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中四君子」裏,梅花是最早成為瓷器裝飾紋樣的。可以看到,在南宋吉州窯瓷器上有剔釉而成的梅花紋飾,也有剪紙或筆繪的梅花,在以「素」為美的宋代,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紋飾顯得很有韻味。遼代則承襲宋代傳統,但略有差異,以黑彩點繪的梅花紋飾為多。至元代,瓷器上的梅紋就較為常見了,也基本成型。
通常來說,元代的梅花有別於其他同時代紋飾的粗獷寫意,而以寫實風格為主,花瓣細線勾描之後填色,並留白邊,還有壹種簡筆繪畫,單筆勾勒出枝幹,梅花五瓣搨點,極富傳統水墨畫的韻味。這種花前月下的清新風,在元代瓷器中是不多見的,可知梅紋在當時地位之不同。
明代早期時,梅紋瓷器也很常見,構圖疏朗留白大,紋飾簡潔明快。畫法為壹筆點劃,隱約有元代遺風,但更為灑脫寫意些。洪武官窯單獨梅花主題的器物比較少,多是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花點花心、勾花蕊,畫法比元代細膩得多;洪武民窯梅紋壹般都畫在盤子和碗之類的內心,梅枝壹兩筆粗壯線條帶過,枝葉和花朵則用有些像彈簧的細螺旋線畫法表現,屬於很幹凈利落的簡筆寫意。
永宣時的梅紋構圖簡單,隨意性強,但和洪武有明顯區別的地方是,枝幹不再是洪武那種壹筆搨成,出現了壹些輔助性線條,梅枝和花朵比較清晰分明了,梅瓣也多了,畫法寫實了壹些,而且有花苞,並有叢梅出現。
成化時始見五瓣梅,且不論正面還是側面均有細線勾蕊,勾勒渲染的畫法也取代了前朝的壹筆點劃,梅枝雙線、花瓣五曲,畫面更加清晰生動。可惜,受到社會衰敗的影響,明後期的梅紋越來越沒有特點,線條生硬、勾線模糊,而且畫法粗率,無可取之處。
清代的梅紋器物就比較多了,除了松竹組合外,單獨梅紋題材的也屢見不鮮,除了傳統勾勒渲染,始見於康熙的冰梅紋最有意境。尤其康熙民窯中的藍地冰梅紋,也叫做「滿梅紋」最具格調,畫法細膩卻不失瀟灑,梅枝遒勁,梅朵飽滿,褶皺生動,正側背各種梅型於壹畫中,歷代名家皆***識其藝術成就明顯高過官窯冰梅紋。在瓷器史上,官窯不如民窯的不多,滿梅紋算是最有名的壹種。
不同於傳統的勾線點染的分水畫法,滿梅紋是以青花濃淡的控制,渲染出冰裂紋理效果,所繪器物通體色澤濃郁,有類似宋代官窯冰裂紋開片,這種畫法也被稱為「反青花」,在當時最為流行,也最受文人雅士推崇。以至於後朝不斷有仿品出現,但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都不及康熙滿梅紋器物生動有神,成就不高。
雍正乾隆以後,五彩和粉彩逐漸流行,且畫風過於追求裝飾和規矩,畫的藝術感反而越來越淡,青花梅紋器物也逐漸慢慢變得可有可無。
所以,康熙滿梅紋就自然成為了覺山隱窯青花梅紋主要摹本之壹。這種藍地白梅、暈染裂紋、枝幹硬朗、梅朵肥潤、花蕊細膩,時代特征很明顯的紋飾,雖然好看但對畫師的審美和功力要求也相當高。
從畫工來說,藍地反青花是青花繪畫裏最難畫的紋飾之壹。更難的是,我們在傳統康熙冰裂紋的基礎上做了提升和調整,放棄了比較簡單拘謹的以短線組合六邊形深色格子的做法,而以純青花渲染的方式表現冰裂效果,這樣不僅看起來更開闊,器物的整體感也更強,氣勢提了起來。
但這種畫法比起傳統冰裂紋更費工費時,繪畫難度也高了不少。其實,這種大面積的分水渲染很難控制,畫的時候,料水都是墨色,看不出最終效果,每壹筆濃淡和力度要如壹,因為大藍地的畫,有壹處不均勻的瑕疵,成品就會放大的很明顯,看上去既不舒服又不雅致,這壹切只能憑畫師經驗自行把控了。而且,這種藍地反青花在上釉和燒制過程很容易出現瑕疵,如果以完美標準來衡量,成品率並不高,所以做滿梅紋的器物,對每個環節都是考驗。
作為覺山隱窯主打紋飾之壹,滿梅紋是畫得比較早的,清新儒雅的文人風格和另壹款代表紋飾「獅球紋」的大氣雄渾恰好互為補充,而且壹直不斷有新器型推出,也很受朋友們的喜愛。後續滿梅紋作品會不斷和各位見面,屆時期待與大家壹起品鑒交流。
順祝秋祺!