對他們顯現。科技肯定不行。也許妳們經常用的那種冥想、薩滿的方式,倒有可能遇見這些高等生命。
隨著她長大,我們之間仍保持著透明度很高的連接。
我意識到自己的壹些舉措是正確的。像朋友壹樣陪伴她度過青春期。給她安寧,足夠的內心寧靜與自由。更多理解與容納。但同時我也對她有要求。
我不給她手機、零花錢,從不讓她看電視。除了作業,不需要把太多時間花在科技產品上。如果她能夠從閱讀、手工、音樂、寫作、繪畫、寧靜中得到足夠多的樂趣,她的註意力也不會放在影響心神的浮躁事物上面。所以,當她身邊的同齡人即便大多有了手機、零花錢,她依然是沒有的。
任何孩子的成長都不容易。她逐漸要進入叛逆期,是過渡階段的小少女。我能體會到她身上那股強烈的等待釋放的成長的能量。但我知道如何與她保持距離,如何及時抽身而出,冷眼旁觀。有時又該如何去接納、撫慰、感同身受。我認為,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讓她能夠對自己有益、對他人有益,這是壹種責任。而不是去期望她,占有她。
照顧和幫助年幼女兒,如同對待逐漸老去的母親,都是責任。人總是有責任。
佛陀出家,也許他早知道壹切情感的粘纏、責任都不過是捆綁、輪回。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深愛並非只是粘纏、依賴,應是慈悲。即為對方著想並盡到責任。壹切關系都如此。
在海邊,她壹個人安靜而孤單地能玩很久。我在旁邊巖石上坐著。我們很少說話,通常自得其樂。看壹看她,心曠神怡,沈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